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慈禧作为统治了清王朝近半个世纪的太后,她的一生却是充满了争议,因为对于王朝的统治来说,她就像一个“不负责任”的掌管着,因为她点头同意,中国才会陷入不平等的条约桎梏难以翻身。



不仅如此,因为她的奢靡,清王朝所谓的“龙脉”也是被慢慢掏空,最后只剩下一个空壳子,面对强敌肆虐慈禧选择“西逃”,让城中百姓独自面对苦难。

而在她生命消亡时更是再度挥霍国库钱财,她的葬礼盛大无比,陪葬的金银珠宝更是数不胜数,但她却怎么也想不到,在多年后自己的坟墓会被炸毁,慈禧空前盛大的葬礼你见过吗?



取自网络

慈禧太后虽说已经是百年前的人物了,但是时至今日依旧有许多人会讨论她在历史上所犯下的“罪行”,慈禧作为王朝的统治者,将皇帝变成“傀儡”。

可在她的统治下,清王朝并没有变得越来越好,反而是不断的在走下坡路,不仅如此,为了能够享受荣华富贵,躲避战乱,慈禧甘愿签订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让中国陷入了动荡的局面。



尽管在现如今的我们看来慈禧并不是一个好的“统治者”,但是在清王朝那个备受封建桎梏的年代,鲜少有人敢反抗慈禧的意见与想法。

这张照片就是慈禧与宫中嫔妃、宫女们在一起合影,晚年的慈禧非常喜欢照相,在拍摄这张照片前,慈禧还拿着小镜子在欣赏自己的容颜。



这张照片拍摄于1903年,此时的慈禧正悠闲的在颐和园内欣赏雪景,尽管外面早已风雨飘摇,可在紫禁城内的慈禧却依然过着自在随心的日子。

这张照片中站在慈禧身边的就是备受宠爱的德龄公主,慈禧对她甚是喜爱,不过也正因这份“强制”的喜欢,德龄公主的一生也充满了诸多遗憾与约束。



慈禧晚年的时间大多都住在颐和园内,虽说园中四季风光景致都有不同,但慈禧却格外喜欢雪景,哪怕是天空还飘着雪,慈禧也要“任性”前往赏雪。

在她身后的太监也无可奈何,只能跟在慈禧身后举着伞,替她遮去天空中飘落的雪花,尽管双手举得已经十分酸痛,也不敢有丝毫怠慢。



慈禧每次出行的排场都很大,除了銮驾以外,随行的人员也是非常多的,甚至还有专门给慈禧端水果、掌灯的宫人。

这张照片就是慈禧与后宫嫔妃们一起在颐和园乐寿堂前的合影,照片中虽然人数比较多,但慈禧的位置却是一目了然的,随行的太监在拍照时只能站在两侧,绝不能挡住慈禧。



照片中站在最前面的两位太监,也是慈禧晚年非常看重的人,身为太监总管他们二人的地位也很高,出行只需要站在前面,不用像其他太监那般手提重物。

左边那位名叫崔玉贵,右边这位就是大众非常熟悉的李莲英,站在慈禧左边的女子就是瑾妃,右手边就是庆亲王的女儿“四格格”。



1900年8月14日,八国联军侵占北京,身为王朝的“掌舵人”,慈禧非但没有下令抵抗,反而是带着光绪皇帝直接西逃到了西安。

不仅如此还带走了许多金银珠宝,在西逃的过程中,慈禧也非常享受,不仅请戏班子唱戏,还四处游赏,全然忘了自己和皇帝是为何逃离京城。



为了能够守住自己的权势,慈禧决定签订《辛丑条约》,也正因如此,后来她才能够带着曾经一起西逃的数万人与3000多辆行李车从西安返回北京。

这张照片就是慈禧与光绪西逃回京时所拍摄的,能够看到道路两旁和城楼下全是人,虽说是西逃,但是慈禧在回京途中依然收到了许多官员送的礼物,走走停停,花了三个月才回到京城。



只可惜好景不长,原本想要一统天下的慈禧在西逃回京后还未享受几年奢靡生活就离世了,画面中所呈现的其实是一张油画,并且不是出自中国人之手。

这是1908年一名西洋画师所画,画中的场景就是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遗体共同放置在长寿宫的场景,周围还有不少侍卫和王公大臣前来祭拜。

不过因为是西洋画师,所以整体的风格也就比较偏向西洋画风,无论是侍卫还是慈禧太后,面颊看上去都并不像是中国人的骨相。

不仅如此,如果仔细看,能够看到这名西洋画师所呈现出来的人物脸庞,无论是死人还是活人都面色黝黑,宛如即将冲破地狱的“恶鬼”。

实际上这也是因为那时王朝中不少灵异传闻频发,加上葬礼也带着几分中式恐怖的色彩,所以画师在绘画时也就带着些许“阴间”滤镜。



慈禧太后是在1908年11月15日在仪鸾殿离世的,令人非常惊讶的是,光绪皇帝身体年轻,却死于慈禧离世的两天前。

在她还未安排妥善光绪皇帝的后事时,自己也穿上了寿衣结束了奢靡又荒诞的一生,或许令许多人没想到的是,慈禧离世是在1908年,但是照片中慈禧下葬的时间却是在一年后。



1909年11月9日,慈禧才正式下葬,这些下葬的画面也是当时参加葬礼的荷兰人所拍摄的,盛大的程度可谓是空前绝后了,那么慈禧为何会延迟一年下葬呢?

其实最主要的原因有两点,其一就是光绪皇帝刚死不久,他们二位的葬礼都需要筹备;其二就是当时为慈禧打造的定东陵还没有修建完成,因此葬礼才延迟了一年的时间。



在葬礼的当天整个现场都是非常盛大且隆重的,不仅有许多皇亲国戚、达官显贵到场,还有像摄影师这样的外宾到场,只为给慈禧送葬。

整个送葬队伍长达十几里,而从停放灵柩的地方到达安葬的陵园,路程也十分遥远,总共长达一百二十公里。



这张照片就是当时送葬队伍中的纸人,它们都身着官府,就连头戴的串珠也有,可谓是十分注重细节,它们身后还有纸扎的轿撵,看上去就像真的一般富丽堂皇。

不过如果仔细看也能够发现,纸人的中间地上放置着几块砖头,砖头上连接着细线,细线的终端就是纸人,实际上这也是因为担心大风天气把纸人吹倒,所以才用砖头绑着细线去固定。



除了上图中所出现的纸人官员以外,还有许多骑着高头大马的士兵,而这些士兵也是为了在“阴间”能够继续保护慈禧。

可以说这场葬礼还是充满了许多封建传统的思想,令人毛骨悚然的就是,这些纸人纸马全部都是采用一比一大小制作而成。



因此看上去也比普通的纸人更加“渗人”,且虽说是葬礼,但这些骑着大马的纸人脸上却是挂满了笑容,看着诡异不已。

除了纸扎的骑马士兵还有太监宫女、文武百官、武士以及扛着火器的新军,不仅如此,打头阵的纸人还是身着欧洲军队服饰,在生前无法限制八国联军,死后却通过纸人士兵去满足自己一统江山的虚妄,也是可悲可笑。



为了能够顺利完成纸人的制作,所用到的工匠就有上百名之多,还不算打造棺木以及下葬时的运送人员。

在送葬的途中有数以万计的人徒步前往陵园,这张照片就是送葬队伍行走时所拍摄的画面,或许大众会很好奇,为什么右边的人看上去比中间的人高达许多。



其实这两个人并不是纸糊的人,因为当时有行径的路线,在送葬之前,这条路就已经被铺满了黄沙,为了能够方便行径,道路中间就要凹下去许多。

这两人站在凸起的道路两旁,加上拍摄时视角的偏差,因此看上去就显得非常高大。



慈禧太后的棺椁也是非常奢华的,她的棺椁通体都是由金丝楠木制作而成,重量非常惊人,据传重达一吨左右,棺材底部还铺满了珍珠,共计12604颗。

在抬棺的过程中为了保证棺椁不落地,因此采用了轮换制,而一次性抬棺的人就多达120名壮汉,还有两个队伍跟在后面以备轮换,由此可见光是抬棺的人数就非常多了。



除此外慈禧的陪葬物品也需要有专门的人来抬着,各种奇珍异宝价值连城,其中金丝锦就耗费了84000两,珠宝耗费854200两,宝石的总体价值大约在42000两。

其中还有许多秀佛串珠、网珠、番佛就有48尊再加上脚凳碧玺等等,可见慈禧对自己还是非常看中的,只可惜随着东陵被盗,这些价值连城的宝物也不知所踪了。



慈禧太后的奢靡远不止于此,她最大的手笔当属1909年的“大法船”,为了能够为自己超度,因此在她身前就开始筹备这座大法船。

虽说是纸船但是其规格与普通大船并没有两样,长60米,宽70米,船上还有不少宫女、太监,全部都是按照一比一进行还原。

只可惜这座船并没有随着慈禧一起下葬,而是在竣工完成之后,刚刚完成超度就被清政府一把大火给烧了,耗资数万两白银制作最终变成灰烬,也是令人惋惜。



虽说这些纸扎的物件看着十分渗人,但是这也说明了在清王朝时期还是有不少能人巧匠,在没有科技的时代,通过人工打造出如此盛大恢弘的葬礼现场,也是十分难得的。

慈禧太后离世后三年清王朝就彻底灭亡了,尽管后来有不少人都想要复辟晚清,可在有志之士的阻拦下,终究也只是黄粱一梦罢了。



慈禧太后的这场葬礼也被人称作是封建王朝最后的“狂欢”,她虽然用一场葬礼去体现了她在王朝的地位,可随着王朝覆灭,她最终也只是清王朝这段篇章中的一位历史人物而已。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