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姚瑞鹏

遗嘱咨询师站在忘川河边发地图,教会活着的人如何好好告别。

“妈妈,如果我突然消失,请用这笔钱去学画画。”2022年寒冬,17岁的网络小说写手小鹏在遗嘱库按下指纹时,37岁的中华遗嘱库资深咨询专家刘千第一次触摸到Z世代的“向死而生”。这位从英语教培转行的遗嘱咨询师,档案柜里锁着中国式家庭最隐秘的悲欢:有人将百万粉丝账号交给素未谋面的网友,有人将游戏账号转交队友,还有90后女孩把歌单列为“精神遗产”。

清明前夕,在堆满《民法典》与遗嘱咨询备忘录的北京办公室里,刘千正为一对丁克夫妻做“宠物监护协议”咨询——这份游走于法律与温情之间的职业,正悄然推动着一场关于生死的观念变革。



(遗嘱告知现场 受访者供图)

从教培到遗嘱库:跨越生死的职业转身

三年前,34岁的刘千还是K12英语培训师,每天面对的是孩子们稚嫩的脸庞。转行的契机藏在家族往事里:爷爷再婚,去世时房产纠纷让全家陷入诉讼。“那时候我才发现,中国人避谈生死,却在死亡降临时撕得最难看。” 刘千那时才明白一份遗嘱不仅是对财产的规划,更是亲情与体面的最后一道缓冲带。“我知道不止我一个家庭需要遗嘱,事实上中国每一个家庭都需要一份遗嘱。”

2022年,他签下职业生涯首份遗嘱——乳腺癌患者林姐将唯一房产留给离婚多年的前夫。“虽然两人离婚了,但是她前夫一直照顾她,她很感激想把财产留给前夫,于是立下了遗嘱。”刘千至今保留着泛黄的咨询记录,上面粘着病房百合花瓣和347张止痛贴购买小票。这份带着消毒水味的案例,让他看清遗嘱的复杂肌理:法律上的陌生人,可能是情感里最深的羁绊。

如今,他的团队中30岁左右的年轻人占七成。“我们像生死之间的摆渡人,只不过手里握的不是船桨,是《遗嘱》。”张千的团队需要倾听咨询者的遗嘱诉求,理清执行内容,辨别其内容是否合法,引导立下遗嘱。他称如今立遗嘱人群平均年龄连续12年下降,从77.43岁降至67.71岁。《中华遗嘱库白皮书(2024年度)》所披露的数据,显示人们的遗嘱观念在发生改变。而其中立下遗嘱的年轻人们成了张千最感慨所在。


(遗嘱库咨询现场 受访者供图)

数字遗产觉醒:00后的“赛博遗嘱”

在遗嘱咨询备忘录里,存着某00后百万粉丝美妆博主的“账号继承考试题”——继承人需通过美妆知识测试,才能解锁百万流量密码。“她怕父母接手后发广告伤粉,特意要求继承者必须是铁杆粉丝。”在刘千的工作中,年轻人立下遗嘱已经是常事,但是他们立下遗嘱的主要执行内容不是固定财产,而是各式各样的数字资产,而在这些数字资产中,是一个年轻人生活和成长的印记,是不足为外人道,却需要寻求“同道中人”认可的人生价值,这是死亡以外的意义。

刘千的手机弹出一条提醒:25岁的《王者荣耀》玩家想要更改遗嘱,要求将全英雄皮肤账号转交游戏搭档。“父母总觉得我玩物丧志,但这里存着和队友三年攻下的287座城池。”微信表情包、B站六级账号、聊天记录等都常出现在年轻人的遗嘱中。 在刘千看来,也许年轻人立下的遗嘱“不着调”,但写下遗嘱上的每一个字都是正视自己人生的过程。

“当然在这其中,有一些遗嘱要求是不合法的,比如不能违背公序良俗,不能对继承人提出一些非法条件才能继承等。”张千面对这些00后的“赛博遗嘱”,会逐一甄别。“2022年后年轻人明显增多,在咨询的年轻人中,他们纠结着、难受着写下遗嘱,那些涉及家人的文本下,是当下亲情困境中最真实的反馈。”张千称那好似一件湿棉袄,脱下冷穿上重。


(年轻人签下遗嘱 受访者供图)

遗嘱里的亲情:条件与谅解书

代际冲突时常在遗嘱室剧烈碰撞,23岁的cos博主小鹿,因母亲痛骂“养猫不如养畜生”,在遗嘱中设置“谅解书触发条款”——只有当父母签署道歉信,她所有的存款才能用于父母养老。这份夹杂着赌气与期待的“谅解书触发条款”,成为中国式亲情博弈的隐秘注脚。

“年轻人正在遗嘱里重建亲情规则。”刘千称年轻客户设置财产继承附加条件,很多涉及情感谅解条款。在一个遗嘱咨询的帖子中,26岁的程序员用代码生成遗嘱密钥矩阵,要求父母完成《遗产知情同意书》才能解锁;抑郁症女孩要求把骨灰盒设计成星空投影仪,附带《观看指南》写着:“请别在雨天打开,湿气会模糊银河。”

这些看似荒诞的条款,实则是代际鸿沟间的求生索。当传统的“为你好”碰撞Z世代的个体觉醒,遗嘱成为情感债务的重组现场。某份未生效的遗嘱附录里,藏着更心酸的真相——癌症晚期患者用颤抖笔迹补充:“若治疗失败,请告诉妈妈,放弃抢救不是不孝,是我舍不得她跪遍医院走廊的膝盖。”

在堆满《民法典》与心理疏导手册的档案室里,刘千抚过贴满便签的玻璃墙。“年轻人想体验一下和世界告别的感受,不妨写下一份遗嘱。”现在这群年轻人正用遗嘱条款,搭建起中国家庭的新型纪念碑——那些不敢寄出的信、说不出口的爱与跨不过的执念,都被封存在遗嘱中,等待某个清明雨落的时刻破土发芽。


(年轻人签下遗嘱 受访者供图)

在清明雨中播种:正视生死 遗嘱不是“催命符”

4月4日,清明细雨打湿了公墓路旁的白花,刘千带着两个儿子擦拭爷爷的墓碑。他特意把祭品换成乐高飞船:“我告诉孩子们,太爷爷只是去星际旅行了。”这种浪漫化的生死教育,暗合他所在的行业正在推动的“遗嘱观念社会化”——正视生死,转变观念,遗嘱不是“催命符”,而是回忆和纪念的具象表达。

如今在刘千的影响下,他的父母分别立下了遗嘱,而靳东在两会上提出的“国家遗嘱库”构想让刘千振奋,中华遗嘱库公益项目实施12年来,服务数量57.2万,目前登记保管的遗嘱达35.7万。近五年,遗嘱的咨询数量和保管数量逐年攀升。白皮书显示,空巢、孤寡老人群体,未婚、不婚群体及跨境继承等细分领域数据快速增长,勾勒出社会结构变迁中的财产传承新趋势。

自书、代书、口头遗嘱、打印遗嘱、录音录像遗嘱和公证遗嘱,是目前唯一有效的6种遗嘱方式。在遗嘱库中,数千份遗嘱在恒温库里等待被唤醒,刘千的指尖掠过档案袋,里面是当下社会正在变化的生死观念。遗嘱咨询师不是死亡边界的守墓人,而是用法律编织忘川河的造桥者,让所有未尽的爱与遗憾,都能循着按下的指纹找到归途。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