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琦善和杨芳之后,奕山也被英国人打服了。义律提出停战条件,要求奕山在六天内率领军队出城,退至广州城外两百里处驻扎。七天内交付赎城费600万元。奕山二话没说,即刻授权广州知府余保纯与义律签订停战协定《广州和约》。并在当天支付了100万元赎城费。到5月31日,仅用四天,奕山便付清了600万元赎城费。6月1日,英军依照协定,退出广州地区,并交还虎门炮台。
三元里抗英
就在《广州和约》签订后的5月30日,在广州城北越秀山的三元里地区爆发了民众抗英事件。起因是5月24日英军进攻广州,他们的陆军司令只让部队携带了两日的干粮。到5月26日,没有粮食吃的英军开始抢掠沿途的当地百姓。在此过程中,一些印度士兵QJ了三元里附近的妇女。英军的这些恶劣行为激起了三元里百姓的反抗,他们被组织起来进行了一场有准备的武装反击。
5月30日这天,三元里一带聚集了大量手持斧子和锄头的中国百姓,占领四方炮台的英军发现了这群人,虽然他们不是正规军,英军的指挥官还是决定下令攻击。中国百姓诱敌深入,边打边退,这时候突然下起了大雨,英军配备的燧发枪因为淋雨导致无法射击,不熟悉当地的英军只能与中国百姓展开肉搏。肉搏的话英军完全没有了优势,老百姓人多势众,英军在肉搏中根本占不到便宜。英军被迫往四方台撤退,但他们有一个印度土著连队落在了后面,被数千名中国人团团围住。英军赶忙派遣两个连队前去营救,这两个连队装备的是雷击枪,就算下雨也能射击。他们开枪驱散人群将印度连队救回。
第二天,上万名村民和乡勇将英军的四方台阵地包围。广东百姓情绪激昂,自信满满,还发布“誓灭英逆”的文告,各类反英组织也相继成立。这时由于奕山和义律已经签署了《广州和约》,双方达成了停战协定协议, 600万的赎城费奕山都已经支付给了英国人。英军派人通知广州知府余保纯,要求尽快疏散这些老百姓,若不能制止此类行动,此前达成的停战协议将作废,余保纯急忙出面劝散群众。
结果
经考证,英军在这次事件中死亡5至7人,受伤23至42人,这支百姓组成的民军没有受过专业的训练,也没有精良兵器,比清军在正式的战斗中给英军造成的伤亡还要大。而且他们在受挫后,非但没有像清军那样溃散奔逃,第二天还前来包围英军营地,实在是勇气可嘉。但从整个过程也能看出,这群民兵实属是运气好,因为下雨让英军的燧发枪无法射击,而且英军也轻敌了。
然而,当时的三元里抗英被夸大为一场大捷,被描述成百姓因爱国而自发组织抗击洋人,杀伤敌人的数量也被极大地夸大。称英军死亡近千人,还说击毙了英军海军司令伯麦。还有人说要不是广州知府余保纯阻拦,四方台的英军将全军覆没,甚至能够打到香港并收复香港。英军退出广州城也被说成是民众赶跑的。这种说法连朝廷也深信不疑,在后来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时,广州再度沦陷,咸丰皇帝想起三元里抗英的大捷,竟下令让广东的官绅组织民众收复广州,甚至攻占香港。
因为这件事广州知府余保纯被人骂成奸臣,认为他破坏老百姓的围攻,导致功亏一篑。随着事件的越传越夸张,他被认为是汉奸的帽子也越戴越牢固。据说在战后的几个月,广州举行科举考试,朝廷让余保纯担任主考官。但所有考生出来抗议,表示坚决不当汉奸的学生。不过就事实而言,他着实有些冤枉,要不是他干预疏散群众,包围英军的百姓不知会伤亡多少。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他拯救了三元里的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