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的不景气,越来越多的人涌入自媒体这条赛道,不是直播带货,就是拍段子,再不赖也是写篇图文,无非是想赚点流量,挣点小钱,补贴家用……
别看网上宣传有人直播一场下来几千万、几百万的,其实那样的头部网红并不多,在此千军万马中,多数都是默默无闻的耕耘者,冥思苦想,一晚上憋点东西出来,也就赚个一块几毛的,全为平台打工了,整不好,被人盯上了,几年养的号,一朝被人封,几年心血,全白费。
正是因为流量有限,竞争激烈,为了吸睛,就有人动起了歪脑筋,想着打打擦边球,以吸引流量。要知道,网上,你正儿八经搞点东西,不爆点荷尔蒙,不提点肾上腺,基本上是没人看的,但又有红线,不能不能踩,更不能过,所以,只能擦边、擦边、再擦边……
这不,最近,某些人动起了“嫂子”梗的歪心思,看看镜头中的“嫂子”们,个个身材高挑、面容娇好,该挺的挺,该露的露,人人酥 胸半露,曲线全显,不是揉面,就是洗菜,个个浓妆艳抹,人人身材必露,虽说在厨房装模作样,但一看便知,根本就不是做事的主儿,因为真正上得厅堂、下得厨房的女人,是绝对不可能这么穿的。
视频中,这些所谓的“嫂子”,个个搔首弄姿,各种挑逗撩拨。一个看似普通不过的揉面场景,配合着让人脸红的喘息声,硬是尴演尴拍,拍出了香艳的戏码。
最让人不适的是,拍摄者自称小叔子,却来拍摄香艳“嫂子”的日常操作,其背后的流量逻辑,无非是异化亲属关系、践踏仑理红线,叔可忍婶不可忍……
如果在视频中她们还若隐若现、欲说还休的话,那么留言区那就是是相当直接露 骨的了,充斥着各种虎狼之词,评论区俨然成了大型仑理崩塌现场……
当然,这种风气迅速蔓延开来,早已不止步于小叔子和嫂子,发展到了姐夫和小姨子,甚至是……胡编乱造,挑战下限!
面对这种乱象,笔者不得不想问一句:当揉面这种日常行为被人刻意扭成某种曲线,当“嫂子”的传统称谓被沦为某种暗示的流量密码,我们到底还有多少质朴的词语正在被流量异化?被某些人肆意糟蹋?为什么一个普普通通的称呼,竟然会被有意解读成某种暗示?
曾几何时,一股污名化汉语词语的潮流悄然涌动。得益于网络上天天生成的那些乱七八糟的符号驱动,一部分人便悄悄将触角伸向了汉语大词典……
看看现在,小姐不再是曾经的小姐,公主也不再是尊贵的公主,同志更不是那个同志,名媛也不是名媛……
随便搜了一下,在部分社交媒体上,“小姐”一词80%已关联灰色产业,其负面使用率让人瞠目结舌。
在民国时期,“小姐”还是尊称,如今却演变成了贬义词。曾几何时,有着贵州象征的“公主”也早已成了某种“娇气病”的代名词,后来更是成了KTV、会所的专属……
曾记得,上个世纪末时,“小姐”在社交场合还是个美称,现在再叫试试?谁叫谁都得社死,所以,没办法,现在全改成了“美女”,抑或“小姐姐”,不过,别高兴太早,说不准,那一天,这些称呼也会变味。
如果看看这些污染的词语,我们可以发现,女性更易被污名化,更易成为受害者,这也反映了词语污名化背后的性别偏见与权力凝视,反映的是对女性的尊重。
从这个角度看,当一个词被贴上标签,受伤的不只是语言而已,更多的,是那些被贴上标签的人。
对此,《中国妇女报》犀利指出,这种异化亲情的操作堪比精神砒 霜,可谓一语中的。如果任由这种异化亲属关系的闹剧蔓延,我们毁掉的将不只是网络生态,可能是整个社会的仑理底线。
没有人能说得清,这些词语污名化的“链条”是如何形成的,到底是何时开始的,但网络玩梗的“解构狂欢”,至少加速了这些污名化的进程。
看看现在,对比古汉语词语的雅致,除了玩些梗之外,我们还剩下些什么?可以说,我们当下的语言世界早已荒芜贫瘠,正所谓——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当引起警醒:汉语虽说博大精深,但我们还有多少词语被糟蹋?
当"嫂子"成为流量收割机,“妈妈”变成流量擦边的工具,我们失去的不仅是词语的纯洁性,更是对生命最基本的敬畏——毕竟,文字应该是文明的砖石,而不是砸向仑理底线的板砖。
砖碎了,文明也就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