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来我已多次写文大声呼吁:二胎入学小高峰已经过去,继续大建新小学纯属浪费钱,接下来新建初中也要悠着点。当务之急是要把注意力放在教育公平上,提高农村校、薄弱校的教学质量。在这方面福州就做得很好,无论本地人、外地人,还是城里人、乡下人,即使不买房也能在福州市区读很好的公办学校。

然而话说回来,既然“拆村造城”并未止步,不给新盘配新校怎么行?毕竟“学区”向来是高价商品房的重要卖点,要保房价和地价,学校名头就得大。正因如此,仓山南湖才又落地一个格致中学新校区。想让人家掏钱买房,读城门镇的村小、村中可说不过去,于是硬着头皮还是得建。

其实有关部门手里握着出生人口数据,道理如此浅显何尝不知,省出一块地,多盖一片楼,又能多进账几亿、十几亿,它们也不想浪费钱。比如晋江市教育局近期就做了调研,明确提出要顺应人口出生率下降形势,推进学校“撤并留改”。



看到这话我们必须给晋江点个赞,不愧是“晋江经验”走前头做表率。其实主动承认出生人口大幅减少,将来生源人数大幅下降没什么不好意思,这都是人尽皆知的事实!反观泉州市区还在遍地大建新校区,不管新城区里房多人少有没学生。只要商品房还在建,新学校就不能停,恨不能让泉州五中遍地都是。

考虑到土地出让金仍很重要,无论卖地还是卖房,未来多年土地财政仍要维持运转,总归要给新楼盘安排有“说服力”的教育配套,此时寻找一个平衡点就很重要。晋江提出的解决之道是探索“总校制与学区制”改革,这个名词放在福州叫做“教育集团化”。

由此可见,有识之士总是不谋而合,知道正确的事要怎么做。学生少了就要提高教学质量,这时必须彻底打破城乡界限,促进教育资源均衡分配。不能再学人家“把优质教育资源集中在岛内”,搞区别对待,走死保房价的老路。

还记得去年文章提到德化县走十几二十公里山路上学的那些孩子吗?将来农村学校撤并到镇,甚至到县势在必然,如何保障留守儿童接受教育的权利,如何解决他们的学习、生活问题才需要多动脑。



那么,这种“教育集团化”的办学模式有用吗?从“福州经验”来看,效果非常明显,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来农村校、薄弱校迅速提高大大加强。同一个集团共同规范管理,配备同样优质的师资,新校区还有更新更好的硬件设施。短短三四年时间,中考分数段便从“纺锤形”变成“蘑菇云”。

二来促进市属国企新盘销售。我们举个典型例子来看,位于东区晋安湖畔的榕发揽湖郡,原本划片学校是新建的潭桥小学,后来改叫晋安榕博小学(东区),再对口到福州三中晋安校区。学校改名之后,在销售时就能拍着胸脯告诉大家,本项目有着很好的教育配套,不再被人诟病只有村小。



我们看到榕发揽湖郡2023年6月领出第一本预售证,共有住宅640套,截止今年3月底已售住宅480套。一年零九个月卖掉四分之三,这是非常惊艳的去化率,是正义之士多方努力,共同促进取得的丰硕成果。榕发卖出去的房,收到的购房款,都转化为新的土地出让金,确保了福州财政收入,把这座城市建设得更加美好。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