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这几年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比较严峻,大家都在努力的找工作,而一些待遇比较好,工作比较稳定的央企就成了考公外的第二选择了,所以一有招聘岗位,竞争也是非常激烈的!
就在这种情形下,一家央企在发布招聘公告后又炫耀似的说收到了一百多万份的简历,结果下面评论骂声一片,最后干脆直接把文章删除了!
收到简历1196273份,看着这个天文数字,我不禁想问,在这百万份简历背后,到底藏着多少年轻人的焦虑与期待?
大厂们热衷于公布简历投递量:"今年秋招收到300万份简历"、"录取率不到1%"......
这些惊人的数字被做成海报、短视频,在网络上疯狂传播。数字越大,似乎就越能证明企业的吸引力。
但仔细想想,这真的值得骄傲吗?一家公司收到上百万份简历,意味着有上百万年轻人在争抢有限的职位。这不该是企业炫耀的资本,而应该引发我们对就业市场的思考。
1196273,这是个什么概念?
- 以目前应届生数量估算,相当于十分之一的毕业生都投了中核
- 假设每份简历看10秒,人工筛完得用138天不吃不喝
- 大部分简历根本不会被人看,只会被系统“筛掉”。
可他们偏偏在官微发了个“”表情加感叹号,这不是官方炫耀是什么?
不是在对没通过的人说:“你看,我们真的挑花眼了,你不行不是我们问题。”
作为一个央企,用这个“”表情包实在太轻浮。
120万简历的背后,是120万个认真准备、精心包装、满怀希望的年轻人;是有的同学凌晨两点还在改简历、做岗位匹配、等系统回音的焦虑;是父母在家里一遍遍问“有通知吗”,学生咬牙说“还在等”的沉默。
而你拿这些努力,发了一个可爱的emoji,像不像在朋友圈晒“别人家的offer”截图?
企业总说"择优录取",但在百万级别的简历面前,这个"优"字变得很模糊。正如网友留言说,"收十万份简历时我们在挑人,收百万份时就是在抽奖了。"
想想也是,当分母大到一定程度,筛选标准就很难客观了。有时候,能不能被选中,可能真的就是运气问题。
其实这不是中核一个单位的问题。
现在就业环境越来越“央企化”——大家都想进体制,理由很简单:“不裁员、能活着、稳定点”。
我希望企业能意识到:你们的每一个数据,其实都对应一个努力生活的年轻人。
我想,他们之所以删除文章,应该并不是因为大多数人给骂了,而是因为他们说了一个大家都心知肚明,但又遮遮掩掩的真相,他们不是害怕这些评论,而是害怕上级问责!
1196273,这个数字已经被中核撤掉看不到了,估计很快就会被人遗忘。
但那些投出简历的年轻人,他们的焦虑、期待和梦想,都真实存在。
希望有一天,我们的就业市场能少一些数字游戏,多一些真诚相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