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30日,滨城区人民法院民二庭庭长、审判委员会委员、一级法官孙春华同志不幸因病去世,年仅43岁。为学习她的先进事迹,滨城区法院印发了《关于向孙春华同志学习的决定》。

4月4日清明节之际,品质滨州客户端刊发报道《春华不谢——追记滨州滨城区人民法院法官孙春华》,深切缅怀这位忠诚履职、实干担当、坚守法治、敬业奉献的人民法官。

全文如下:


2025年3月30日晚9点14分,滨城区法院民二庭庭长孙春华因病离世,年仅43岁。次日凌晨0时37分,她的丈夫巩艳波用她的微信发出最后一条信息:“2025年3月30日晚21:14,我爱妻孙春华因病去世……定于3月31日上午11:57在滨城区殡仪馆举行悼念仪式。”

这条简短的讣告,如同她43年的人生——质朴如法槌落地,纯粹似天平无尘。

春芽——从律政剧观众到法治追光者

“只有经历过才知道,是心中最强烈的那份执念,带自己走到了今天,是执着成就了热爱的职业。”孙春华在笔记本中写下的这句话,成为她一生追求法治信仰的缩影。

1982年,孙春华出生于山东聊城莘县一个普通家庭。童年时,律政剧中法官敲响法槌的画面,在她心中种下了法治的种子。2005年,她考入西南政法大学攻读法学硕士。毕业后,她考入滨州市一家单位,但深夜的书桌灯光和翻旧的法学书籍,暴露了她未竟的法官梦。


“在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后,我独自静坐书桌前,看着书架上满满的法律类书籍,聆听内心最深处的声音,还是放不下当初的法官梦。”

2011年,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滨城区法院,先后在信访办、网络办、民二庭工作,任民二庭庭长、审判委员会委员、一级法官。从书记员到审判员,从青涩懵懂到独当一面,从保险合同、信用卡等简案“快刀手”,到建设工程施工合同、与公司有关的纠纷等繁案“主力军”,她用匠心守初心,用专业守公正,坚持做不变法律坚守者。

正是因为这份执着和坚守,历经数千件民商事案件的千锤百炼,她的办案能力、工作作风得到了高度认可。

“远离故土来到滨州。我很感恩遇到的一切,每一步行走在热爱里,感恩着、付出着、收获着、成长着。”2022年12月,孙春华在笔记本上这样勉励自己。

华彩——在卷宗垒起的高地上书写正义

多年的审判经历,让孙春华深深体会到:“维持法官尊严的不是法袍和法槌,而是来自精准驾驭审判的专业能力。”她曾经审理过一起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件,卷宗达70余册。

面对泛黄的合同和残缺的验收档案,孙春华带着团队3赴工地现场、3赴监理公司、2赴市房管局、2赴市档案馆等实地查证、现场勘验、走访单位、调阅资料,最终查明了案件关键事实。在制作该判决书时,她依然不敢马虎,充分分析论证,详尽释法说理,准确传递司法正义,为滨城区法院同类案件的审理提供了重要参考。


她的专业更显现在破局智慧中。某建筑公司起诉某置业公司索要1300万元工程款,司法鉴定可能耗费企业半年时间。为了给企业“减负”,她让诉讼“瘦身”,跳出双方诉辩意见,抓住案件关键争议,逐一梳理化解,通过多次沟通协调,促成“800万元工程款+质保金返还”的一揽子方案,最终促成该起千万元工程款纠纷调解结案。

她说:“能解开一个商业纠纷的疙瘩,就是为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贡献绵薄之力。”办案与调研双轨并行,是她的另一重身份。

案头堆满法律书籍的办公室里,诞生了多篇全国、全省法院学术讨论会获奖论文:《当公正遇上效率—民商事管辖权异议的异化与复归》获全国法院第26届学术讨论会三等奖;《初任法官培训模式之优化—以胜任力理论为分析工具》获全省法院理论研讨优秀奖;《指导性案例的隐性适用及其矫正—从指导案例1号的适用切入》获全国法院第30届学术讨论会优秀奖;《破产程序中民刑交叉的冲突与衡平—以非法集资破产案件为例》获全国法院第33届学术讨论会优秀奖。她的调研成果都来自于司法实践,又将调研成果应用于司法实践。

2024年,经过广泛调研,她还牵头开展了破产公益清算试点工作,与相关职能部门反复沟通,推动完成了全市首批10家经营异常企业的强制清算程序,为全市法院公益清算蹚出了路子,府院联动推进破产公益清算工作被评为全市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典型案例。

清辉——病逝前所有承办案件审结清零

“忙起来哪有时间去倒水,用个大容量的,省事还轻便。”孙春华的1000毫升富光水杯,杯身贴着儿子手绘的卡通贴纸,见证了她在法庭外的质朴生活。

2024年6月的一天,因连续开庭错过午餐,律师为她和书记员点了三杯奶茶。得知奶茶来源后,她立即通过微信转账40元,并主动向督察室报备。


“她总说‘规矩就是规矩’,这种较真劲儿让我们既敬佩又心疼。”督察室同事马晨晨痛苦着诉说,报备的当天下午,她被确诊恶性肿瘤。知道自己身体不舒服,上午却还惦记着“奶茶不该收”的程序合规性。

生活中的她,法庭之外常年穿着休闲服和运动鞋,周末送儿子去兴趣班后,总“顺路”拐回办公室阅卷。“本来想送下孩子出来转转,转着转着不自觉就到了法院。”她的这句笑谈,成为同事们最熟悉的记忆。住院期间,她依然通过电话指导法官助理梳理案件思路,病逝前将自己承办的所有案件审结清零。

多年来,孙春华先后荣获“山东省法院系统先进个人”“全省法院贯彻实施民法典‘五个一百’先进法官”“全省法院调研工作先进个人”“第六届滨州市敬业奉献道德模范”“感动滨州·2016年度人物”“滨州市最美基层法官”“滨州法院‘有理想、有担当、有实绩、有正气’优秀法官”称号,入选全省法院民事审判人才库、建设工程审判人才库,获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嘉奖1次、滨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三等功2次。

怀念——海棠树下的回响与信仰

得知孙春华离世的消息,多少人都不愿意相信。“电话这头我哭得说不出话,她却在电话那头劝我放宽心。”滨城区法院政治部的于璇回忆起2024年夏日的通话。孙春华在病中仍安慰于璇:“住院真无聊啊,真想回院里写两个判决书。

”研究室的李贵青翻看着微信记录——2024年8月2日22:40:

“治疗挺顺利的,虽然过程煎熬,但效果理想。感觉还有好多事要去做,却迫不得已休息。

”2025年3月7日7:00:“你们都忙,我帮不上忙,还让你们挂念。”同事张丽霞在朋友圈写道:“春华,用匠心守初心,用专业守公正,我们的好战友好同事,一路走好。”

3月31日的追悼会上,孙春华胸前衣领上别着一枚小小的法徽,阳光透过窗棂洒在上面,折射出细碎的金光。“不批评、不抱怨、多鼓励”是孙春华家庭的座右铭。丈夫巩艳波是她的大学同窗,夫妻二人共同营造了“滨州市五好家庭”的温馨氛围。为了支持妻子的事业,巩艳波承担起了照顾家庭的大部分责任。

现在正在读初二的儿子自幼学会独立热早餐、带备用钥匙。他知道妈妈常加班,总在冰箱的便利贴上画笑脸鼓励她。

陪伴,成为这位母亲对儿子永远的亏欠。


亲人、朋友围在孙春华的周围,送她最后一程。听闻消息的律所送来花圈表达对这位法官的敬佩。清明前夕,滨城区法院围墙内的海棠开了。

那张干净整洁的办公桌上,70册泛黄的卷宗静静陈列,如同她未竟的梦想:统一类案裁判标准、完善公益清算机制……这些承诺将化作海棠树下的春泥,滋养着后来者的法治信仰。

“一个人只有被忘记才是真正的死亡。”但那些被她写进判决书的公平、被她护住的企业、被她温暖过的当事人,早已将“孙春华”三个字刻进内心。

斯人已逝,法魂永耀!春华不谢,信仰长青!

来源:品质滨州客户端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