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清明时节,人们纷纷来到墓园、烈士陵园祭扫先人、缅怀英烈,寄托对逝者的思念。每一次祭扫高峰期,墓园中绿色文明、安全有序的祭扫环境的背后离不开一群人的默默付出,他们就是墓园工作人员,甘肃卧龙岗人文纪念园园区管理科科长杨小林就是这样一位新时代的“守墓人”。
3月30日是清明节前的最后一个周末,甘肃卧龙岗人文纪念园里又一次迎来祭扫高峰,也是“守墓人”最为忙碌的时刻。清早6时30分,天还未亮透,杨小林就已在工作岗位就位,巡视墓园、安排工人清扫卫生、擦拭墓碑等等,迎接着第一波抵达墓园的祭扫者。
杨小林今年58岁,身体硬朗,行动麻利,尽管两鬓斑白,但仍然精神头十足。今年是他在甘肃卧龙岗人文纪念园工作的第25个年头,从33岁到58岁,他日复一日地穿行于1117亩的墓园中,见证着墓园从一片荒山建设成松柏青翠、庄重静谧的绿色生态墓园。
2000年,杨小林来到甘肃卧龙岗人文纪念园,选择成为一名“守墓人”,虽然之前他也从事过工程施工等工作,但是苦于收入不稳定,于是跳槽到了殡葬行业。“公司包吃住,而且工资也还可以,我就决定在这里干下去了。”杨小林说,入职后他成为墓园的一名工作人员,负责墓区的巡查维护、环境绿化、清理墓道等工作。
虽说是一份稳定的工作,但那时杨小林却不敢告诉身边人自己在墓园工作,“很多人都觉得在墓园工作不吉利,我也怕大家忌讳。”带着一丝忐忑,杨小林开始了自己的新工作。“一开始,每天在墓园里巡逻的时候,我心里还有点害怕。”他笑着说,渐渐地,随着对工作环境和内容的熟悉,杨小林也习以为常,手捧陌生人骨灰盒、深夜12时巡查墓园、清扫墓园环境、消除火灾隐患等等,这些都成了他和同事们的日常。
“每个人都会面临生老病死,我的工作就是为逝者送去一份尊重和平静,为他们的亲人送去一份安慰和放心。”生离死别看得多了,杨小林对于工作的理解也越发深刻。在甘肃卧龙岗人文纪念园的大厅前台,他的名片一直摆放在最显眼的地方,方便有需要的市民、顾客可以随时联系。有一次,杨小林接到一位女顾客求助,她的丈夫突遭意外去世,留下孤儿寡母,这位女顾客不知道该如何操持丈夫的葬礼,于是拨通了杨小林的电话。“了解情况后,我一边安慰他们母子俩,一边全程协助处理丧事,直到逝者平稳下葬,这位女顾客给我鞠了一躬表达感谢,那一刻,我心中感慨万千,深刻地感受到这份工作的价值所在。”
每年的除夕,也是市民祭扫的高峰时段,杨小林总是要留守在墓园,值守在工作岗位,今年2月25日、26日兰州迎来一场大范围降雪天气,甘肃卧龙岗人文纪念园也被皑皑白雪覆盖,为了不影响市民祭扫,当天早上7时,杨小林安排部署好墓园扫雪清路的各项工作,和同事一起扛起铁锨、扫帚忙碌起来。墓园里地形复杂,只能采用人工精细清扫的方式作业,杨小林和同事们就这样用人力,一铲一铲,一扫帚一扫帚,靠着人力将厚厚的积雪清扫干净,清理出6公里的道路和公墓园区。
在甘肃卧龙岗人文纪念园工作了25年,杨小林一直秉承着“以人为本,把逝者家属的事情当作自己的事”的服务宗旨,赢得了公司和顾客的一致认可。他也把这份尊重生命、助人为乐的好家风弘扬在整个家。如今,他的两个孩子都已大学毕业,女儿在山东烟台工作,儿子在北京的央企工作,原本可以提早享受退休生活的他,却继续选择在墓园工作下去。“在这里工作了25年,对墓园的每一寸土地都有了感情。我觉得这份工作非常有意义,不仅对于我自己,也能帮助更多人,守护好每位逝者,才会更加珍惜当下生活的所有。”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任泽昕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