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地不续费就会被铲掉"!一位老人家付了2000元,给自己爷爷的墓地续了20年的"使用权"

我不禁感慨,这年头连死后安息都要看价格,难道"死也死不起"真的成了现实?



【这事儿具体是这样的...】

4月4日,有网友在某社交平台发帖分享了自己清明扫墓的经历。这位网友表示前段时间收到了爷爷墓区的缴费通知单,要求缴纳管理费,否则墓穴就会被铲掉。



于是趁着清明节上午,他和父亲一起去扫墓,顺便把爷爷奶奶墓地的管理费交了,2000元缴了20年。

最让人唏嘘的是,这位网友的父亲说了句意味深长的话:"这次是最后一次交费了,20年后我们肯定已经走了,你们估计也不会来看。"

父亲还分析说,到那时他的孩子都快70岁了,是否还在世都是问题,更何况孙辈没见过祖爷爷,没有感情,更不可能来祭拜。

这位父亲还感叹,现在一个墓地动辄二三十万,最多也就能维持一两代人记忆,再往后还是要被挖出来给别人腾地方,"何苦呢!"



这事一出,立马在网络上引起了热烈讨论,各种观点纷纷涌现,有赞同的,有质疑的,也有提出其他安葬方式的。

【大伙儿都炸锅了!各说各有理】

"才去下葬了老岳父,是树葬。国家还补贴几千块,关键不给管理费直到永远。"

"真便宜啊才2千!去年刚续了20年,5600元。"

"花大几万租了个穴位,每年还要交管理费,不交立马清零,真心是不值。" 这位网友直接表达了对当前墓地经营模式的不满和质疑。

"所以有祖坟的还是埋祖坟,世世代代都会有后代去烧纸的。" 这位网友则支持传统的祖坟安葬方式,认为这样能维持家族传承。

"羡慕古代的人,坟墓能存在几千年,还不用交费,有一天挖出来能成为文物!"

看完这些评论,大家观点确实不一,但都反映出对死亡之后安排的关注和思考。



【说到底,这事儿让人深思】

说到这儿,咱们得好好捋一捋这事的来龙去脉。其实墓地管理费这事儿,表面上看是一个简单的收费问题,但深挖下去,涉及的问题可就多了。

首先,咱们得承认,墓地资源确实紧张。中国人口基数大,土地资源有限,传统的土葬方式确实不可持续。

就像咱们小区的停车位一样,总共就那么多,不可能家家都能分到一个永久的位置。



再说说这个定期续费的模式,乍一看挺残忍,但仔细想想也有道理。你想啊,一个家族的记忆能维持多久?大多数人对曾祖父母那一辈的记忆就已经很模糊了,更别说再往上几代。20年、40年后,确实很可能没有后人会再来祭拜了。

还有个事儿值得注意,现在的年轻人流动性越来越大,爷爷奶奶在老家,孙辈可能在几千公里外的城市工作生活。清明节回去扫墓对很多人来说已经成了奢望。

细心的朋友可能发现了,这其实反映出我们社会结构和家族观念的变化。

这就像咱们用的手机一样,再好的手机用个五六年也会被淘汰,何况是随着时间推移渐渐被遗忘的先人。或许我们需要重新思考对逝者的纪念方式,不一定非要是实体的墓碑。

【仔细想想,这事背后大有文章】



其实啊,仔细琢磨这事儿,我觉得它反映了几个更深层次的问题。

第一个是对生死的态度变化。传统中国人对死后事宜极为重视,"入土为安"是多少人的心愿。但现在社会变了,很多人开始接受"死后如何都无所谓"的想法。想起前段时间咱们这儿也有老人主动表示死后就火化,骨灰撒入大海,不要占用资源。这种观念的转变,其实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第二个是关于记忆和传承。我个人猜测,让很多人感到不安的,可能不是墓碑被铲除这件事本身,而是害怕自己被彻底遗忘。毕竟墓碑是一个人存在过的实体证明,没了它,仿佛这个人从未来过这世上一样。

但要我说,真正的传承是在活人的记忆和行为中,不在冰冷的石碑上。好的家风家教传下去,比留块墓碑要有意义得多。

第三个是墓地产业化的问题。确定的是,墓地已经成为一个产业,有些地方甚至成了"寸土寸金"。这不禁让人思考,死者的尊严和家属的情感需求,是否被过度商业化了?也许我们需要更多元的安葬方式,比如树葬、海葬等更环保的选择,既尊重逝者,又不给后人和社会增添负担。

说了这么多,其实关键就在于我们如何平衡传统与现实,如何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下,既尊重逝者,又不给后人造成过重的经济和心理负担。

【说到底,生者的牵挂才是最重要的】



总的来说,这事儿就是提醒我们,无论生前还是身后,资源都是有限的。与其纠结于身后事,不如活在当下,珍惜眼前人。

正如那位父亲所言,几十年后,可能真的不会有人再来祭拜了,这是自然规律,也是生命的常态。

我个人建议,对于安葬方式,不妨提前和家人沟通,选择一种经济、环保、且不会给后人增添负担的方式。

毕竟,人这一生不仅要努力去"拿得起",更要坦然地"放得下"。

你觉得呢?面对这种"死也死不起"的现实,你会如何安排自己或家人的身后事?

新闻来源:网易号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