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聊聊 “晚清四大奇案” 中的杨月楼和韦阿宝案。这案子可不简单,牵扯到戏子与富家女的婚姻、广东和上海的地域矛盾、媒体舆论的导向,甚至最高权力对社会事件的干预。

杨月楼,安徽怀宁人,小时候就跟着父亲街头卖艺,日子过得紧巴巴。长大些,一次演出时,他被京剧名角张二奎看中。杨月楼嗓音洪亮、长相威武,张二奎惜才,收他为徒。这对杨月楼来说,是改变命运的好机会,他像抓住救命稻草般,每日刻苦钻研京剧技艺。十几年过去,杨月楼技艺精湛,在北京声名大噪,只要是他出演的剧目,票瞬间售罄,人称 “天官” 。

1872 年,29 岁的杨月楼受上海金桂戏院老板邀请,南下演出。在北京是名角,到上海依旧受欢迎。他的嗓音和身段征服了上海观众,有文化的观众还在《申报》上写诗夸赞:“金桂何如丹桂优,佳人个个懒勾留。一般京调非偏爱,只为贪看杨月楼。” 观众里,有个 17 岁的少女韦阿宝,广东香山人,父亲是富商,常年奔波于广东、香港、澳门、上海,她和母亲、乳母留在上海。因家境优渥,母女常去戏院消遣。杨月楼在上海登台,她们连看三天。没想到,韦阿宝自此春心萌动,日思夜想杨月楼,还写了热情的情书,表明爱慕,想嫁给他。杨月楼收到信,或许不敢相信,或许见多识广,没当回事。

韦阿宝等不到回信,以为自己魅力不够,心灰意冷,卧床不起。母亲得知后,其实她对杨月楼也有好感,便把杨月楼叫到家里,直接说:“阿宝因为你这样了,要不你们结婚?” 杨月楼震惊,本能拒绝。韦母不放弃,称女儿快不行了,救人要紧,丈夫虽不在,自己能做主,让杨月楼请媒人,其他她来操办。为简化流程,韦母还搬出广东 “抢婚” 习俗,让杨月楼请媒下聘后直接来抢亲。杨月楼心动了,韦家家业丰厚,韦阿宝是独女,若结婚,娇妻和家业都可能到手。1873 年秋,杨月楼以抢婚方式娶了韦阿宝,可他们没想到,这场看似 “女图色男图财” 的婚姻,几乎毁了所有人。

晚清,身份制度严格。清朝法律规定,“士、农、工、商” 是良民,“奴、仆、娼、优” 是贱民,良贱不许通婚,违者杖八十,再视情况加减刑罚。杨月楼是京剧演员,属 “优”,为贱民;韦阿宝是商人之女,是良民。他们不可能不知道这条法律,或许因清朝衰落法律威严不再,又或许被财色冲昏头脑,选择无视。但韦家在乎,韦阿宝叔叔不满,联合族人向上海县告发杨月楼诱拐良家女子、卷盗财物,要求严惩。上海县令叶廷眷是广东香山人,与韦氏族人同乡。面对诉状,为维护乡党情谊和辖区秩序,他按律逮捕杨月楼和韦阿宝。

到了县衙,叶廷眷认定杨月楼是主谋,打了他一百五十大板。韦阿宝心疼,大骂叶廷眷昏官,还想撕扯他。叶廷眷为立威,称捕房搜到疑似春药,稳婆检验韦阿宝非处女,杨月楼诱拐铁证如山,又命衙役打了韦阿宝二百嘴巴。初审结束后一个月,韦阿宝父亲回上海,表态不知女儿婚事,若知道绝不允许她嫁戏子。叶廷眷让韦父证明 “韦阿宝无主婚配杨月楼”,韦父觉得女儿丢脸,不想管,任凭县衙处置。最终,叶廷眷判决杨月楼流放黑龙江,韦阿宝由官府另配,乳母掌嘴二百、号枷示众十日,而韦母早已羞愤而死。

上海县衙内案子初审结束,外面却闹得沸沸扬扬,争论主要有三个层面。

利益之争上,社会主流认为良贱不可通婚,杨月楼和韦阿宝违法违伦理,叶廷眷判决没错。良贱不通婚,起初不是歧视贱民,而是从事 “贱业” 者没固定生产资料,经济不稳定,常想通过婚姻进入良民阶层获取财富,良民怕自家受影响,觉得强强联合才保险。但上海情况不同,开埠三十年,成了东亚大城,很多淘金者本是贱民,清朝法律成了他们改变命运的阻碍,他们为利益,激烈反对叶廷眷判决,要求废除 “良贱不通婚” 规定。

地域之争也因这案子而起。《申报》对案件长篇报道,发现县衙审讯杨月楼时动用重刑,远超法律规定。《申报》质疑这是依法断案还是广东乡党泄愤,韦氏族人和广东乡党直言 “杨月楼污我粤人,不严惩,不能泄愤”,《申报》针锋相对回应。鸦片战争前广州是唯一通商口岸,战后上海等口岸开放,广州失去垄断,广东和上海成竞争对手,《申报》评论将案件上升到地域矛盾层面。

中外之争也在这案子里有所体现。外国对上海县衙判决不满,认为清朝官员滥用权力、不依法办事。这对不满判决的人是支持,却激起支持判决者的自尊心,觉得大清事务外国无权干涉,外国态度激化了社会矛盾。

案子越闹越大,传到慈禧太后耳中。1874 年同治皇帝生日,慈禧召京剧班子进宫唱戏,故意问李莲英 “杨月楼怎么没来”,李莲英讲述案件后,慈禧表态:“流放?可惜了杨月楼本事,不就是良贱通婚,断离就行,何必用重刑,说拐盗,判官糊涂,杨月楼缺钱吗?别用刑了,让他继续唱戏。” 慈禧几句话,既承认法律严肃性,又照顾舆论,维护了清朝尊严,还解决了问题。有了慈禧的话,杨月楼和韦阿宝性命无忧,上海县衙判决作废。次年,慈禧 “四十大寿” 大赦天下,杨月楼获赦,回北京以 “杨猴子” 艺名重操旧业,成为 “同光十三绝” 之一,韦阿宝则下落不明,也有说法称她被官府许配给七十老翁,凄惨度日。

杨月楼和韦阿宝案让清朝官员后怕。事后总结,认为韦阿宝爱上杨月楼是因良家妇女能去娱乐场所,杨月楼吸引她是因唱淫词艳曲。于是,清朝政府出台两项规定:禁止演唱淫词艳曲,宣扬正能量;禁止良家妇女听戏,要守节守礼。这反映出清朝治国理念,遇到社会事件,不是从根本解决问题推动社会进步,而是靠权谋缓和矛盾,临时出规定压制。《申报》对此评论:“昨闻西人言,西国在上之人,惟恐世人无取乐之事,而中国在上之人,则惟恐世人有过乐之端。现闻华宫禁止演戏,西人皆不以为然,若欲禁止演戏,必使已唱戏之伶人有所改业。赖此生活者不下万人,一旦绝其生活,使弱者为饿殍,强者为盗贼矣。” 百年之后再看,这话仍引人深思。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