秋收起义爆发,毛主席领导革命军攻打长沙久攻不下,此时此刻的毛主席开始担忧了起来,总觉得这样子会耗费革命军的军力。

不得已的情况下,毛主席想转战到敌人很难找到或者找不到的地方休养生息,于是,他就将目标放在了井冈山上面。



在那里有一支农民保卫队的当地组织,由袁文才领导着,要想进入井冈山必须得到他们的同意,在毛主席的诚恳要求之下,他们很乐意放其进来。

当时的党组织正面临危机关头,是袁文才接纳了毛主席的军队,对党组织有救命之恩的人,为何会被错杀,其后代又是怎么生活的呢。



1. 当上“地头蛇”

袁文才出生在江西的一个贫困家庭之中,家中让他上私塾,都坚信通过学习可以让自己有个很好的生活,但噩耗接踵而至。

他的父亲在袁文才上学一年后因病去世了,家中没有了顶梁柱,基本上是没了劳动力,迫于无奈之下,袁文才只能辍学回家务农。



在袁文才的辛勤努力下,他们的家中渐渐得到了好转,但仅仅能维持基本的日常生活,平时生个病,改善生活完全是撑不住的,他就决定去地主手下谋生活。

他们村子有名的地主叫谢冠南,在他手底下谋生,袁文才家中的生活慢慢有了起色,没过多久,他就跟谢冠南决裂了。



谢冠南虽然家财万贯,但是人的贪婪是永无止境的,他就打起了选举江西省议长的经费,袁文才得知后,非常的愤怒,当众就将其贪污受贿之事和盘托出。

这件事情便惹怒了谢冠南,他就对袁文才起了杀心,还发布了通缉令,他深知自己一个农民不可能斗得过地主谢冠南,于是他就逃了出去。



袁文才为了能活命,他就加入了当地的一个绿林组织叫做刀马队,其首领叫做胡亚春,里面都是一些粗人,大字不识一个,浑身都是蛮力。

胡亚春对读书写字的袁文才非常的重视,随即就同意了他的加入,或许是从小贫困的原因,让他心中反抗的精神越来越浓烈。



袁文才凭借着读过书的经历,先是担任了刀马队的军师,后来在胡亚春的照顾之下有了一定的权力,经常带领着兄弟们劫富济困。

后来刀马队一分为二,一部分由胡亚春领导,另一部分由袁文才领导,袁文才带着弟兄们来到了井冈山,建立了工农革命政权。



胡亚春带领的兄弟们继续在原地生活,经常打着袁文才的名义打家劫舍,得知此事的袁文才不得不将其诛杀,此后的袁文才一直驻守在井冈山。

2. 错杀的原因

或许是因为袁文才读过书,能够接纳先进的思想,这也是他能建立工农革命政权的原因,后来在毛主席的请求之下,接受改编成为了红军的团长。



1927年,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袁文才和王佐积极响应,他们的队伍成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初创时期的重要武装力量,为革命事业立下汗马功劳。

袁文才,这位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重要创建者之一,却遭遇了被错杀的悲剧命运,令人扼腕叹息,其中的原因也是多方面导致的。



当时的“左倾”思想很是严重,党的“六大”通过的决议案,对土匪武装采取完全歼除的极端态度,这一政策在执行中被严重扭曲。

而袁文才本身就是土匪出身,自然是逃不过当时组织上的追责,实际上他在早年就参加了革命,奈何当时的部分领导人没有将其区分清楚,就将袁文才抓了起来。



还有就是袁文才身份的原因,当时的土客籍矛盾和地方主义也在其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井冈山地区土客籍矛盾长期存在。

袁文才作为客籍民众领袖,与土籍的永新县委及边界特委领导人矛盾不断,日常相处中,摩擦纷争时有发生,边界特委受地方主义影响,对袁文才成见极深。



其领导的部队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给了别有用心之人可乘之机,他的部队受绿林生活影响,组织观念淡薄,纪律较为松弛。

袁文才性格高傲,在一些重大事情上擅自行动,违反组织原则,在那些部分的上级组织的眼睛里完全是看不惯他,给袁文才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当时中央派遣巡视员视察工作,视察员彭清泉来到了井冈山,听信了当时边界特委会的片面之词,没有进行实际调查就解决了袁文才。

而红五军领导人彭德怀,在未深入了解真相的情况下,轻信这些不实反映,同意借兵给特委,最终导致袁文才在永新县城的睡梦中被残忍杀害。



3. 后代的生活

毛主席得知袁文才被杀害的消息非常的悲痛,还说出:“袁文才杀错了,这是不讲政策的,”直到50年代将其追为烈士。

后来,毛主席来到井冈山会见了袁文才的妻儿,毛主席含泪的安慰谢梅香说道:“袁文才虽然去世了,但他为中国革命做出了许多的贡献,人民不会忘记他的。”



袁文才去世以后,他的妻子谢梅香带领着年幼的儿子袁耀烈生活的非常艰苦,遭到了周边人民的冷眼看待,谢梅香独自将孩子拉扯大。

谢梅香凭借着顽强的意志,独自撑起家庭,默默守护着袁文才留下的血脉,哪怕日子再苦,也从未放弃过对未来的希望。



在母亲的精心照料之下,袁耀烈逐渐长大,他也听说了自己父亲的事情,立志要成为父亲那样子的人,好传承父亲的精神。

在旁人眼中,袁耀烈身上有着和父亲一样的坚毅,面对困难从不退缩,1949年,袁耀烈还接受了中央的邀请,参加了开国大典。



后来,南方慰问团曾再次来到袁耀烈的家中,看到其家中非常的艰苦,给其重建了房屋,还每个月补贴8元。

时光流转,袁耀烈的孩子们出生,袁文才的精神在家风中延续,他的后代,也在岁月的磨砺中,将先辈的精神深深烙印在灵魂深处,化作生活的力量,在各自的人生道路上发光发热。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