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开幕)我说了一句:‘我怕我承受不了那么多赞扬。’”一谈起个展,梁江流露出学者谦逊的本色。在广东美术馆二沙岛馆区展出的“天行健——梁江学者书画50年(广州展)”展览已开幕半月有余,反响繁多,也为人们带来了以一人观察近50年来中国美术进程的独特视角。

作为横跨美术史论、书画创作、艺术教育的跨界学者,梁江50余年的学术生涯始终保持着对传统的敬畏与对创新的敏锐。从油画专业出身到转向美术理论研究,从基层文化管理到执掌国家级美术刊物,他始终在实践与思辨的交织中探寻艺术的本质。正如其在广东美术馆接受采访时所言:“工作的需要倒逼我成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而这种磨砺恰恰成就了学术研究的广度与深度。”这种独特的成长轨迹,不仅塑造了他兼容并蓄的学术视野,更为当代中国艺术研究提供了独特的实践样本。在梁江身上显示出来的自信与自谦,既在于对传统的深刻理解,更在于以创新姿态激活传统的当代生命力。在传统与现代的永恒对话中,梁江的学术人生恰似一部流动的当代艺术史,见证着一个时代的文化觉醒与精神跋涉。

《南方》杂志对话梁江

历史钩沉到艺术批评的跨越

《南方》杂志:您早年研习油画,后转向美术理论与批评,这种跨界的动因是什么?

梁江:我的学术转型始于对历史研究的痴迷。在乡下工作的十年间,我系统研读了《资治通鉴》《二十四史》,甚至曾为考证某个历史细节耗时三年撰写两万字论文。这种对真相的执着,后来延伸至艺术领域——1984年,我在《文艺报》发表的文艺理论综述被全国关注,正是源于对艺术规律的刨根问底。后来在廖冰兄等前辈引领下进入美协系统,从地方刊物编辑到《美术》杂志核心团队,这种从地方到中央的平台跃迁,迫使我必须建立起对中国艺术全景的认知体系。

学者书画的破界尝试

《南方》杂志:您提出“学者书画不应是小众清玩”。如何理解这种创作理念?

梁江:让搞理论、搞研究的人来写字画画是一个非常好的现象。本来他就应该知道画跟书法,而且要比一般人好。因为做研究,如果你都没有实践这种体验,你就不了解创作者的辛苦或者不了解技术上的一些要点。这样去评说、做研究,总是隔靴搔痒。所以学界需要参与实践。反过来,搞实践的应该要有学术涵养,它们有很紧密的逻辑联系。

中国美术的世界坐标

《南方》杂志:怎么评价当下中国美术在全球化语境中的定位?

梁江:中华文化在世界上是一个比较独特的门类,因为我们有几千年深厚的文化传统。

中国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我们对于传统要遵从,好的东西我们要承继下来、发扬光大。从我们个人的角度,还要有所发展。中国美术在世界上也是很独特的,因为我们的美学观念、表达方式,包括中国人当下生存的语境跟国外也有很大区别。中国的美术本来就有自己的特色,但是我们在新时代要有当代的特色,我们这一代人的创造要有属于这个时代的印记。

呼唤真诚而理性的对话

《南方》杂志:如何看待当下的文艺批评特别是美术批评?

梁江:我觉得有苍白的成分在里面。不是说理论没有建树,而是说应该承担起更大的使命。现在从事文艺批评的人数不够,理论应担负的功能也就难达到。此外,主要问题不是在教育或者美术观念,我认为社会语境没有给正常健康的批评提供足够空间,如果你想要有一个健康的、强大的文艺批评,那么你必须要提供这样一种语境和土壤,我觉得可能这个才是最重要的。现在很多研讨会是赞扬会,我们看到很多所谓评论是文字花篮。可能一些艺术家心里是希望表扬的,批评又受不了。如果每个人都是这样,批评就没有了。因为如果你能真正接纳批评、喜欢真正的批评,氛围就会产生,土壤就有。我们需要正常的社会氛围、健康的文化语境,以宽容的心态来对待批评。这不是任何一个人的力量能左右的,需要集体的氛围,需要大家的参与。

AI浪潮下的艺术突围

《南方》杂志:AI创作引发的艺术伦理争议,您如何看待?

梁江:以前我们画家能把东西画像、画得很真实,那是很了不得的,因为那个时候没有照相机。等照相机出来了,那就逼得画家画的像都不是你的,所以后来现代派、印象派就产生,表达照相机拍不到的东西。但是我想,AI还是一个工具,它不具有人性的温度,没有人的灵性,它无法生成你的思想。它的工具性把我们从繁重工作里面解放出来,但AI永远不能代替人和人的灵性。譬如画一棵树,那你一定达不到照相机的这种真实,但是我可以让它画得更有生命力,生命力是想象的,那是我心中的树。我们最大的启发是,创作的空间更宽了,但创作的要求更高了,AI倒逼人们发挥创造力,我想这个才是真正的启示。

部分作品欣赏



《秋之畅想》中国画 110cm×110cm 2022年



《晨露》中国画 124cm×124cm 2024年



《祥云》 中国画 124cm×129cm 2024年



《杜甫·江浦寒鸦诗》 138cm×69cm 2022年

(来源:南方杂志)

艺术家简介



梁江,现为中国美术馆研究员、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广州美术学院和澳门城市大学博士生导师。

曾任中国美术馆副馆长、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广州美术学院中国近现代美术研究所所长。

2016年巴西奥林匹克美术大会评委和论坛召集人、2012年伦敦奥林匹克美术大会主任策划委员等。文旅部、教育部项目评审专家库专家、中央文史馆书画院研究员、国家近现代美术研究中心专家等。

早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油画专业,后考入中国艺术研究院获硕士、博士学位。曾任《广州文艺》月刊主编、《美术》月刊编辑部主任、《东方》月刊副总编辑、中国艺术博览会艺术主持等。

硕士、博士学业期间,作为主要执笔者之一参与《中国美术史》《中华艺术通史》《黄宾虹全集》等多项国家重点科研项目的撰写。

已出版《中国美术鉴藏史稿》《广东画坛闻见录》《美术概论新编》《美术学探索》《西樵小札》等多种个人专著,发表学术论文400余万字。

50年来,书法、绘画和学术研究相辅而行。作品曾在中国美术馆、炎黄艺术馆、中国国家博物馆及国外参展。近年来已举办十余次个人书画作品展览,印行《梁江书画选集》等多种画册。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