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君世世为兄弟,再结来生未了因。”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后,深感自己出狱无望,在悲痛绝望之际写下这首诗送给弟弟苏辙。
苏轼之名家喻户晓,他所作的经典诗词传承至今,仍诲人不倦,但其弟苏辙相比于苏轼,就显得不那么“知名”。其实苏辙与苏轼同年赶考,并同时考中进士,时年苏轼22岁,苏辙只有19岁,宋仁宗当时看完这对兄弟的文章后,更是对皇后大喜道:“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可见苏辙相比于苏轼并不逊色。
苏轼的“轼”,是马车车厢前用作扶手的横木,而苏辙的“辙”,是马车行走后留下的印记,两者亦步亦趋,相伴相行。而两人的人生命运也是颠沛流离,起起伏伏,苏轼两兄弟犹如他们的名字一般,既同享福也共苦难。
二人的兄弟情谊之深,通过苏轼的诗词就可以体现出来,林语堂先生曾说过:往往为了子由,苏轼能写出最好的诗来。
苏轼游览胜景后,诗兴大发,当即写下诗“五百言”赠予其弟苏辙,截取下面一段分享:
最爱泉鸣涧,初尝雪入喉。
满瓶虽可致,洗耳叹无由。
忽忆寻蟆培,方冬脱鹿裘。
山川良甚似,水石亦堪俦。
苏轼游览地方胜景,在抒发对美景的喜爱后,不禁回忆起了年少与苏辙同游长江寻蟆的往事,满怀遗憾地说可惜不能与弟弟一同游玩,又发出“无人自献酬”感慨。
苏辙在收到哥哥苏轼的信后,也立马写下一首《次韵子瞻减降诸县囚徒事毕登览》回信,截取诗中最后四句:
今游虽不与,后会岂无由。
昼出同穿履,宵眠共覆裘。
弟兄真欲尔,朋好定谁俦。
试写长篇调,何人肯见酬。
诗词中尽显苏辙对哥哥的思念,尽管两人现在不能在一起,以后肯定有的是机会,白天一同穿鞋出去,晚上同床和衣而眠,既安慰了苏轼,也畅想了美好的未来,情真意切,感人肺腑。
两兄弟虽然十几年内聚少离多,但频繁通过书信诗词来往,将自己的思念、感慨等等分享给对方。苏轼诗词中以“子由”为题的诗,就超过100首,比如《示子由》、《怀子由》、《别子由》等等。
《和子由渑池怀旧》
北宋·苏轼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苏轼在中秋写下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此时的苏轼与苏辙已经分别七年未见,面对着一轮圆月,苏轼遥祝千里之外的苏辙“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故事的后续想必很多人并不了解,就在苏轼写下这首词的第二年中秋,苏辙特地远赴千里到苏轼所在的徐州相聚,两人一同登山赏月,一同把酒言欢,倾诉思念之苦。然而相聚终有离别,苏辙想到中秋后两人又要分别,不禁潸然泪下,写下《水调歌头·徐州中秋》抒怀,“明月不胜愁,依旧照离忧”,诗词中满怀对苏辙心中离别之悲愁。
苏轼为了开导苏辙,在离别前又写下一首词《水调歌头·安石在东海》送给苏辙,“我醉歌时君和,醉倒须君扶我”,畅想未来二人隐退后一同吟诗饮酒,游玩山水之间,永永远远不分离,这才一扫苏辙的离别之愁,于是苏辙潇洒离去,相约不久后再把酒言欢。
奈何当时的北宋朝政尤如一个大泥潭,苏轼兄弟深陷其中,无法自拔。在宦海三十年多年的浮浮沉沉中,两人犹如置身于暴风雨中的一叶扁舟,被命运风吹雨打,随波逐流,不管他们如何努力,再三请求归隐,但一直到生命尽头也没能实现曾经的夙愿,最终二人生死离别,兄弟二人不复相见。
苏轼逝世后,苏辙常常对着哥哥的书信泪流满襟,满怀深情怀念兄长,作《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抚我则兄,诲我则师。”后来苏辙又遭受当时宰相蔡京的严厉打击,心灰意冷之下,归隐家中不再接触时政。苏辙临终前,还特意叮嘱子孙要将自己的遗骨与哥哥苏轼葬在一起,于是后人就将他们葬在了一起,世人称“二苏坟”。
苏轼苏辙的兄弟情谊,流传千年,至今仍被传为佳话,令人羡慕。在我们生活中,谁又不想能有这么一个人,可以毫无防备地互诉心事,能够分享快乐喜悦,慰藉烦恼忧愁呢?在纷繁扰乱的现实生活中,唯有知己才是心灵的港湾,珍惜手足,珍重知己,这才是人生最大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