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被誉为“群经之首”、“百家之源”,是我国古代典籍中,经典当中的经典,是我们传统文化的核心和精髓,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和智慧财富。

《易经》博大精深,饱含智慧,诸子百家的思想,无不与《易经》相关联。当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说它是用来占卜的书籍,也有人说它是一部哲学著作,只是大家看到了《易经》的一个方面。

其实,不管是修身养性、治国安邦,还是预测占卜、趋吉避凶,《易经》的思想,确实已经全部包括在内。



《易经》的占卜功能,往往是老百姓最为熟悉的,也最受欢迎,因为大家都想趋吉避凶,消灾免难。

当然,通过易经八卦,确实可以预测一些未来的事情,但无论你怎么预测,都离不开一条根本规律,就是《易经》中的这一句: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这才是《易经》的核心思想,明白了这个道理,你也就不用到处找别人到处算命了。

我们中国人向来说话都留有余地,但这句话却说得特别绝对,用了一个“必”字。就是说明这个规律,是没有例外的,只要是经常积德行善的家庭,就一定会有余庆,只要是经常做不善之事的家庭,就一定会有余殃。



很多人看到一些社会现象后,发现经常行善的人,过得却很艰苦,那些经常做坏事的人,反而过得很风光。所以就开始怀疑“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句话,认为做善事未必就得好报,做坏事未必就得恶报。

而《易经》中的这句话,就给了我们一个非常肯定的结论,告诉大家不用怀疑,人行善,肯定会有余庆,人行不善,肯定会有余殃,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就是因果规律。

这句话看明白了,其实就不用占卜算命了,你自己做了什么事,自己心里没点数吗?只要你做了坏事,种了恶因,早晚都会得恶果;只要你做了善事,即使现在没有回报,但早晚都会得善果。要想改变命运,要想趋吉避凶,根本没有其他捷径可走,只有积德行善这一个方法。



这句话里的“不善”,也非常精妙。为什么不用“恶”,而是用“不善”呢

不善包括的范围面就广了,恶只是其中一种。《太上感应篇》上有一句话:“见善不为”,这就是不善,这也是损德的。本来善事摆在你的面前,给你机会行善,你却不愿意去做,虽然你没有做坏事,但这也是过错。因为你的不作为,可能会让别人受到巨大的损失和伤害。

这句话里的“余庆、余殃”,为什么要用“余”字?因为你的善行与不善行,都会影响到子孙后代,你行善,就能为子孙积德,福荫子孙;你做不善,就会给子孙留下灾殃。所以我们中国人如果发达了,都会首先感恩祖宗,是祖宗积德,才让他获得成功。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