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张樵海山人,志甘恬澹,性合幽栖,号称隐君子。其隐于山谷间,无所事事,日习诵诸子百家言。每博览之暇,汲泉煮茗,以自愉快。无间寒暑,历三十年,疲精殚思,不究茶之指归不已。故所著《茶录》,得茶中三昧。余乞归十载,夙有茶癖,得君百千言,可谓纤悉具备。其知者以为茶,不知者亦以为茶。山人盍付之剞劂氏,即王蒙、卢仝复起不能易也。吴江顾大典题
洞庭西山的张樵海先生(即张源,号樵海山人),甘于恬淡的生活,性情契合幽居隐居之道,被世人称为真正的隐士。他常年隐居在山谷之间,看似无所事事,实则每日专心研读诸子百家的经典著作。每当读书的闲暇时光,他便汲取山泉烹煮香茗,以此获得内心的愉悦。无论是寒冬还是酷暑,他坚持这种生活整整三十年,耗尽精力与心思,不彻底探究茶道的真谛绝不罢休。因此他所著的《茶录》,真正领悟了茶道的精髓。我(顾大典)辞官归隐已有十年,素来痴迷茶道,得到张先生这数千字的著作,发现其中对茶事的记载可谓细致周全。懂茶之人能从中看到茶道的真谛,即便不懂茶的人也能将其视作茶事指南。先生何不将此书刊印流传?即便是唐代精通茶道的王濛、卢仝复生,也无法对此书作出更好的修改了。——吴江顾大典作序
张源隐居洞庭西山三十年,"志甘恬澹,性合幽栖"的生存选择,看似是对世俗功名的疏离,实则是以茶为媒的主动修行。他在"日习诵诸子百家言"的学术积累中,将茶事提炼为贯通儒释道的实践哲学——既暗合道家"道法自然"的宇宙观(采茶讲究"谷雨前五日"的时序规律 ),又践行儒家"格物致知"的治学精神(三十年"疲精殚思"研究制茶火候 )。这种隐逸非消极避世,而是通过茶道实现"天人合一"的主动求索。
既有儒家的格物致知之修学,也有庄子的技进乎道的极致追求。
一采茶
采茶之候,贵及其时,太早则味不全,迟则神散。以谷雨前五日为上,后五日次之,再五日又次之。茶芽紫者为上,面皱者次之,团叶又次之,光面如筿叶者最下。彻夜无云,浥露采者为上,日中采者次之,阴雨中不宜采。
采茶的时机至关重要,贵在把握最恰当的时间。采摘太早会导致茶叶滋味不完整,过晚则茶韵消散。具体而言:谷雨节气前五天采摘的茶叶品质最佳,后五天次之,再五天则更次一等。茶芽形态方面,呈紫色的芽叶为上品,表面有褶皱的次之,叶片蜷曲的再次之,而像细竹叶般光滑平展的最差。天气选择上,整夜无云、清晨带露水时采摘的茶叶最优,正午时分采摘的稍逊,阴雨天气则完全不宜采茶。
我们现在采茶,在江南产区,主要节点在清明节前后。到了谷雨,已经晚了。全球气候变暖导致茶树萌芽期普遍提前。研究表明,近50年中国主要茶区春季气温每10年上升0.3℃,茶树发芽期平均提前5-7天 。以江南茶区为例,传统谷雨(4月19日前后)采茶的时间窗口,现已整体前移至清明(4月5日前后)。这种物候变化使得"明前茶"成为气候适应性的自然选择,例如龙井茶核心产区2024年首批春茶3月15日即开始采摘,较20年前提前近20天 。
现代饮茶文化更注重感官体验,推动采摘时间前移:
1)外形审美:明前茶的"莲心""旗枪"形态(单芽或一芽一叶)符合现代茶艺美学需求 。
2)口感追求:嫩芽中茶氨酸含量可达4.1%(谷雨茶仅2.8%),带来更显著的鲜爽体验。
不同茶类的工艺需求催生时间分化:
1)绿茶系(龙井、碧螺春):坚守明前标准,核心产区90%产能集中于清明前后
2)乌龙茶系(铁观音):延续"开面采"传统,谷雨后待新梢成熟
3)黑茶系(普洱茶):部分古树茶仍按传统在谷雨前后采摘,获取更丰富内含物。
二 产
谷中者为上,竹下者次之,烂石中者又次之,黄砂中者又次之。
生长在山谷中的茶树品质最佳,竹林下生长的次之,风化岩石地中的再次之,黄色沙土地中的最次 。
陆羽在《茶经·一之源》将茶树生长土壤分为三等:
1)上者生烂石:指风化程度高、含腐殖质的岩石母质土壤,具有空隙率40%以上、有机质含量>5%的特性,能促进茶树根系深度延伸
2)中者生砾壤:含30%-50%碎石颗粒的砂壤土,保水性较差但透气性佳,适合灌木型茶树生长
3)下者生黄土:粘粒含量>60%的致密土壤,孔隙率仅15%-20%,易板结抑制根系发育
而明代张源在《茶录》中提出四类环境分级:
1)谷中者为上:昼夜温差8-10℃的山谷微气候,促进氨基酸积累(谷氨酸含量可达2.3mg/g)
2)竹下者次之:竹林遮阴度30%-50%,漫射光环境利于茶多酚形成
3)烂石中者又次之:与陆羽标准相比降级,因明代炒青工艺更重视鲜叶嫩度
4)黄砂中者最次:保水保肥力差,新梢生长周期缩短15天,内含物减少25% 。
陆羽时代以蒸青团茶为主,需要高多酚含量(>28%)支撑后续压制工序,烂石土壤茶树的多酚含量可达32.5% 。明代炒青工艺兴起后,张源更重视氨基酸总量(>4.1%)带来的鲜爽度,山谷茶区的游离氨基酸比烂石区高15% 。
三 造茶
新采,拣去老叶及枝梗碎屑。锅广二尺四寸。将茶一斤半焙之,候锅极热始下茶。急炒,火不可缓。待熟方退火,彻入筛中,轻团那数遍,复下锅中,渐渐减火,焙干为度。中有玄微,难以言显。火候均停,色香全美,玄微未究,神味俱疲。
新采摘的茶叶,挑选去掉老叶子以及枝条、梗茎、碎屑。准备一口直径二尺四寸的锅。把一斤半的茶叶进行烘焙,等到锅非常热的时候才把茶叶放下去。快速翻炒,火力不能减弱。等到茶叶炒熟了才撤去旺火,倒入筛子中,轻轻地团转揉搓几遍,再放回锅里,逐渐减小火力,以烘焙干燥为标准。这里面有微妙的诀窍,很难用言语表达清楚。如果火候掌握得恰到好处,茶叶的色泽和香气就会非常完美;要是没有深入研究这些微妙之处,做出来的茶叶神韵和味道都会大打折扣。
制茶步骤详解
1、原料处理
新采摘的茶叶需先剔除老叶、枝梗及碎屑,仅保留嫩芽嫩叶 。
2、炒制器具
使用宽约80厘米(明代二尺四寸)的特制铁锅,每次投茶量为一斤半(约900克) 。
3、火候控制
3.1预热阶段:将铁锅烧至极热状态(约260℃),此时锅底呈暗红色方可下茶 。
3.2急炒阶段:茶叶入锅后需快速翻炒,全程保持猛火不减弱。这种高温急炒能在30秒内破坏酶活性,阻止茶叶氧化褐变 。
3.3退火时机:待茶叶呈现"熟"的状态(叶缘微卷、香气透发),立即撤去明火 。
4、揉捻定型
将初炒茶叶移至竹筛中,采用"轻团那"技法(即轻柔旋转揉捻)反复操作5-6次,使茶汁渗出、条索紧结 。
5、梯度烘焙
5.1复锅阶段:揉捻后的茶叶回锅,逐渐降低火力进行干燥。初始温度控制在120℃左右,后期降至80℃,全程耗时约40分钟 。
5.2干燥标准:以茶叶含水量降至6%-7%为度,此时叶片脆硬易碎,折之即断 。
四 辨茶
茶之妙,在乎始造之精,藏之得法,泡之得宜。优劣定乎始锅,清浊系乎末火。火烈香清,锅寒神倦。火猛生焦,柴疏失翠。久延则过熟,早起却还生。熟则犯黄,生则著黑。顺那则甘,逆那则涩。带白点者无妨,绝焦点者最胜。
茶叶的精妙之处,在于最初制作时精细,保存的时候有恰当的方法,冲泡时也得恰到好处。茶叶品质的优劣在开始下锅炒制时就决定了,茶叶茶汤的清澈或浑浊跟最后烘焙时的火候有关。火候强烈,茶叶的香气就会清幽,要是锅的温度不够,茶叶的神韵就会不足。火力太猛,茶叶就会炒焦,火力太弱,茶叶就会失去翠绿的色泽。翻炒时间过长,茶叶就会炒得太过熟,太早出锅,茶叶又还没炒熟。炒得太熟,茶叶就会泛黄,没炒熟的话,茶叶就会发黑。顺着一个方向揉搓茶叶,泡出的茶汤就会甘甜,胡乱揉搓,茶汤就会发涩。茶叶上带有一些白点没什么大碍,完全没有焦斑的茶叶品质是最好的。
五 藏茶
造茶始干,先盛旧盒中,外以纸封口。过三日,俟其性复,复以微火焙极干,待冷,贮坛中。轻轻筑实,以箬衬紧。将花笋箬及纸数重扎坛口,上以火煨砖冷定压之,置茶育中。切勿临风近火,临风易冷,近火先黄。
制作茶叶初步干燥后,先把茶叶装到旧盒子里,再用纸张把盒子口封起来。过了三天,等到茶叶恢复了原本的特性,再用小火烘焙,直到茶叶彻底干燥。等茶叶冷却后,把它贮藏到坛子里。轻轻地把茶叶压实,再用箬竹叶衬垫紧实。用几层花笋箬和纸张把坛口紧紧扎好,然后把用火烤过并冷却固定的砖块压在坛口上,再把坛子放置在放茶的器具中。一定不要把它放在风口处或者靠近火源的地方,放在风口茶叶容易受潮,靠近火源茶叶会先变黄变质。
六 火候
烹茶旨要,火候为先。炉火通红,茶瓢始上。扇起要轻疾,待有声,稍稍重疾,斯文武之候也。过于文则水性柔,柔则水为茶降;过于武则火性烈,烈则茶为水制。皆不足于中和,非茶家要旨也。
煮茶的关键要点,首先在于掌握好火候。等到炉火燃得通红时,才把茶瓢放到火上。扇风的时候一开始要轻而快,等到水有了声响,就稍微扇得重一点、快一点,这就是掌握好“文火”和“武火”的诀窍。如果火力太弱(文火太过),那么水的特性就会过于柔和,水的柔和就会使它无法充分激发茶叶的味道;如果火力太猛(武火太过),火的特性就过于强烈,强烈的火会使茶叶被水所压制。这两种情况都不符合适中、和谐的要求,不是懂茶之人煮茶的关键要领。
七 汤辨
汤有三大辨、十五小辨:一曰形辨,二曰声辨,三曰气辨。形为内辨,声为外辨,气为捷辨。如虾眼、蟹眼、鱼眼连珠,皆为萌汤,直至涌沸如腾波鼓浪,水气全消,方是纯熟;如初声、转声、振声、骤声,皆为萌汤,直至无声,方是纯熟。如气浮一缕、二缕、三四缕及缕乱不分,氤氲乱绕,皆为萌汤,直至气直冲贯,方是纯熟。
判断水的沸腾程度有三种主要方法(三大辨),每种方法又包含五个具体观察指标(十五小辨):
1)形态辨别(形辨)
通过观察水中气泡的形状变化。当水开始出现如虾眼、蟹眼、鱼眼般细密连续的小气泡时,都属于未完全沸腾的初沸阶段(萌汤)。直到水面剧烈翻腾如波浪涌动,水蒸气完全消散,才达到完全沸腾的纯熟状态 。
2)声音辨别(声辨)
通过倾听水沸腾时的声响变化。初始的细微声响(初声)、逐渐变化的声响(转声)、振动声(振声)、急促声(骤声)都属于初沸阶段。当所有声响归于平静时,表明水已完全沸腾 。
3)蒸汽辨别(气辨)
通过观察水蒸气的形态。若蒸汽呈一缕、两缕、三四缕分散状,或杂乱缠绕(氤氲),说明水未完全沸腾。只有蒸汽呈现笔直上升的连贯状态时,才是完全沸腾的纯熟阶段 。
八 汤用老嫩
蔡君谟汤用嫩而不用老,盖因古人制茶,造则必碾,碾则必磨,磨则必罗,则茶为飘尘飞粉矣。于是和剂,印作龙凤团,则见汤而茶神便浮,此用嫩而不用老也。今时制茶,不假罗磨,全具元体,此汤须纯熟,元神始发也。故曰汤须五沸,茶奏三奇。
蔡君谟(蔡襄)主张煮茶时要用“嫩汤”(未完全沸腾的水)而非“老汤”(完全沸腾的水),原因在于古人制茶工艺的特殊性 。具体来说:
1)古法制茶:古人制茶需经过碾碎、研磨、过筛等步骤,将茶叶加工成细粉(如“龙凤团”茶饼)。这种茶粉遇水即快速释放香气和精华,若用完全沸腾的老汤冲泡,反而会因高温破坏茶粉的细腻质地,导致精华无法充分激发 。
2)现代制茶:如今制茶不再碾磨成粉,而是保留茶叶的完整形态(“全具元体”)。茶叶需要更充分的沸水才能彻底激发内在的茶韵(“元神”),因此必须将水煮至完全沸腾的“纯熟”状态 。
3)煮水标准:蔡襄提出“汤须五沸”,指煮水需经历五个阶段(如气泡从虾眼、蟹眼到无声的完整沸腾过程),而“茶奏三奇”则指通过精准控温,使茶汤达到色、香、味三者完美呈现的境地 。
九 泡法
探汤纯熟便取起。先注少许壶中,祛荡冷气,倾出,然后投茶。茶多寡宜酌,不可过中失正。茶重则味苦香沉,水胜则色清气寡。两壶后,又用冷水荡涤,使壶凉洁。不则减茶香矣。确熟,则茶神不健;壶清,则水性常灵。稍俟茶水冲和,然后分酾布饮。酾不宜早,饮不宜迟。早则茶神未发,迟则妙馥先消。
泡茶步骤解析:
1)煮水与温壶
当水完全沸腾后(如腾波鼓浪、水气全消的状态),立即将沸水从炉上取下。先用少量热水注入茶壶,摇晃壶身以祛除壶内残留的冷气,再将水倒掉。
2)投茶与茶水比例
投入茶叶时需适量:茶叶过多则茶汤苦涩、香气沉闷;水量过多则茶色清淡、滋味寡淡。建议茶水比例控制在1:50左右(如3克茶配150毫升水),具体可根据茶类调整 。
3)壶具清洁与温度控制
连续冲泡两壶茶后,需用冷水彻底清洗茶壶,保持壶体清凉洁净。若壶温过高(“罐熟”),茶叶的活性会被削弱;壶温适宜(“壶清”),水的灵性才能充分发挥 。
4)分茶与品饮时机
待茶汤充分融合后均匀分斟。分茶不宜过早(茶未舒展则香气未发),饮用也不宜过晚(放置太久则香气消散)。最佳品饮时机是茶汤刚呈现鲜亮色泽与馥郁香气时。
关键要点总结:
1)火候把控:水需煮至“纯熟”(完全沸腾),但不可过老,避免破坏茶性 。
2)器具维护:茶壶需定期降温清洁,避免余温或残留茶渍影响后续冲泡。
3)动态调整:投茶量需根据茶叶种类(如绿茶宜少、乌龙茶宜多)灵活调整,体现“看茶泡茶”的智慧。
十 投茶
投茶有序,毋失其宜。先茶后汤,曰下投;汤半下茶,复以汤满,曰中投;先汤后茶,曰上投。春、秋中投,夏上投,冬下投。
投茶需按顺序,不可违背其适宜的规则:
1)下投法:先放茶叶,再注入热水。
2)中投法:先注一半热水,投入茶叶,再注满热水。
3)上投法:先注满热水,再投入茶叶。
季节选择:春秋季用中投法,夏季用上投法,冬季用下投法。
上投法(夏季):高温天气下,先注水后投茶可降低水温(约75-80℃),避免烫坏嫩芽 。适合碧螺春、信阳毛尖等细嫩绿茶,茶叶会缓缓下沉,茶汤清澈鲜爽 。
中投法(春秋):分两次注水,第一次注1/3水浸润茶叶(80-85℃),第二次注满激发香气,平衡水温与茶性。适合龙井、安吉白茶等条索紧实的茶,避免直接高温冲泡导致苦涩 。
下投法(冬季):先投茶后注水(85-90℃),高温快速激发茶香。适合太平猴魁、六安瓜片等叶片大或松散的茶,通过热力冲击舒展茶形 。
现代制茶工艺多样(如原叶茶、紧压茶),需根据茶叶形态灵活调整。例如:细嫩多毫茶(如白毫银针):即使非夏季,也可用上投法保护毫毛 。
紧实颗粒茶(如铁观音):中投法预浸润更利于滋味均匀释放 。
注水技巧的补充:螺旋注水:用于乌龙茶、红茶,激发香气 。定点低冲:适合白茶、黄茶,避免击碎嫩叶 。
十一 饮茶
饮茶以客少为贵,客众则喧,喧则雅趣乏矣。独啜曰神,二客曰胜,三四曰趣,五六曰泛,七八曰施。
喝茶这件事,以客人少最为可贵。客人太多就会喧闹,一旦喧闹,那种高雅的趣味就没有了。一个人独自品茶,称为“神”(能体会到茶中神韵);有两位客人一起品茶,称为“胜”(有胜过一人独饮的乐趣);有三四位客人一起品茶,称为“趣”(充满品茶的趣味);有五六位客人一起品茶,称为“泛”(只是泛泛而饮,缺少独特韵味);有七八位客人一起品茶,称为“施”(就如同是在施舍茶水,难以细品其中滋味)。
十二 香
茶有真香,有兰香,有清香,有纯香。表里如一曰纯香,不生不熟曰清香,火候均停曰兰香,雨前神具曰真香。更有含香、漏香、浮香、问香、此皆不正之气。
茶叶的香气可分为四类优质香和四类劣质香:
1)纯香:茶叶的香气与滋味完全一致,闻到的香气与入口的茶香浑然一体,如真诚之人表里如一 。
2)清香:茶叶的发酵或焙火程度恰到好处,既无生涩青草气,也无过度熟闷味,清新自然如初春嫩芽 。
3)兰香:制茶时火候把控精准,既不过猛导致焦糊,也不过弱导致香气不足,最终呈现幽雅高洁的兰花香,被视为茶香中的极品 。
4)真香:特指清明至谷雨期间采摘的顶级嫩芽,因凝聚天地精华,香气纯净无杂,被视为茶叶本质的天然香气 。
劣质香气(不正之气):
1)含香:香气闷滞不扬,似被压抑无法释放;
2)漏香:香气短促易散,缺乏持久性;
3)浮香:香气轻飘游离,仅存于表面而无落水香;
4)问香:香气混杂异味,如焦糊、酵酸等工艺缺陷 。
纯香的“表里如一”体现了茶叶品质的纯粹性,现代茶学称为“落水香”,即盖香与茶汤香气高度统一 。例如岩茶中的优质肉桂,其桂皮香在闻香与品饮时呈现一致性,而非仅浮于表面。
兰香的形成需要多重条件:茶树品种(如水仙、奇兰)、精湛的做青与焙火工艺。如武夷山茶师通过“看青做青”,在摇青中激发茶叶内质,再以文火慢焙锁住兰香 。
张源强调“雨前神具曰真香”,因明代以绿茶为主,雨前茶(谷雨前)嫩度与内含物质最佳。这与现代绿茶“明前茶”概念类似,但需注意:岩茶、乌龙茶等发酵茶类因采摘较晚(谷雨后),其“真香”更多指向山场与工艺的完美结合,而非单纯节令 。
浮香常见于过度追求“绿茶化”的铁观音,因轻发酵导致香气轻飘,茶汤寡淡 ;漏香多因茶叶储存不当(如受潮或高温),芳香物质挥发流失;含香则与杀青不透、焙火不足有关,茶叶内质未充分转化,香气闷滞 。
香气类型与茶类适配
1)绿茶以清香为主(如龙井的豆香),白茶追求毫香与陈香,乌龙茶以兰香、果香为佳,黑茶则以陈香、药香为特色 。
2)人工窨制的花茶(如茉莉花茶)属于“含香”,但张源认为此类香非茶之“真香”,属外力附加 。
3)品鉴方法论——闻香三阶:干茶香(判断原料)、盖香(初判工艺)、落水香(验证品质)。优质茶的香气经冷却后仍持久,劣质茶则快速消散 。
十三 色
茶以青翠为胜,涛以蓝白为佳。黄黑红昏,俱不入品。雪涛为上,翠涛为中,黄涛为下。新泉活火,煮茗玄工,玉茗冰涛,当杯绝技。
茶叶的色泽以青翠鲜活为最佳,茶汤的泡沫(“涛”)则以蓝白色为佳。若茶叶或茶汤呈现黄、黑、红、灰等浑浊色泽,均属于劣质不入品。具体而言:
茶汤泡沫色泽等级:
1)雪涛:如白雪般纯净透亮的泡沫,为上品;
2)翠涛:如翡翠般青绿莹润的泡沫,为中品;
3)黄涛:泛黄色的泡沫,为下品。
冲泡精髓:需用新鲜的山泉(“新泉”)和火力旺盛的炭火(“活火”),这是煮茶的核心技艺(“玄工”)。当茶汤在杯中激荡出如冰玉般晶莹的泡沫(“玉茗冰涛”),便是茶艺登峰造极的绝技。
十四 味
味以甘润为上,苦涩为下。
味道方面,以甘甜润泽的为上乘,苦涩的为下等。
十五 点染失真
茶自有真香,有真色,有真味。一经点染,便失其真。如水中著咸,茶中著料,碗中著果,皆失真也。
茶叶自身有着纯正自然的香气,有着天然真实的色泽,也有着本真纯粹的味道。一旦经过了人为的添加修饰,就会失去它原本的本真。就好像在水里加入了盐,在茶里添加了佐料,在茶碗中放入了果子,这样都会让茶失去它原有的本真之态。
十六 茶变不可用
茶始造则青翠,收藏不法,一变至绿,再变至黄,三变至黑,四变至白。食之则寒胃,甚至瘠气成积。
茶叶刚制作出来的时候是鲜翠碧绿的,如果收藏的方法不正确,第一次变化就会变成绿色(这里“绿”或为表述有误,从语境推测可能不该是绿 ,但按原文翻译如此),第二次变化就会变成黄色,第三次变化会变成黑色,第四次变化就会变成白色。饮用了这样变质的茶,就会使胃部寒凉,甚至会损伤元气,最终形成积病。
十七 品泉
茶者水之神,水者茶之体。非真水莫显其神,非精茶曷窥其体。山顶泉清而轻,山下泉清而重,石中泉清而甘,砂中泉清而洌,土中泉淡而白。流于黄石为佳,泻出青石无用。流动者愈于安静,负阴者胜于向阳。真源无味,真水无香。
茶是水的灵魂,水是茶的载体。没有优质的水,茶的神韵便无法彰显;没有上等的茶,水的本质也难以展现。山顶的泉水清澈且轻盈,山下的泉水清澈却厚重;岩石中渗出的泉水清甜甘润,砂石间的泉水清透冷冽,土层中的泉水则清淡偏白。水源流经黄石最佳,从青石中泻出的水则不宜使用。流动的水比静止的水更好,背阴处的水源胜过向阳处的。真正的优质水源没有杂味,纯净的好水也没有香气。
十八 井水不宜茶
茶经云:山水上,江水次,井水最下矣。第一方不近江,山卒无泉水。惟当多积梅雨,其味甘和,乃长养万物之水。雪水虽清,性感重阴,寒人脾胃,不宜多积。
《茶经》里说:山泉水水质最好,江水次之,井水的水质是最差的。(我所在的)第一个地方离江比较远,山中又终究没有泉水。只能多多储存梅雨季节的雨水,这种水味道甘甜醇和,是能滋养万物的水。雪水虽然清澈,但性质属于极重的阴气,会让脾胃受寒,不适合大量储存(用来泡茶)。
十九 贮水
贮水瓮须置阴庭中,覆以纱帛,使承星露之气,则英灵不散,神气常存。假令压以木石,封以纸箬,曝于日下,则外耗其神,内闭其气,水神敝矣。饮茶,惟贵乎茶鲜水灵。茶失其鲜,水失其灵,则与沟渠水何异。
储存水的瓮一定要放置在背阴的庭院里,用纱布之类的覆盖着,让它能承接星星和露水的气息,这样水的灵秀之气就不会消散,它的精华就能一直留存。假如用水瓮上面压上木头石头,用纸和箬竹叶密封起来,又把它暴晒在太阳底下,那么从外部就损耗了水的精华,在内部又封闭了水的气息,水的灵性就丧失了。喝茶这件事,最可贵的就在于茶叶新鲜、水有灵性。茶叶失去了它的新鲜度,水失去了它的灵性,那就和沟渠里的水没什么区别了。
二十 茶具
桑苎翁煮茶用银瓢,谓过于奢侈。后用瓷器,又不能持久。卒归于银。愚意银者宜贮朱楼华屋,若山斋茅舍,惟用锡瓢,亦无损于香、色、味也。但铜铁忌之。
桑苎翁(陆羽)煮茶的时候用银质的瓢,有人说这太过奢侈了。后来改用瓷器的瓢,可又不能长久使用。最终还是用回了银瓢。我个人的想法是,银质的瓢比较适合放在华丽的楼阁居所中使用,如果是在山间的书斋或茅草屋中,只用锡质的瓢,对于茶的香气、色泽和味道也没有什么损害。只是千万不要用铜质或铁质的瓢。
二十一 茶盏
盏以雪白者为上,蓝白者不损茶色,次之。
茶盏以颜色雪白的为最好,蓝白色的茶盏不会影响茶汤的色泽,品质稍次一等。
二十二 拭盏布
饮茶前后,俱用细麻布拭盏,其他易秽,不宜用。
在喝茶之前和喝完茶之后,都要用细密的麻布擦拭茶盏,其他的布容易沾上脏东西(影响茶盏洁净),不适合用来擦拭茶盏。
二十三 分茶盒
以锡为之。从大坛中分用,用尽再取。
(装茶的器具)要用锡来制作。从大的茶坛中分出一部分茶装在锡制器具里使用,等这部分茶用完了再从大坛中取用。
二十四 茶道
造时精,藏时燥,泡时洁;精、燥、洁,茶道尽矣。
制茶时要追求工艺的精湛,保存茶叶需确保环境干燥,冲泡时务必保持洁净;做到精制、干燥、洁净,茶道的精髓便完全体现了。
造时精,茶叶采摘和制作需把握最佳时机,工艺需精益求精,稍有疏漏便难成佳茗 ;藏时燥,茶叶需置于干燥环境,避免受潮变质,以保持其天然品质 ;泡时洁,茶具、水质和冲泡过程需洁净无染,方能展现茶的真香真味 。
张源的“精、燥、洁”不仅是技术标准,更蕴含茶道的哲学追求:
1)自然与和谐。茶道强调顺应自然规律,如制茶需契合时节,藏茶需遵循物性,泡茶需协调水火。这种“天人物和”的理念,体现了道家“天人合一”的哲学 。
2)清净无染。“洁”不仅指茶具洁净,更要求茶人心境澄明。正如陆羽所言“茶性俭”,茶道需摒弃浮华,回归质朴,以清净之心体味茶的真味 。
3)精益与专注。“精”既是制茶技艺的精益求精,也是茶人修身的准则。儒家提倡“格物致知”,茶人需在事茶中磨炼心性,达到专注、克己的境界 。
此外,茶道精神还可归纳为“清、敬、和、美”:
1)清:环境与心灵的清寂;
2)敬:对茶、对人的谦敬;
3)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4)美:茶事中艺术与生活的交融 。
茶人的修养需内外兼修,既体现在仪态举止,也渗透于精神境界:
一、外在修为
1)仪容素雅:衣着整洁,妆容清淡,忌浮华装饰,以体现茶道的质朴本质 ;
2)动作轻柔:取放茶具轻缓,步履稳重,避免喧哗,营造宁静的茶事氛围 ;
3)善言善听:言语温和友善,善于倾听他人,以茶为媒传递善意 。
二、内在心性
1)节俭谦逊:如张源主张“银器宜华屋,锡瓢适山斋”,茶具选择需与环境相宜,避免奢靡,体现儒家“廉俭”之德 ;
2)自省守中:茶人需常内省言行,保持心性澄明,如《茶人修养十则》所言“独处守心,群居守口” ;
3)专注求真:茶人需以“精行俭德”为准则,如陆羽般专注茶事,追求茶汤的真香真味,不为外物所扰 。
茶道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精神的修行。从张源“精、燥、洁”的实践纲领,到“清、敬、和、美”的哲学升华,茶道始终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技艺与心性的统一。茶人通过事茶磨砺品格,以茶养德,最终达到“茶人合一”的境界——“茶之为饮,最宜精行修德之人” 。
好,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