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乡村振兴的“活力细胞”,正以其独特的魅力,激活乡村发展的“一池春水”。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着力壮大县域富民产业”,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联农带农机制完善、农民增收渠道拓宽指明了方向。

我们将走进田间地头,探访车间仓库,用镜头捕捉合作社带头人的智慧与汗水,用文字记录社员们的奋斗与梦想。在这里,您将看到他们如何以“抱团发展”破解“单打独斗”的困境,以“绿色转型”守护洱海碧波,以“科技赋能”提升农业质效。每一篇报道,都是对乡村振兴战略的生动诠释;每一个故事,都是对农民合作社力量的深情礼赞。

大理市供销社与大理市融媒体中心携手推出【合作社的力量】专栏,旨在深入挖掘合作社在乡村振兴中的生动实践和宝贵经验,为您呈现一幅幅乡村振兴的壮丽画卷,见证一个个富民强村的精彩篇章。

今天推出系列报道第七期——《大理龙龛合作社:荒田变良田 走出生态致富路》

清晨的阳光洒在绿油油的葱田里,69岁的杨炳义老人正弯腰拔除杂草。她擦了擦额头的汗珠,指着脚下的土地说:“之前这里还是个烂泥潭,杂草长得比人还高,现在这葱长得多好!”




资料图

这片60余亩的农田,曾因排水不畅、土壤板结被村民称作“烂泥塘”。2023年4月,大理龙龛农业综合开发专业合作社成立,10名社员带着110万元实缴资金,开启了一场“荒田重生”的攻坚战。

赵 纲

合作社负责人

合作社经过一年半的努力,把这片荒废的低洼农田改造成了绿美肥田,期间动用大型机械挖机近2500小时,修筑水利设施,进行土壤翻新改良,带动社员及周边用工近3000人次。



资料图


资料图

从“烂泥潭”到“聚宝盆”的蜕变


“我们紧紧围绕保护洱海的目标,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从源头上保护农业生态环境。”赵纲指着田边的监测点说。合作社采用有机肥替代化肥,推广生物农药,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生态种植体系。


杨红军

合作社经理

我是附近村的村民,家里有近一亩的土地,都是荒地,没有很好地利用起来,流转给合作社种植之后,每年有近1万元的收入,同时我也参与合作社的日常管理工作,通过合作社增加了收入,能够在家门口就业很方便。

科技赋能 守护洱海


在合作社的示范基地里,技术人员正在操作灌溉设备。“这套系统能节水30%,同时精准控制施肥量。”赵纲介绍,通过土壤改良和科学种植,合作社的“苍洱稻香”大米品质显著提升,市场售价也比普通大米高。


杨炳义老人对此深有感触:“以前打药熏得人头晕,现在用生物农药,干活都舒坦。”合作社采用生物菌农药,化肥替代率超70%,生产的"苍洱稻香"大米检测显示农药残留“未检出”。

共富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杨炳义算了一笔账:她和老伴在合作社务工,每人每天100多元,一年能挣3万多。“比过去种玉米强多了!”像她这样的受益农户有128户,其中3户是脱贫户。2024年,合作社投资收益达25%,社员收入比非社员高出30%。


从“烂泥潭”到“绿富美”的蝶变,龙龛合作社正带动农户在生态保护与产业振兴的共生之路上阔步前行。

记者:杨雨 陈琳玲

编辑:向红玉

值周:胡亚玲 杨丹妮

主编:李胜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