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听说过拿贝壳当"钱"花的古人吗?站在现代人的视角看,这简直像用树叶当钞票一样离谱。但你回想一下,那些和“财富”相关的汉字:购 、贮、账、费、贷、财、贩、贯、货等。

是不是都带个“贝”字?河南安阳妇好墓里挖出数千枚贝币,据史料记载,商朝女战神妇好就曾用700多枚贝壳买下近百亩良田,按这个购买力换算,一枚贝壳相当于现代60多斤大米!

当然这种换算肯定不准确,但最让人费解的是:既然贝壳能换房置地,古代穷人为啥不组团去海边"捡钱"?


各类贝币 嘉德2017年拍卖:59800元

想象一下夏朝末年的场景:一位农夫牵着羊去集市换盐,却发现盐贩子今天想要陶罐。老王只能先找陶匠换罐子,可陶匠又说需要三捆麻布。

这种"以物易物"的尴尬,直到某天海边部落带着贝壳出现才被打破。

这些贝壳就是原始社会的"比特币",它们完美符合货币三大铁律:轻便耐磨能揣兜里(便携性)、大小均匀方便数数(计量性)、关键还特别难搞到(稀缺性)。


概念图

特别是那种带着虎纹的虎皮贝、长着神秘花纹的阿文绶贝,在海里就像找野生人参一样困难。

别以为随便捡个贝壳就能当钱使,商朝人玩的是"区块链认证"。能成为货币的必须是特定品种的齿贝,捕捞后还得经过精细加工:背部磨平、钻孔穿绳,整个过程堪比现代造币厂的防伪工序。

更绝的是,他们早就玩起了"中央发行",只有经过王室认证的贝壳才值钱,《甲骨文》里就记载着商王赏赐臣子贝币的荣耀时刻。


战国金属贝币

住在中原的商人可惨了,距离最近的海岸线也有500公里。按古人每天走30公里计算,去海边"淘金"得走上大半个月,路上豺狼虎豹、强盗劫匪分分钟教做人。

就算真到了海边,不认识稀有贝种的外地人,捡到的可能都是"假钞"。

你以为住在海边的古人就发财了?真相是残酷的。专业"贝币矿工"每天泡在海水里打捞,要凑够五枚成一串(一朋),二十枚才能换一袋粮食。

更坑的是中间商赚差价,贝壳贩子们把收购价压得比海鲜还低,转手卖到内陆价格直接翻十倍。这就好比现代矿工挖比特币,真正暴富的却是炒币的庄家。


商·玉化螺币、扇贝币 西泠印社2020拍卖:28750元

当民间发现自己去捡不行,那就模仿呗!考古发现揭开了历史真相:商朝中期的贝币购买力相当于黄金,但到商朝末年,通货膨胀让贝壳越来越不值钱。

就像现代人疯狂印钞导致钱不值钱,古人开始用铜仿造贝壳(铜贝)。后来又发明了刀币、布币,直到秦始皇统一货币,贝壳才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而贝币不仅是在中国,全世界都有使用过的记录。17世纪北美印第安人还在用贝壳当钱时,东方早已进入白银时代。


齐返邦长大刀背上“六字刀币” 嘉德2011年拍卖:92万

这个跨越三千年的货币实验告诉我们:任何货币的本质都是信用游戏。当商朝王室无法控制贝壳供应量,当民间开始用陶土青铜仿造贝壳,这套金融体系就注定崩塌。

回到最初的问题:为啥穷人不捡贝壳致富?答案就像现代人不能靠打印钞票发财一样,真正的财富不在贝壳本身,而在于权力的背书,以及整个社会对它的认可度。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