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4月5号,济南现场直击招聘现场,春招季的济南某个人才市场,转着山东财经大学的硕士文凭挤进了一家教育机构的摊位。
进去以后却听到一句,同学:我们今年只招博士后。他听到这句话时愣在了原地。去年姐姐博士毕业的时候,这家公司还写着博士优先呢?
再看看周围的几个摊位,某省的直单位招聘牌上面也是标注着:硕士学历加三年基层经验加党员身份。
对于这个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明明都是刚毕业的,哪来三年的基层经验呢?这种要求又有多少人能达到呢?
更扎心的是他们的薪资,某个旅游公司剪辑岗位开出了2800的底薪。招聘人员解释说现在本科生太多了,这个价还有人在抢着干呢?
这种情况不是个例,数据显示2025年毕业生期望薪资中位数为6800元,但是企业实际支付的低37%,很多岗位甚至都不到4000块钱。读书改变命运,撞上了学历疯狂的通畅,那么这场突围战该怎么打?
那么学历贬值到底是门槛升高还是价值重构呢?202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预计突破1300万,但是企业仍然是喊着招不到人。某个制造业的HR坦言说:智能产线的人才,可80%的奖励都是经管类的专业。
教育部是明令禁止学历歧视的,但是隐性的筛选是无处不在的,某个国企就被爆出非985的简历直接扔进废纸篓,尽管官网是写着公平招聘。
山东的某个双非院校硕士生算过账,三年的学费加生活费花了15万,现在月薪5000块216年才能回本,这样的教育投资回报率真的值得吗?
不过新能源,AI,跨境电商等领域技术岗位起薪仍然是超过1.5万的,国家也是在政策层面给予比较好的方式,《促进高质量就业24条》就明确规定要破解有人没活干,有活没人干的问题。
有专家是给了年轻人的建议:深耕专业的同时要拓展跨界技能,会写代码的可以学产品思维,懂市场的可以研究AI工具。
要抓住政策的东风,时刻关注一些专精特新的企业,这些企业人均研发投入是普通公司的五倍,会愿意为有能力的人买单的。
正如某个高校的就业办主任说的那样,现在比的并不是谁的学历更高,而是比谁跑得更快,转的更巧。
本文信源:
教育部《促进高质量就业24条》(2024)|
山东财经大学就业报告(2025)|
《中国灵活就业发展白皮书》(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