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至看完《混沌少年时》,人们可能也很难具体描述13岁罪犯所承载的无法消磨的仇恨到底是什么;而剧中以其父母所代表的成年人群,甚至搞不清楚自己的“失职”应该归于何处。这恰恰是它对现实,最真实的投射。
在令人担忧又困惑的少年犯罪背后,实际上却是当下时代成年世界的问题,冷漠、割裂、仇视,通过赛博空间过早地侵蚀了α世代。于是在不知道如何消解痛苦时,少年已经学会了转移加害;在不知道生命的真义时,少年就已学会了杀戮。这个英国背景的故事,对国内种种事件同样形成着透彻的“对照”,正是人们关注它的原因。
作者:条形码
编辑:蓝二
版式:王威
上一秒,少年坐在椅子上,模样乖巧,举止得体;下一秒,他却突然起身,将桌上的饮料打翻在地,步步逼近对面坐着的心理学专家,居高临下地瞪着她,眼神狠戾,令人胆战心惊。
一个看似与常人无异的少年,为何会有两副截然不同的面孔,甚至被警方指控,涉嫌杀害自己的同学?
这一片段出自最近在网间掀起热议的高口碑英剧《混沌少年时》,它的主角是这位只有13岁的初中生——杰米·米勒。
毫无疑问,青少年犯罪已经成为这一时代最令人头疼的社会议题之一,“开盒”、霸凌、性侵害、谋杀……这群甚至很多低至14岁以下的少年犯们所展现出的早熟和冷血,远远超出了成年人的想象。
《混沌少年时》吸引关注的其中一点正在于,这次聚焦的都已非Z世代群体,而是彻底成长于移动互联网时代的α世代。与前几代人相比,α世代的青少年犯罪问题,无疑更加棘手——除了始终持续的原生家庭和校园霸凌问题,α世代还需要抵抗虚拟网络的侵蚀。
通过网络,成年世界的问题与罪恶——现代社会的集体情绪、人们之间难以被具体陈述缘由的仇恨、无法被消除磨灭的集体无意识等等——早已被无缝移植到了未成年社群中,从而迅速蔓延滋生,直至最后,悲剧上演。
在网络对青少年的蚕食问题之外,《混沌少年时》能引起讨论的另一关键,便在于剧中的凶手杰米是普通得不能更普通的男孩。这不是一个诸如天生邪神或者高智商犯罪类的奇观故事,而是普通男孩怎样释放内心的恶的社会性事件。
能够肯定的是,杰米绝非孤例,仅以该剧所在的英国来看,青少年犯罪率正在逐年上升,根据英国政府今年1月公布的数据,在2022至2023年,逮捕的青少年罪犯(10至17岁)人数较前一年增加了9%。
更让人感到无力的是,现代社会中,父母与青少年之间间隔着的不只是代际问题,而是深层次的理解与包容。面对日益变化的赛博空间,父母显然束手无策,因此,当恶性事件发生以后,他们能做的只有反复质询为什么孩子会变成这样。归根结底,成人愈加缺乏在当下时代理解未成年人群的介质和真正参与他们生活的楔子。
未成年犯罪,不再只是空穴来风,而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和防范,却悬而未决——在诸多国内事件的呼应背景下,《混沌少年时》成为关于当下困惑的一个重要注脚。
杰米是谁?
既是施暴者,亦是受害者
杰米是谁?一个才13岁的小男孩怎么会杀人?他有什么无法言说的理由?这是观看《混沌少年时》 的人们最为关心的几个问题。
不难发现,人们在面对恶性犯罪事件凶手时,习惯性地进行感性推演和简化论断,人们渴望从凶手的过往经历中找出蛛丝马迹,窥探出他的犯罪动因。
然而,《混沌少年时》的特别之处也正来源于此,在看完这部剧之后,我们仍然很难具体描述出杰米究竟是谁,他犯罪的背后,又到底有何无法磨灭的仇恨与痛苦?
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对于杰米的身份做出笼统的判断:杰米是施暴者,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同样也是受害者,这一身份源于他曾经遭受被害人凯蒂的语言霸凌,在学校他也面临歧视和孤立。在“施暴者”和“受害者”这样二元对立的身份标签之外,杰米其实是被环境异化的现代社会的悲剧产物。
在第一集开头,导演便用了一处正面镜头,交代了杰米最表层的“人设”——他孱弱瘦小,当警察闯入卧室时,他被吓得当场尿裤子。随着第一集剧情在警方审讯室内展开,杰米最表层的人设还在不断得到加固,面对警官的质询,他始终低垂着头,呈现出下位者、无辜者的姿态,而在面对父亲声泪俱下的质问时,杰米又像“影帝”上身,哽咽着声称自己绝对没有犯罪。
直到第一集结尾,警方公布了一段监控,画面中杰米对着被害人凯蒂连刺数刀,至此,他最表层的伪装才被彻底揭下。之后,杰米像一颗洋葱一样,被摄像机剥开了表皮,观众跟随摄像机,走入了他所就读的学校、他生活的家庭,逐渐发现了他被异化后的另一面:过分早熟、控制欲强、擅于操纵、缺乏同理心。
然而,更让人感到不安的是,受害者凯蒂和杰米一样,经历了被异化的蠕变过程。在命案发生以前,凯蒂被喜欢的男生泄露了私密照,原本是受害者的她,却转而在社交软件上对杰米进行人身攻击和语言歧视,将自己被男性戕害的痛苦投射转嫁到了杰米身上。
在青少年社群里,受害者与施暴者之间并非是对立的关系,反而是并行不悖的“共生”状态,没有人能够逃离这种命运漩涡,少年们深陷其中,无法自拔。
这自然指向的是当下时代人与人的关系缺乏有力支点这一事实,性别、种族、年龄、阶层……它们都能够成为利刃,切开人们之间的联结,挑起人们对彼此的憎恨。甚至于,这种憎恨缺乏足够有信服力的理由,是混合着性萌芽、青春期、社交网络、经济下行的集体无意识。
值得正视的是,被异化的除了个体之外,现代社会最为重要的社交关系也无法避免被异化的命运。
最终,在不知道生命的真正含义时,杰米就已经学会了杀戮;在不知道如何消解被泄露隐私的痛苦时,凯蒂就已经学会了单向加害;在不知道如何与异性相处、沟通时,双方就已经学会仇视彼此。在这之后,悲剧自然也就“水到渠成”。
剧中警察向儿子了解网络空间的用语法则,其中可以看到网络对未成年社群的特殊塑造,也指向赛博时代成年世界与未成年世界的新代沟。
制造杰米
杰米最终抽刃向更弱者,这起谋杀案注定不是伸张正义的复仇,也并非是反社会人格的报复,而是一出不该出现的悲剧。
更具体来说,杰米的困境,是由传统的原生家庭问题与新时代赛博空间伦理问题叠加而成。他并非偶然的孤品,而是被“制造”出的罪犯。
作为一名体力劳动者,杰米的父亲在家庭中虽然存在感很强,但缺乏与孩子之间深度交流的能力。而在结尾部分,杰米的母亲也曾表示,虽然自己以前经常看到杰米的房间在深夜时分还亮着灯,但她却并未过多关心过杰米在忙什么。至于比杰米大不少岁的姐姐,和他的关系也并不亲密。
他们不了解杰米陷入了何种困境,也缺乏对于他的正向引导,最为明显的例子,杰米对女性的态度并不友好,而他的父亲甚至没有女性朋友。他的家人们,距离当下的青少年,实际上非常遥远。
事实上,学校、社交网络,真实的社会场域和虚拟的赛博空间,才是青少年生活的重心。而学校和网络,也是这起命案的源头,是凶手和被害者,以及和他们处于共同处境的其他人,为何会被异化的关键。
网络对于未成年们的围剿和异化无疑是缓慢而持续的,这种异化最为深刻的体现,便是在青春期少年对于“男性”和“女性”的认知上。
在对于男性气概还没有具体了解时,杰米就因为身材孱弱矮小而被屡屡歧视,两性关系版的“八二法则”在社交网络和学校里传开,毫不意外的,他被自动归类为不被女性青睐的80%男性里,顶着“incel”(不会受大多数女性喜爱的男性单身者)的帽子接受其他同龄人的霸凌。
令人深思的是,近年来在社会场域内,“有毒的男子气概”是被舆论反复抨击的男性特质,而在未成年人的社交圈层里,男子气概却是衡量男性魅力的重要条件之一。这种矛盾的认知使得杰米在成长过程中陷入了困惑和迷茫。他渴望得到同龄人的认可和接纳,但却因为不符合所谓的“男子气概”标准而被排斥在外。
这种被排斥的客观状态让他感到极度的自卑和无助,导致了他的心理扭曲,他渴望成为权力体系中的上位者,渴望被异性接纳。而这种性别认知的扭曲,不仅导致他最终杀害了凯蒂,也映射出社会和学校在性别教育方面的严重缺失。
另一方面,社交网络无疑放大了个体掩藏着的恶意,性别歧视、种族歧视、集体霸凌孤立……恶意没有来由,长得丑是罪过,个子矮是罪过……互联网络里掌握话语权的成年或未成年人藏在匿名ID背后,他们是经验丰富的捕食者,对着弱势群体攻讦、视奸,让你被社交网络捆绑,从而过分在意和紧张他人对你释放的恶意和善意。
在这样高频的信息轰炸与心理操纵之下,无数个杰米被制造而成,他们在建立正向的价值观念之前,在意识到正确与错误、黑与白之前, 便率先采用暴力终结了自身发展的其他可能。
在《混沌少年时》的结尾,杰米的父亲坐在床上,神情呆滞,他反复说道:“他(杰米)一直待在房间里,都以为这样不可能学坏的,不是吗?”下一秒,妻子坚定地告诉他,他是一位非常称职的父亲。言下之意,是想要给予自己足够的心理暗示——导致杰米成为少年罪犯的罪魁祸首,并非是他们。
直到这一刻,杰米的父母还是未曾明白,他究竟遭遇过什么。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