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2431

阅读预计6分钟

作者 |张书 剑 陈傲丹

本期编辑|贾丽豪

本期审核|江怡


印度东部奥里萨邦部落民生活剪影。 图源:“世界知识”微信公众号

2月9日,印度安全部队同纳萨尔派反政府武装在印度中部恰蒂斯加尔邦(恰邦)发生激烈交火,造成至少31名纳萨尔派武装分子和两名印度安全部队人员丧生。此次交火再度引发国际社会对印度国内安全形势的关注,凸显了纳萨尔派反政府活动的长期性与复杂性。

一、从农民暴动到部落民维权

纳萨尔派又被称为“左翼激进武装”,自称信奉“毛主义”,其渊源至少可追溯至上世纪60年代。1967年,以查鲁·马宗达为代表的印度共产党激进派在西孟加拉邦(西孟邦)大吉岭县纳萨尔巴里发起农民暴动,试图以武装斗争夺取土地和政权。但在英迪拉·甘地政府的武力镇压下,纳萨尔巴里暴动很快失败。除西孟邦外,武装暴动的斗争形式还在印度东部的比哈尔邦、奥里萨邦和南部的安得拉邦、喀拉拉邦等地农村得到响应,由此形成的武装力量被称为“纳萨尔派”。在政府的持续打击下,纳萨尔派经历多次分裂重组,部分领导人迫于生存压力放弃暴力路线,转而投入选举政治。尽管如此,仍有部分组织潜藏于印度东部和中部偏远山区,坚持反政府武装活动。

进入本世纪后,伴随经济自由化而来的贫富差距扩大、征地纠纷等问题严重激化农村地区矛盾,使纳萨尔派在东部和中部偏远山区获得无地农民、部落民(即原住民)等社会底层的支持从而再度壮大。印度东部和中部山区矿产资源丰富,政府为开采资源大量征地,所得收益大部分落入与政府关系密切的私营财团手中。当地部落民不仅难以获得相应补偿,还要面临失去土地、流离失所的风险,甚至被动承受各类工程项目带来的环境污染。尽管印度宪法为部落民在政府和公共事务部门中提供保留职位,但他们大多都被分配至边缘岗位,难以有效维护自身权益。此外,政府基层治理的缺失,也为纳萨尔派控制基层社会提供了空间。部落民所居山区偏远落后,政府任命的地方官员均不愿在此长期任职,对部落民及其支持的纳萨尔派活动则多以武力镇压,无意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纳萨尔派利用部落民的弱势地位,协助其以暴力手段向政府索要经济补偿,并逐渐取代政府成为当地民生与经济事务的实际管理者。与此同时,纳萨尔派还在德里、加尔各答等大城市建立掩护组织,在倾向左翼运动的学生和知识分子当中宣传暴力革命主张,建立信息网络扩大自身社会影响力。

2004年,多支纳萨尔派别合并成立“印度共产党(毛主义)”,在组织上实现了一定程度的统一领导。其反政府武装人员数量从2004年的不足万人迅速发展至2014年的约十万人,活动范围涉及比哈尔邦、贾坎德邦、西孟邦、中央邦、恰邦、奥里萨邦、马哈拉施特拉邦和安得拉邦,建立了纵贯印度东部的“红色走廊”,被印度总理曼莫汉·辛格称为“有史以来最大内部安全挑战”。纳萨尔派在部分地区建立了自己的行政、司法和税务机构,企业在当地从事采矿、贸易等经济活动,需向纳萨尔派缴纳一定比例的“保护费”。

长期以来,印度政府派遣大量军警人员驻扎在纳萨尔派活跃地区。2009年,辛格政府发起代号为“绿色狩猎”的清剿行动,调集了约八万名政府安全人员,这是印度自独立以来规模最大的国内军事行动。尽管该行动使纳萨尔派活动范围大幅缩小,但其反政府武装活动仍时有发生。在此形势下,欧洲钢铁巨头安塞乐米塔尔、韩国浦项制铁、印度塔塔钢铁等多家大型企业被迫放弃或搁置一些在印度东部的钢铁厂项目,这对地方政府的工业开发和财政收入造成巨大冲击。

二、从武力清剿到多管齐下

2014年莫迪政府上台后,对纳萨尔派采取“零容忍”态度,多管齐下大幅提升打击力度。一方面,斥资升级政府军警的武器装备与训练质量,大幅增加营地与哨所数量,提升政府安全人员的反叛乱作战能力。据统计,莫迪政府在2014~2024年共支出300.6亿卢比(约合3.44亿美元)用于打击纳萨尔派,在相关地区新增544个带有防御工事的警察局,相比2004~2014年,所投入金额和新建设施数量均成倍提升。

另一方面,不断加强“红色走廊”区域的基础设施建设,利用经济援助与政治拉拢逐步瓦解纳萨尔派的民众基础。莫迪政府在相关地区大力推动道路和移动互联网建设,并加强监管金融活动,切断纳萨尔派的筹资渠道。此外,针对部落地区经济落后的困境,莫迪政府提出有针对性的宣传话术,并加大教育支出。例如,印度内政部长阿米特·沙阿将部落地区的经济落后归咎于纳萨尔派,宣称后者“剥夺了8000万人的基本权利”;2014~2024年,为受纳萨尔派影响的地区建成165所部落民寄宿学校,通过大力提升公立教育覆盖率降低纳萨尔派对年轻部落民的吸引力。

在莫迪政府的高压打击下,纳萨尔派活动空间大幅缩小,反政府武装活动陷入低潮。据统计,与2004~2014年情况相比,2014~2024年受纳萨尔派影响地区的暴力事件共为7700起,减少了53%;平民和安全部队死亡人数下降70%,报告发生暴力事件的区县从96个减少到16个。

三、镇压容易矛盾难解

莫迪政府宣称将在2026年彻底消灭纳萨尔派,但要在印度全境实现纳萨尔派“清零”绝非易事。一方面,纳萨尔派针对政府军警的袭击并未彻底停止。例如,2021年和2023年,纳萨尔派武装在恰邦多次袭击中央政府与邦政府安全人员,造成30多人丧生。

另一方面,政府镇压措施的负面效应日趋显著。印度执法机构援引本国《非法活动预防法》滥用武力、“杀良冒功”的情况时有发生,败坏民众对政府观感。2020年10月,印度国家调查局逮捕83岁的左翼社会活动家、天主教神父斯坦·斯瓦米,指控其因煽动暴力冲突、与纳萨尔派存在关联而犯有“恐怖主义”罪。但据印媒披露,斯瓦米因常年为贾坎德邦部落民维权而遭到政府报复。与此同时,莫迪政府还在打击纳萨尔派城市掩护组织的过程中,将反对印度教民族主义的左翼运动支持者乃至国大党贴上“城市纳萨尔”标签,借机制造社会对立以服务选举政治需求。

正如印度东北部曼尼普尔邦等地安全形势在莫迪执政期间经历“先治后乱”的变化一样,在部落民维权、征地纠纷等核心矛盾悬而未决的情况下,印度东部和中部山区能否真正回归平静,仍有待观察。

作者简介:张书剑,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南亚研究所副研究员

陈傲丹,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南亚研究所 研究实习员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世界知识"2025年4月4日文章,原文标题为《张书剑 陈傲丹:印度纳萨尔派反政府活动为何不止不休》

本期编辑:贾丽豪

本期审核:江怡

*前往公众号后台发送“编译”,即可查看往期编译合集

▲政报·102期 | 为保2024大选,印人党打算收割这个群体的选票了.....

▲经报·96期 | 印落后中国16.5年,但正在快速缩小差距!

印国防工业大崛起?美国居然是印军火最大购买国…

更多内容请见↓


评论区留下宝贵的意见或建议,但请务必保持友善和尊重,任何带有攻击性和侮辱性语言的留言(例如“阿三”)都不会被采用。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