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4月5日清明节国共两党代表及各界人士在黄帝陵前合影
祭祀文化在我国起源甚早。《庄子·盗跖篇》说:“世之所高,莫若黄帝”,后世要祭祀的第一人,自然非黄帝莫属。 1937年4月5日,清明节。陕西黄陵县桥山黄帝陵,迎来了两拨特殊的祭扫者。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分别派代表,共同公祭黄帝陵。这是国共两党自成立以来,首次在同一地点、同一时间、共同公祭中华民族祖先黄帝陵。 黄帝陵前,毛泽东、朱德委派的林伯渠,以鲜花水果之仪致祭民族始祖轩辕黄陵之墓。同祭的还有国民党中央党部特派员张继、顾祝同,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和陕西省政府主席孙蔚如。 林伯渠和张继作为两党代表,在公祭仪式上分别宣读了《祭黄帝陵文》。“赫赫始祖,吾华肇造,胄衍祀绵,岳峨河浩。”中国共产党的《祭黄帝陵文》是毛泽东亲笔撰写的。 次日,毛泽东撰写的《祭黄帝陵文》,在苏维埃中央政府机关报《新中华报》上公开刊登发表。
1937年4月5日,陕西黄陵县桥山,春雨如丝。黄帝陵前,国共两党代表首次并肩而立,共同祭拜中华民族的始祖轩辕黄帝。这场看似寻常的祭祀,却暗流汹涌——蒋介石以“团结”之名试探中共诚意,毛泽东则以一篇四言祭文,掷地有声地撕开时代的迷雾,写下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最强宣言。这篇被称为“抗日出师表”的《祭黄帝陵文》,不仅预言了抗战的必胜信念,更在七七事变前夜,为分裂的中国注入一剂凝聚人心的强心针。
▌一篇祭文背后的民族危局
1937年的中国,正处于“亡国灭种”的悬崖边缘。自甲午战争以来,日本鲸吞台湾、侵占东北、策动华北自治,步步紧逼。而国内政局更是一盘散沙:国民党坚持“攘外必先安内”,共产党历经长征九死一生,地方军阀各怀心思。
西安事变虽促成国共合作,但蒋介石对联合抗日始终犹疑。1937年3月,他提议国共共祭黄帝陵,实为借传统礼制试探中共是否“臣服”。毛泽东洞悉其谋,却毅然接下战书——他要以一篇祭文,将这场祭祀变为凝聚民族共识的战场。
▌祭文中的三重觉醒
毛泽东亲撰的《祭黄帝陵文》共56句,四言古体字字千钧,暗藏三重觉醒之力。
1937年清明,毛泽东伏案疾书,砚台中的墨汁在摇曳的油灯下泛着冷光。窗外延河的水声隐约可闻,他的笔锋却如刀剑般刺向纸面——一篇《祭黄帝陵文》,寥寥数百字,却暗藏唤醒民族的惊雷。这并非简单的祭祖悼词,而是一曲撕裂时代阴霾的觉醒长歌。历史、道路、精神,三重觉醒如黄河浪涌,冲垮妥协的堤坝,重塑一个民族的脊梁。
⊙历史觉醒
“赫赫始祖,吾华肇造”,开篇八字如青铜编钟轰鸣,震醒沉睡的民族记忆。毛泽东以黄帝为镜,照见的却是1937年破碎的山河——东三省沦陷六年,华北五省自治的阴云未散,南京街头却仍飘着“中日亲善”的虚伪旗幡。
祭文中“琉台不守,三韩为墟”八字,字字滴血:
- 琉台:琉球群岛在甲午硝烟中被日本吞并,台湾的稻浪从此浸透殖民者的铁蹄;
- 三韩:朝鲜半岛的陷落,让日军兵锋直指鸭绿江畔,东北的煤矿、大豆沦为侵略者的战争燃料;
- 辽海燕冀:汉奸殷汝耕在通州成立“冀东防共自治政府”,北平的学生含泪焚烧日货,天津码头却堆满走私的东洋布匹。
毛泽东以黄帝开疆拓土的功业,反衬当代国土沦丧的屈辱。他特意选用“肇造”(开创基业)与“不守”(丧失疆土)的强烈对比,如同在民族伤口上撒盐——痛,才能醒。
当国民党大谈“礼乐教化”时,毛泽东在祭文中抛出一串惊心动魄的诘问:“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各党各界,团结坚固。”此句暗藏机锋:
- 霍去病“匈奴未灭”的典故,直指蒋介石“先安内后攘外”的绥靖政策,如同汉朝初年的和亲之耻;
- 将“各党各界”与“匈奴未灭”并置,暗示国共纷争不过是兄弟阋墙,外敌才是真正的生死大患。
在黄帝陵前诵读此文时,林伯渠刻意在“汉奸何多”四字上加重语气。据目击者回忆,国民党代表张继面色铁青,手中的祭文簌簌抖动——这八个字,撕开了南京政府“曲线救国”的遮羞布。
⊙道路觉醒
“以地事敌,敌欲岂足!”毛泽东掷笔长叹,墨点飞溅如血。这声怒吼,戳破了蒋介石“以空间换时间”的幻想——华北平原的千里沃野,正被日军战车碾成焦土。
祭文中“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八字,凝聚着延安窑洞里的彻夜争论:
- 农民的草鞋:红军战士脚上的血泡,与陕北老乡纳的千层底布鞋,在抗日救亡的旗帜下结成同盟;
- 资本家的算盘:上海民族企业家荣毅仁秘密运送的磺胺药品,穿越日军封锁线抵达延安;
- 军阀的刀枪:四川军阀刘湘派出六个师出川抗日,临终遗言“抗战到底,始终不渝”。
毛泽东将这一切熔铸成“四万万众”的钢铁洪流。他在祭文中不提“阶级斗争”,却写“不论军民,不分贫富”——这是对教条主义的致命突破。
“万里崎岖,为国效命”八字,暗藏《论持久战》的雏形:
- 太行山上的烽火台:八路军129师在神头岭设伏,用土制地雷炸毁日军车队,印证“以空间换时间”的游击战术;
- 黄河渡口的羊皮筏:卫立煌部队渡河时,老船工吼着信天游“宁跳黄河死,不做亡国奴”,正是“亿兆一心”的鲜活注脚;
- 南洋码头的货轮:陈嘉庚组织的3200名华侨机工,驾驶着满载军火的卡车穿越滇缅公路,车轮碾过之处,皆是“救国良方”的实践轨迹。
这些场景,在毛泽东的祭文中化作“剑屦俱奋”的铿锵誓言——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用鲜血书写的战略蓝图。
⊙精神觉醒 借用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典故,毛泽东宣誓共产党人“万里崎岖,为国效命”的决心,更预言“民主共和,改革内政”方能“战则必胜”。这不仅是对国民党的政治批判,更勾勒出战后中国的理想蓝图。
▌祭坛内外的政治博弈
1937年4月5日清晨,黄帝陵前薄雾未散,国共两党的旗帜在寒风中猎猎作响。蒋介石派出的国民党元老张继身着长衫,手持香烛,神情肃穆;中共代表林伯渠则一身戎装,腰间别着驳壳枪,眉宇间隐现战火淬炼的锋芒。这场看似庄重的祭祀仪式,实则是国共两党争夺民族话语权的无声战场——蒋介石试图以“正统祭祀”收编中共的政治合法性,毛泽东则要以一篇祭文,将这场典礼变为抗日统一战线的誓师大会。
蒋介石的算盘打得精细:他特意选用传统四言祭文体例,要求两党祭文格式统一,表面上是“共缅始祖”,实则是以文化礼制迫使中共承认国民党的“中央权威”。张继宣读的国民党祭文,通篇追述黄帝“定鼎中原”的功绩,却对华北沦陷、东北失地只字不提,反而强调“礼乐教化,天下归心”——这分明是在暗示:只有服从国民党的“礼制”,才能实现民族复兴。
更微妙的是,蒋介石将祭祀地点选在陕西黄陵县。此地虽属中共实际控制区边缘,但国民党特务早已渗透周边,甚至安排《中央日报》记者全程记录。若中共稍有“不敬”,次日头条便会是“共产党亵渎民族始祖”的罪名。这场祭祀,从一开始就是精心设计的政治围猎。
毛泽东深谙此局凶险,却选择正面迎战。他摒弃党内有人提议的“白话文宣言”,亲自以四言古体撰写祭文,字字暗藏机锋:
- “琉台不守,三韩为墟”——以甲午之耻直戳国民党“攘外必先安内”的软弱;
- “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借霍去病的典故,将红军比作抵御外侮的汉家铁骑;
- “亿兆一心,战则必胜”——用集体主义叙事瓦解国民党的精英主义话语体系。
祭祀当日,林伯渠掷地有声的诵读,让现场陷入死寂。当读到“汉奸何多”时,张继的额头渗出冷汗——这句话分明在影射国民党内汪精卫等亲日派;而“还我河山”的呐喊,更让围观民众中爆发出压抑已久的哭声。蒋介石试图用礼制束缚中共,却被毛泽东用更纯粹的民族主义叙事反制:在这场文化正统性的争夺中,谁真正为国土沦丧痛心疾首,民众心中自有判断。
毛泽东的杀招远不止于祭坛之上。早在3月29日,他已将祭文密寄给《大公报》战地记者范长江,嘱其“见机刊发”。当国民党宣传部紧急封锁消息时,范长江冒险将文稿辗转送至上海,最终在《申报》特刊上全文刊登。一时间,“共产党祭文痛斥汉奸”的消息传遍国统区,南京政府不得不默许《中央日报》转载,反倒成了毛泽东思想的传播工具。
更致命的是,毛泽东在祭文中埋下“民主共和”的伏笔。当国民党还在用“礼义廉耻”教化民众时,中共已提出“改革内政”的政治纲领——这种超越时代的先进性,让胡适等自由派知识分子私下感叹:“延安的祭文,读来竟比南京的宪法更令人心潮澎湃。”
▌从祭文到战场的民族涅槃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枪声响起。毛泽东在祭文中预言的“四万万众,坚决抵抗”终成现实。平型关大捷中,八路军115师血战日军,聂荣臻途经黄帝陵时誓言:“此战必捷,以慰始祖!”而上海市民捐赠的望远镜、南洋华侨的救国捐款,无不印证着“亿兆一心”的觉醒。
这场博弈的两个月后,朱德率八路军将领再谒黄帝陵,当场焚烧日军太阳旗以祭始祖;南洋华侨陈嘉庚读到祭文后,立即组织“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募集抗战物资价值4亿元国币;甚至日军情报部门也将祭文译成日文,标注“支那精神动员之范本”。
而蒋介石的“正统陷阱”,最终反噬自身。1949年败退台湾前夕,他特意命人拓印毛泽东祭文,在日记中写下:“当年黄陵一局,竟成今日之谶。”此刻方悟:真正的正统从不在于香烛仪轨,而在于谁能承载民族的集体意志与未来希望。
毛泽东《祭黄帝陵文》手迹碑
历史证明,毛泽东的祭文不仅是政治宣言,更是民族精神的启蒙:当国民党还在用“礼义廉耻”维系统治时,共产党已用“民主共和”唤醒民众;当精英阶层沉迷于派系斗争时,底层百姓在“还我河山”的呐喊中找到了抗争的力量。
毛泽东的祭文,早已超越一纸文书的意义——它是一个民族在生死存亡之际,用血性与智慧熔铸的觉醒密码。正如黄河壶口瀑布的激流,历经九曲十八弯的磨难,终将劈开晋陕峡谷,浩荡东去。这或许就是觉醒的真谛:不是瞬间的顿悟,而是千万人用生命书写的、永不熄灭的精神长征。
今日黄帝陵轩辕庙内,毛泽东的祭文已镌刻成碑。触摸那些斑驳的文字,我们仍能听见1937年清明雨的淅沥,看见一个民族在至暗时刻的绝地觉醒。
附毛主席《祭黄帝陵文》:
赫赫始祖,吾华肇造。胄衍祀绵,岳峨河浩。聪明睿知,光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世变沧桑,中更蹉跌。越数千年,强邻蔑德。琉台不守,三韩为墟。辽海燕冀,汉奸何多!以地事敌,敌欲岂足。人执笞绳,我为奴辱。懿维我祖,命世之英。涿鹿奋战,区宇以宁。岂其苗裔,不武如斯。泱泱大国,让其沦胥。东等不才,剑屦俱奋。万里崎岖,为国效命。频年苦斗,备历险夷。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各党各界,团结坚固。不论军民,不分贫富。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民主共和,改革内政。亿兆一心,战则必胜。还我河山,卫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