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有雄心壮志,都想在人生短短的几十年里做出点成就来,既能封妻荫子,财富自由,又可扬名立万,受人尊重,搞得好了还会青史留名、万古流芳!
一个人如果心里只有自己和吃喝玩乐,活得浑浑噩噩,和行尸走肉有什么区别呢?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创业的人很多,成功者只有十之一二,失败者高达十之八九。
这些成功的人自然可以笑傲江湖,但是这些辛苦创业不幸失败的人怎么办呢?很可能背着一身贷款,欠着许多外债,妻离子散家破人亡!
前些日子看到一个视频,有一个80岁的老人家,儿子创建了一个面粉厂,不幸意外去世,欠下一大笔债务。老人家硬是省吃俭用,从60岁到80岁,用了20年的时间把儿子的欠款还上了。这个故事固然令人感动,老人家的诚信也确实值得称赞,但问题是如果有了个人破产保护,社会给企业兜底的话,老人家应该不会那么辛苦!
创业在很大程度上也有对赌的风险,一个人要干成一番事业很不容易,谁该为这些努力付出、城市耕耘的失败者买单保底呢?让他们至少还有一丝尊严,还能继续生活下去!
凌晨三点的创业园,咖啡杯里凝结着冷掉的残渣,程序员小王盯着屏幕上不断跳动的报错代码,这是他又一个通宵。楼道里传来创始人的怒吼:"再融不到资,下个月全员喝西北风!"这声嘶力竭的呐喊,撕开了中国创投江湖的残酷真相——当创业者用血肉之躯托起创新经济时,他们正集体站在万丈深渊的边缘。
2025年的创投圈,空气中弥漫着焦糊味。某智能硬件创始人李明(化名)握着手机的手不住颤抖,屏幕上国资机构发来的投资协议明确要求:三年内将总部迁往指定城市,否则触发对赌回购条款。这意味着他不仅要押上全部身家,还要把企业的命运系在陌生城市的产业链上。"去年这时候,投资人追着屁股后面送TS,现在求爷爷告奶奶都拿不到钱。"李明掐灭烟头,烟雾模糊了眼前堆成山的专利证书。
这绝非个案。
清科研究中心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国内早期投资案例同比下降47%,国资背景基金占比却从三年前的38%飙升至76%。这些带着"政治任务"的资本,往往要求企业签订城下之盟:某新能源车企为拿2亿元救命钱,被迫承诺五年内完成10万辆产能,否则创始人需自掏腰包回购股权。当市场寒冬叠加政策枷锁,创业者们突然发现,自己签下的不是投资协议,而是卖身契。
也就是说,国企在融资和获得资金方面,比私企门路更宽,但是在效率和创造财富方面可能不如私企。
在苏州工业园区,32岁的连续创业者张婷正面临人生至暗时刻。她创立的生物医药公司因临床试验延期,触发对赌协议中的回购条款,需向投资方支付8000万元。"公司账面只剩300万,我把房子抵押了,父母养老钱也填进去了,还是差着天文数字。"
在法院调解室里,张婷数度哽咽,执行法官的每句话都像尖刀刺进心脏。
礼丰律师事务所的《VC/PE基金回购及退出分析报告》揭开了更残酷的现实:截至2025年9月,全国有13万个投资项目面临退出压力,涉及资金规模超万亿元。当IPO闸门收紧,并购市场冰封,S基金(二手份额转让基金)尚处襁褓,GP们只能举起法律武器。报告中那个刺目的数字——82.39%的回购诉讼获得法院支持,意味着超过十万创业者正被司法程序逼向绝境。
很多人一腔热忱去创业,但是最后因为各种原因成了老赖。有自己考虑不周、经营不善的原因,也有国内国际大环境的原因。
在深圳某老赖名单公示栏前,45岁的硬件工程师老陈呆呆站着。他创立的机器视觉公司曾估值5亿,如今却因对赌失败被列入失信被执行人。"高铁坐不了,孩子上学受影响,更可怕的是行业口碑毁了。"老陈攥着泛黄的专利证书,这些曾让他骄傲的"硬科技"成果,如今成了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
当创业者成为老赖,整个社会都在付出代价。
罗永浩用5年直播还债的励志故事,掩盖不了更多"隐形老赖"的困顿:有的躲进深山养鸡,有的送外卖时被债权人围堵,更多技术大牛因信用污点再难获得融资。
更可怕的是,这份恐惧正在扼杀创业基因——某高校创业大赛报名人数较五年前暴跌68%,年轻人用脚投票逃离这个"死亡游戏"。
在浙江某中院,全国首例个人债务集中清理案正在审理。申请人王女士因创业失败负债2.8亿,经法院调解,与债权人达成"5年内偿还300万"的和解协议。走出法庭时,她深深鞠躬:"这不仅是救了企业,更是救了一个家庭的未来。"
但这个充满人性光辉的案例,目前仅能照亮局部天空。
深圳的先行经验已证明制度可行性:自2021年实施个人破产条例以来,累计受理案件462宗,免除债务约12亿元,关键指标显示,78%的"诚实而不幸"债务人通过程序获得重生。
但全国推广仍面临三重冰山:传统"父债子还"观念根深蒂固,地方利益博弈导致政策碎片化,配套信用体系尚未健全。就像田轩教授所言:"立法至少需两届人大推动,但创业者等不起啊!"
在杭州某创业者沙龙,律师张伟抛出尖锐问题:"如果老赖可以通过破产逃避债务,会不会引发道德风险?"现场顿时炸开了锅。某投资人激动拍桌:"必须建立防火墙!区分‘诚信破产’与‘恶意逃废’,让真正做事的人有翻身机会。"
这场争论折射出制度设计的精髓:既要给失败者留活路,又要堵住投机者的后门。成岳冲委员提出的"信用中国"大模型方案颇具智慧——对恶意逃债者实施终身追责,对诚信破产者开通信用修复绿色通道。更关键的是,要打破"人情执行"的魔咒,就像当年推行公司法时,用刚性条款破除地方保护主义。
站在杭州钱塘江畔,看着灯光秀映照的"数字经济第一城"标语,不禁深思:当创业者用青春浇灌创新幼苗时,社会能否用制度撑起保护伞?个人破产法的落地,不仅是法律条文的完善,更是对"失败价值"的重估。就像硅谷流传的箴言:"伟大的公司都是‘九死一生’熬出来的",而我们要做的,就是不让第九次倒下成为创业者的人生终章。
这场关乎创新未来的制度博弈,才刚刚拉开序幕。
但请记住:保护创业者,就是保护中国经济的未来。当某天,失败不再意味着坠入深渊,而是通往成功的必经之路,或许那时,凌晨三点的创业园将不再只有焦虑的咖啡香,而是充满希望的朝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