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城无棣,有一群偏执的理想主义者;他们组建了一家小工厂,厂名不太响,产品却惊人。

在那,出了一件国礼——2024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那的赫氏近鸟龙复原模型作为国礼,被赠送给了法国总统马克龙。


张余房带领团队设计制作猛犸象复原模型。


张余房在创作中。


制作车间内,忙碌的工人。

其生产者,就是山东海百合环境艺术有限公司,一个专注于古生物复原模型打造的“恐龙梦工厂”。

那么,赫氏近鸟龙属于恐龙吗?它有啥特殊意义?一个县城工厂咋能出产“国礼”?造恐龙有啥前景?


工人为窃蛋龙插制出美丽羽毛。


工人在安装恐龙的脚趾。


张余房为慈母龙幼龙复原模型上色。

中国已经发掘研究命名了350种恐龙,是全世界最多的

在海百合,车间里的半成品都是罕见的“高大上”——恐龙复原模型林立,翼龙、棘龙、锦州龙、中国角龙、山东龙、鸭嘴龙、小驰龙、霸王龙……身长动辄几十米,让游人如同闯入了白垩纪、侏罗纪。

可是,无棣并非恐龙化石发现地啊,这个“梦工厂”咋会出现在无棣?


海百合制作团队正在为恐龙眼睛模型彩绘。


进入海百合的车间,就像进了古生物公园。

世人对恐龙的认知,更多的恐怕停留于电影《侏罗纪公园》《侏罗纪世界》或者动漫《奥特曼》中,它们曾火遍全球。

“中国已经发掘研究命名了350种恐龙,是全世界最多的,我们有浙江龙、山东龙、青岛龙……很多国人并不知道,以为恐龙都是外国的。”但海百合古生物复原团队的负责人张余房说出了这样一组鲜为人知的数据。

无棣虽未出土过恐龙化石,但山东诸城、莱阳和新泰等地,却分布着极为丰富的恐龙化石资源,譬如诸城被称为“中国龙城”。


3D打印机产品正在“出炉”。


对3D产品进行固化处理。

张余房介绍:中国最早命名的鸭嘴龙类中国谭氏龙、新中国成立后发现的第一具完整恐龙化石骨架棘鼻青岛龙、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鸭嘴龙类恐龙巨型山东龙等重大发现都出自齐鲁大地。

从《侏罗纪公园》电影迷到国礼作者,张余房的梦就是让世界知道:滨州无棣有个“恐龙梦工厂”,海百合希望将更多中国恐龙推向全球。

或许有人认为研究恐龙的古生物学是冷门专业、‘花瓶专业’,但张余房认为:该研究领域使我们得以深入探索生命起源的奥秘;自然界的壮丽美景;能让世人了解中国恐龙的丰富遗存;同时,它亦为社会带来了丰富的物质与精神财富,例如,以恐龙为主题的电影及其衍生的文化创意产品,已经创造了数亿美元的经济收益。


即将走出车间的三角龙。


大到巨型动物,小到微型昆虫,海百合的“动物”个个造型逼真。


制作车间内,忙碌的工人。

赫氏近鸟龙填补了恐龙向鸟类进化史上关键空白,比始祖鸟还要提前1000多万年

恐龙模型复原,不是简单地艺术创作,它是一比一的科学复原,严谨、精密是前提。这需要涉略古生物学、地质学、解剖学、艺术学等一组组科学数据,需要跨学科团队的密切配合。对此,海百合是如何做到的?

“这要感谢海百合的顾问团队!让我们自豪的是,中国有全世界最顶尖的恐龙研究机构,”张余房捧着国礼介绍:“比如赫氏近鸟龙化石,是在2008年2009年由中國古生物學家徐星、胡东宇等人敘述、命名,

生存于1.6亿年前,侏罗纪晚期,全身覆盖羽毛,是世界上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带羽毛恐龙。赫氏近鸟龙填补了恐龙向鸟类进化史上关键性的空白,其生存的年代比欧洲出土的始祖鸟还要提前1000多万年。”


与完工的副栉龙对视,心生遐想。


让大型动物动起来,还真得需要多个人驾驭。

研究者是徐星,人称“恐龙院士”,他参与研究并命名了这种古生物,为张余房团队提供了一系列精准数据。

赫氏近鸟龙的国礼,是国内研究在世界同行里独占鳌头的缩影。20年来,世界上出现了一群有中国风格命名的恐龙,如来自辽宁的奇异帝龙(Dilong paradoxus)、朝阳传奇龙(Chuanqilong chaoyangensis),来自新疆的当氏隐龙(Yinlong downsi),甚至完全抛弃拉丁词缀的全中文拼音版恐龙,比如斑嵴龙(Banji long)、神奇灵武龙(Lingwulong shenqi)等。

“如果没有徐星他们研究发掘赫氏近鸟龙,我们哪能做出这么漂亮的复原模型,更不用说成为国礼了。”张余房说。

在三维数字世界中,810多种古生物有了骨骼肌肉、皮肤羽毛,能卧能跑、能跳能飞

在那,客户是全国各大博物馆——国家自然博物馆、浙江自然博物院、云南澄江化石地博物馆、周口店猿人遗址博物馆、中国古动物馆(保定自然博物馆)、山东博物馆等几十余家展馆、博物馆。


张余房和他的艺术设计团队。


无棣老家的村民也加入到“海百合”战队,参与展品制作。


目前张余房的数据库中已经有810多种古生物,其中有近一半是恐龙,还有260种植物。

之所以被如此多专业展馆相中,原因就是恐龙复原模型的制造,又需要生物学、地质学、艺术学等跨学科团队配合。

张余房现年41岁,出自于壁画专业,曾在北京等地从事创作壁画、博物馆展览等工作,逐渐带起了一支年轻的美术设计团队。十多年间,他们集中精力钻研古生物复原及恐龙模型制作,又与国内顶尖的古生物研究学者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像徐星老师这样的科学家每发现一个恐龙的新品种,张余房团队就添加一套可以做成复原模型的题材。这些年,为海百合古生物复原团队做科学顾问的不只是徐星,还有汪筱林、金幸生、王永栋等诸位老师。这些顶尖学者被海百合视为恩人。


“海百合”作品展厅。

目前,这个数据库中已经有810多种古生物,其中有近一半是恐龙,还有260种植物。每一种都有数据量在8G左右的数字模型,在三维的数字世界中,恐龙有了骨骼肌肉、皮肤羽毛,能卧能跑,能跳能飞。在海百合,近年来,从手工塑泥稿到3D打印,海百合团队拿到了有关模型复原技术和设备的21项国家专利。

随着创作的深入,张余房本人也逐渐成为“专家”——去年9月,他被北京服装学院美术学院公共艺术系和滨州职业学院建筑学院艺术设计系聘为校外导师。

让恐龙在中国大地“复活”,是这个“国礼”设计团队的终极梦想!


《自然科学探索中心——恐龙之文艺复兴》滨州站展览上,张余房向前来观展的恐龙爱好者介绍。让恐龙在中国大地“复活”,让世人了解中国恐龙的丰富遗存,是他更大的愿望。

来源:品质滨州客户端

编辑:宋敏敏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