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三月的一天,深夜的南京城一片寂静,位于福兴里小巷深处的一座两层小楼,却从窗口透出灯光。房间里面,一名精干瘦削的军官。
静静地坐在书桌旁边,身着将军黄呢的军装,和肩章上闪耀的将星,表明这个貌不惊人的中年男子,是一位国民党的中将。
就在几天前,他接到了蒋介石的委任状,任命他为国民政府国防部第三厅的厅长,这位就是厅长-郭汝瑰,人称郭小鬼。后出版回忆录自述情报贡献,是我党插入国民党内部最大的红色特工。
郭汝瑰
国防部第三厅是作战厅,负责制定作战方案,直接参与指挥作战。也就说,国民党蒋介石,这几百万大军的指挥棒,就捏在了作战厅的手里。由此可见,蒋介石对郭汝瑰的信任和器重,非同一般。那么,郭汝瑰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
一,锋芒毕露
他的传奇的人生轨迹,还得从青年时代的经历说起。郭汝瑰,出身于四川铜梁的一个书香门第,中学毕业后,郭汝瑰投考黄埔军校。
在这里,郭汝瑰接触到了不少进步思想,开始向中国共产党靠拢,毕业之后,郭汝瑰东渡日本,进入日本士官学校学习,从1926年到1936年整整十年,郭汝瑰先后进入黄埔军校、日本士官学校、陆军大学学习。
经历了那个年代,一位青年军人所能受到的,全部正规军事教育。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郭汝瑰投身战场,很快,他卓越的军事才能,就显露出来。
在“五虎上将”之一陈诚的保荐之下。郭汝瑰就由上尉,一路升到了少将,伴随着在国民党官场的平步青云,郭汝瑰也更加看清了,国民党的黑暗与腐败。
陈诚
二,回归
在这种情形下,郭汝瑰更加坚定了决心。一定要寻找机会,与共产党恢复联系。1945年5月,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找到了同为共产党员的四川老乡任廉儒,任廉儒当时是由董必武直接领导的,中共中央军事情报处的负责人,长期从事地下工作。
任廉儒
经过多次考察,任廉儒逐步弄清了郭汝瑰的政治立场,和渴望回归组织的心情,随后,他将这一重要信息,向董必武做了汇报,抗战胜利前夕,郭汝瑰终于如愿以偿见到了董必武,董必武给了郭汝瑰这样的答复。
恢复党籍原则上没有问题,但是,你去延安的作用不大,不如继续留在国民党那边,为党提供有用的情报。
董必武
听了董必武的建议,郭汝瑰决定顾全大局,留在敌营,从这一天开始, 郭汝瑰就成为了我党,在国民党军队高层的绝密情报员。
很快他的特殊身份,就发挥了重要作用,1945年8月,抗战胜利,蒋介石立刻开始着手策划,剪除共产党的战略计划,并责成郭汝瑰将全盘部署《国军战斗序列》,由于这本书的内容属于绝密,因此,蒋介石一共只准打印十三份,并且严令销毁底稿。
蒋介石做梦也不会想到,这份精心制定的绝密计划,被自己的爱将郭汝瑰,通过任廉儒转交给了董必武,正是因为有了这份情报,中国共产党才果断地向等待国民党军队接收的日本军队发动进攻,这一提前行动,使得中国共产党得到了大量武器装备和地盘,迅速壮大了自己的军事实力。
除此之外,郭汝瑰还将大量重要的军事情报,秘密交给了共产党,但是,有意思的是,就在郭汝瑰成为我党的地下情报员之后,官职却还一年三迁,扶摇直上。
到了1947年3月,蒋介石竟然还任命他为,国防部作战厅厅长。就是这份委任状,让郭汝瑰犯了愁,就是文章开头的情节那一幕。
面对这份委任状,郭汝瑰眉头紧锁,愁肠百结。时钟走到了下半夜,一个神秘来客敲响了郭家的后门,这位来客长衫礼帽,气质儒雅。
正是带着董老指示前来接头的任廉儒,刚一坐定,郭汝瑰就连连叹气:“我这个厅长不能当,蒋介石让我拟定作战计划,我不能不做,可是作战计划就是屠杀,这个差事,我不能干。”
任廉儒听后哈哈大笑:“你不做,老蒋就会让别人做,你能把情报交给中共,别人能行吗?这个作战厅长,你还非当不可。”
听完这番话,郭汝瑰如梦方醒,这才展开了眉头。1947年3月,在时任国民政府,国防部长陈诚的力荐之下,蒋介石正式任命郭汝瑰为国防部第三厅厅长。
三,晋升缘由
第三厅是作战厅,是维系战争命运的关键所在,郭汝瑰是如何博取蒋介石的信任,当上了作战厅厅长的呢?
早在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在淞沪会战中,郭汝瑰作为代理旅长临危受命,带领8000人上阵抗敌,打了几天,部队伤亡惨重,时任十四师师长的藿揆彰,担心他守不住,便派人去问他,是否需要援军。
随后,郭汝瑰言辞恳切地写了一封回信,在信的后半段有这样几句:
我八千健儿已经牺牲殆尽,敌攻势未衰,前途难卜,若阵地存在,我当生还晋见钧座。如阵地失守,我就死在疆场,身膏野草。
这一仗,郭汝瑰为保存阵地,与日军冲杀七天七夜,一战成名。而他的这封绝命书,也在国民党军中竞相流传,郭汝瑰面对敌人尚且忠烈如此,蒋介石当然不会怀疑他的忠诚。
除此之外,郭汝瑰先后在当时亚洲最先进的三所军事院校学习,同时,他还自修了日文和德文,因此,郭汝瑰的军事才华和素养。在众多将才中,那也是首屈一指的。
在武汉会战中,郭汝瑰根据武汉的作战情势,独到地提出了,“保卫武汉又不战于武汉”,这一独特的战略防御方案,使国民党军队在战场上,占据了有利地位。
因此,1947年3月,在国共内战 的关键时刻,蒋介石决定让郭汝瑰,担任作战厅厅长。负责制定作战计划,但是,郭汝瑰每每制定好的计划书,送往蒋介石办公室的同时,也不会忘记送同样的去延安。
当时,任廉儒利用川盐银行上海办事处主任的身份,经常出入郭汝瑰的寓所,负责传递绝密情报,郭汝瑰的情报,给中央军委的一系列重大决策,提供了宝贵的依据。
四,宝贵情报
1948年的中国,进入到解放军的战略大反攻阶段,中原战场已经成为整个战局的关键,十月下旬,参谋总长顾祝同,邀请国防部长何应钦、郭汝瑰等。在国防部召开作战会议,研究中原战场的作战计划。
几经策划,他们最终提出“守江必守淮”的主张,决定集中优势兵力,于徐州、蚌埠之间的津浦铁路两侧,伺机发动决战,解放战争中赫赫有名的三大战役之一“淮海战役”,拉开了序幕。
这个时候,郭汝瑰已经担任了徐州司令部的参谋长,这次战役的具体方案,正是由郭汝瑰本人制定的,因此,前线的国民党军队,尚未拿到的作战方案,便已经摆在了毛主席的办公桌上了。
拿到情报后的毛泽东,于11月1日,指挥约50万解放军,开始从不同方向秘密夜行,在国民党军队毫不知情的情况下,扑向徐州,当蒋介石得到消息后,迅速指示周边部队,向徐州收缩靠拢。
然而,再向淮河一线撤退,古语道:“得徐州者得中原”,“得中原者得天下”,徐州的得失,成为淮海战役的关键所在。1948年11月6日,淮海战役正式打响,蒋介石在中原战场,拉开了与共产党决一死战的架势。
可就在这一天,平地一声雷,徐州城防司令张克侠,竟然率两万人马举行战场起义。这张照片,就是张克侠与何基沣举行起义时的合影。
何基沣与张克侠
右边这位便是有着“佩剑将军”之称的张克侠。维系淮海战役全局的要塞徐州,插上了解放军的红旗。张克侠起义,徐州大门洞开,我华东野战军之主力一部,迅速通过该防区,从贾汪附近南下,截断陇海路,一举切断了,正在西撤的黄百韬兵团的退路,将其围困。
血战在即,大将倒戈,这几乎让蒋介石气得吐血。怎么会这么巧呢,原来,这个张克侠是一个早在1929年,就加入了共产党的老党员了。蒋介石怎么会再次地看走了眼,将徐州如此关键的要塞,交给了一个共产党员呢?
张克侠
五,一场好戏
其实,这一切都是郭汝瑰导演的好戏。1948年3月,郭汝瑰被任命为徐州司令部参谋长,他到任徐州后不久,就在组织指示下,与同驻徐州的地下党员张克侠,接上了头。
随后,郭汝瑰便向顾祝同,举荐张克侠 为徐州城防司令,正是因为郭汝瑰,在战前的积极筹划,才有了张克侠的战场起义。
11月10日,心急如焚的蒋介石,在黄埔官邸召开了紧急会议,研究徐州方面的作战,就在这次会议上,任命杜聿明为徐州“剿总”副司令,全权负责指挥徐州方面的作战。
为解黄百韬之围,蒋介石下达了如下命令:
黄维之所部,务星夜兼程,加速由平汉线东调,向北前进的步伐,李延年、刘汝明之所部,速由蚌埠沿津浦路北上。
会后,郭汝瑰立即将作战的计划,交给了任廉儒,蒋介石的军事计划,尚未到达徐州,毛主席就已经开始调兵遣将,排兵布阵了。
1948年11月,国共之间的主力决战,正在雪花纷飞的淮北平原上展开,按照国防部的计划,国民党军精锐五大主力之一的黄维兵团等多支部队,前往营救被解放军围困的黄百韬兵团。
可是,在行军过程中,黄维却发现苗头不对,这个左右两边他发现有部队在活动,他估计可能这弄不好是一个圈套。作战厅说:你继续按照原来的那个方案执行。
结果没想到的是,黄百韬没救成,黄维也被包围了,指挥黄维按照原定路线前进的,正是郭汝瑰。因为国民党军队的几次重大决策失误,都由郭汝瑰经手的。
六,被猜疑,险暴露
这让时任徐州“剿总”副司令的杜聿明开始产生了怀疑。他把怀疑的目光聚焦到 了郭汝瑰的身上,而且,他这疑心存在心里,已经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上了。
杜聿明
就在一年前,山东孟良崮一役,国民党的王牌精锐整编七十四师,灰飞烟灭。当时,就有关于郭汝瑰是共谍的传言。这些传言,吹进杜聿明的耳朵,也勾起了他的一段回忆。
1945年抗战胜利,国民党官员趁着接收之机,大搞“五子登科”,个个都是赚了一个盆满钵满,当时,郭汝瑰刚刚把家从重庆搬到了南京。
杜聿明前去拜访才发现,这个堂堂的中将厅长,竟然连套像样都宅子都没有,而是租住中一个米商的房子里。郭汝瑰的清廉,让杜聿明大感意外。
现在各种传言,再加上战场上的节节失利,杜聿明不得不怀疑,郭汝瑰就是“共谍”,思来想去,他决定向蒋介石告御状。
蒋介石就问他:“你有什么根据呢?”杜聿明说:“说我自己已经是比较清廉的了,但是郭汝瑰的清廉,让人难以理解,他第一不好女色,第二也不贪财。而且,我看他家里沙发上,都打上了补丁。
结果听了这个话以后,蒋介石大怒:“难道我们堂堂国民政府的官员,都要到处去捞银子,才不是共产党员吗?”
杜聿明在蒋介石那儿,碰了一鼻子的灰,感到无可奈何,只好在背后破口大骂,你郭小鬼一定是共谍。发的命令都是把我们往共党的包围圈里赶。
七,杰作
1948年11月28日,蒋介石再次召开了军事会议,徐蚌战场,黄百韬兵团危在旦夕,黄维兵团又身陷重围,蒋介石那真是急得鼻尖上冒汗,怎么办呢
会上,蒋介石点名,要徐州“剿总”副司令杜聿明,你给我拿出对策来,但是,杜聿明扭扭捏捏,欲言又止,为什么呢?很简单,他信不过郭汝瑰,他要单独向蒋介石汇报。
会后,杜聿明单独面见了蒋介石,提出了自己的方案,从徐州往西,绕道永城,撤往淮河一线,再依托淮河,从外围将包围黄维兵团的中原野战军再包围起来,与黄维来个里应外合。
12月1日,杜聿明15万主力,从徐州倾巢而出,直奔西南而去,不得不说,杜聿明的这一招非常高明,如果让他的计划得逞,极有可能逆转淮海战局。郭汝瑰如何应对呢?
思来想去,他决定搬出一把“尚方宝剑”,谁呢?蒋介石。就在杜聿明 迎着寒风疲于奔命的时候,一封蒋介石的亲笔信,空投到了杜聿明的手中。
信中蒋介石措辞严厉,责怪他一意逃跑,回避途中战斗,命令他离开预定路线,全力作战。这封信令杜聿明战也不是,撤也不是,一时之间手足无措。
就在他犹豫之时,战机转瞬即逝,30万人 随即被解放军围困于陈官庄。说到这儿,大家肯定猜到了,蒋介石转变想法,发出来这样一封亲笔信,肯定是郭汝瑰的杰作。
没错,他正是抓住了蒋介石犹豫不决,喜欢遥控指挥的心理,成功导演了这样一出,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好戏。随着杜聿明部的覆灭,国民党在淮海战场的败局已定,无法挽回。
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之后,蒋介石的几百万精锐部队,已经丧失殆尽,蒋家王朝也面临分崩离析的绝境,眼见大功告成。
郭汝瑰向党组织提出了离开国民党去往解放区的想法,董必武就跟郭汝瑰说,你想早日归队回到党内来,这一点心情理解。但是,从中国革命的大局出发,希望你留在国民党那里面,为党作出更大贡献。
八,最后一击
此时蒋介石还没有完全死心,经过反复权衡,他重新拟定计划,那就是以四川为反共大本营,凭剑阁之险,天府之富,与共产党周旋到底,之后再图中原。
郭汝瑰十分清楚,蒋介石固守大西南的计划,因此,在淮海战役结束之后,一来为了避嫌自保,二来为了筹划未来。郭汝瑰主动辞去了,作战厅厅长一职。
提出希望到前线去领兵,凭着他在国民党高层,多年积累的好人缘,好人脉。很快,他在何应钦支持下,如愿当上了七十二军的军长。
七十二军下辖四个装备精良的师,负责守备沱江和长江江防,东可以策应重庆,西可以屏障成都,战略地位极其重要。
1949年12月11日,在解放军入川之际,郭汝瑰率领七十二军,在四川宜宾正式宣布起义,破坏了蒋介石固守大西南的计划。
郭汝瑰的真实身份解密之后,不少国民党骨干,和当年的黄埔同窗,都对他的选择表示不解,认为他辜负了蒋介石的信任和重托。
甚至还有人污蔑他是“二臣”“罪臣”,然而,在他一生心血的《郭汝瑰回忆录》中,老人给出了这样的答案,
“现代的人,有着不同的主义信仰,不同的世界观。追求进步光明,当然要与落后腐朽决裂。封建时代的某些只懂忠君,而不懂 忠君与爱国之区别的古人,是无法比拟的。”
解放以后,郭汝瑰任解放军南京军事学院教员,军事史料研究处副处长等职,还在八十年代,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将军衔。
晚年的郭汝瑰
古稀之年,郭汝瑰倾尽毕生心血,编写了两本600余万字的《中国军事史》和《中国抗日战争正面作战记》,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1997年10月23日,郭汝瑰走完了他传奇的一生。 中央军委在为他举行的追悼 会上,赞颂他的一生是“惊险曲折,丰富深刻的一生”,历史会永远铭记这位红色特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