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的对印自卫反击战宛如一记振聋发聩的惊雷。这场战争仅历时一个月,中国便完美达成战略目标。
印度的三支主力旅惨遭歼灭,伤亡人数逼近万人,更有数千士兵沦为俘虏。此役之后,印度总理尼赫鲁威望扫地,两年后在郁郁寡欢中抱憾离世。
这一战,给予印度军事力量与士气以沉重打击,然而,这仅仅是一系列复杂历史事件的最终呈现。
若要探寻其根源,不禁要问:印度为何悍然对中国发动战争?尼赫鲁究竟意欲何为?
就连毛主席都曾坦言,为此思索了数昼夜,却仍觉难以理解。
毕竟,朝鲜战争中,强大如美国都未能在与中国的交锋中取胜,印度何来如此自信?
此前,我们已从中国视角剖析过对印自卫反击战,今日,让我们转换视角,深入探究印度发动这场战争背后的缘由。
严格来讲,印度并非传统意义上由单一主体发展而来的国家,而是众多邦国的集合体。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印度长期处于分裂状态,从未建立起强有力的中央集权统治。
境内土邦与王国林立,语言文化极为繁杂,光是主要语言就多达一百余种,倘若算上方言,据说数量可达上千种。
宗教亦是如此,多种宗教在印度这片土地上并存,这无疑加剧了印度社会的割裂。
直至1947年英国撤离,印度国内仍存在五百多个土邦王公。回溯历史,1600年东印度公司成立,最初其主要目的是与中国开展贸易往来。
1757年,英国掌控孟加拉后,逐步将势力扩张至整个印度地区。1857年,印度民族大起义不幸失败,自此英国政府正式全面接管印度,开启了英属印度时期。
1947年,英国通过“蒙巴顿方案”将印度一分为二,划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自治领,同年8月15日,印度宣告独立。
1950年,印度共和国正式成立。在长达数百年的时间里,印度一直处于殖民统治之下,长期的殖民历史使得印度在思想层面深受影响,甚至在一段时间内,印度对英国心存感激,认为英国为其留下诸多宝贵遗产。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英国为了掠夺印度资源,在印度修筑了长达约6.6万公里的铁路,这使得印度在当时一跃成为亚洲首个铁路大国。
直至1996年,中国的铁路总里程才成功超越印度。在政治体制上,英国引入的议会制度被印度全盘接纳并沿用至今,印度也借此成为英联邦成员国,从而在国际舞台上获得了一定的话语权。
此外,在关键的地缘政治方面,臭名昭著的“麦克马洪线”便是英国单方面划定的产物。自清朝至北洋政府,从民国再到新中国,中国历届政府从未承认过这条非法边界线的合法性。
印度之所以能以如今的国家形态屹立于世,首任总理尼赫鲁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尼赫鲁出身克什米尔的婆罗门种姓,拥有丰富而独特的人生经历。他初次接触苏联共产主义思想时,便深受触动,甚至自称是社会主义者,这一点着实令人意外。
二战爆发后,英国强化对殖民地的管控,甘地与尼赫鲁均遭逮捕入狱。在狱中,尼赫鲁结识了对其影响深远的“国师”鲍斯。
鲍斯主张通过武力推翻英国的殖民统治,他曾当选国大党主席,后因与甘地理念不合而分道扬镳,甚至还与德国、日本有过合作。在鲍斯的影响下,尼赫鲁提出了独具特色的“印度社会主义”理论。
这一理论融合了社会主义与印度民族主义,在行政上采用民主议会制度,在国民经济管理方面借鉴苏联模式,推行集中式社会管理,例如效仿苏联制定“五年计划”。这一理论体系被后人称为“尼赫鲁主义”。
印度是一个民族众多、文化多元的国家,确切地说,更像是多个国家的聚合体。而“尼赫鲁主义”中所蕴含的民族主义元素,使得印度急需一个强大的外部压力来凝聚国内各方力量。
在英国殖民统治时期,印度的边界并非固定不变,而是英国与其他帝国进行利益博弈的筹码,随着各方利益的消长,边界线不断变动。
然而,印度新政府成立后,边界的意义发生了根本性转变,成为守护新国家的重要屏障。
1949年,印度瞅准时机,派兵进驻锡金;
1950年,进一步将锡金变为自己的保护国。同时,印度设法与不丹签订条约,从英国手中接过了对不丹对外事务的控制权。
不仅如此,印度还全盘继承了英国对西藏的错误政策。从印度的视角来看,延续英国怂恿西藏独立的行径似乎顺理成章。
在对待西藏问题上,英国曾恶意划出两条非法边界线。
其中,东段的“麦克马洪线”臭名远扬,这条线将原本的传统习惯边界线向北推移了60公里,妄图将中国藏南地区约9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划归英属印度;
西段则将阿克塞钦地区强行纳入英属印度版图。印度新政府成立后,便妄图将这两条非法划定的边界线变为既成事实,进而将相关地区纳入印度实际控制范围。
彼时的中国,历经多年动荡,军阀混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接连不断。大约在1951年前后,两件重大事件的发生促使印度加快了在边境地区的挑衅步伐。
其一,西藏实现和平解放,这使得印度妄图控制喜马拉雅山南麓的幻想破灭;
其二,中国投身抗美援朝战争,大量兵力与注意力集中于朝鲜战场,且这场战争短期内难以结束。
印度见状,以为有机可乘,遂逐步蚕食边境争议地区,建立军事据点,企图将藏南部分地区实际掌控在自己手中。
在此期间,中国始终秉持通过和平谈判解决边界争端的原则,积极推动相关政策的实施。
因此,直至1959年,中印边境局势总体相对平稳。然而,1959年风云突变,三件大事的发生使得印度再度蠢蠢欲动,妄图在边境制造事端。
首先,中国成功平息西藏叛乱。在过去数年表面平静的时期,尼赫鲁一直暗中支持西藏叛乱分子,为其提供物资援助,妄图打造所谓的“西藏缓冲国”。
加之藏南地区是雅鲁藏布江流域的核心区域,控制此地便能对下游恒河流域的水资源安全产生重大影响。如今西藏叛乱被彻底平定,尼赫鲁自然坐不住了。
其次,1959 - 1961年,中国遭遇“三年困难时期”,印度错误地认为中国国力因此受到严重削弱。
再者,1959年中苏关系破裂,中国在国际上面临一定程度的孤立。而印度此时却凭借自身独特的地缘政治地位,成为美苏两大阵营竞相拉拢的对象,自视甚高的印度以“第三世界”强国自居,愈发有恃无恐,开始在边境频繁挑起事端。
至于印度为何能同时获得美苏两大阵营的青睐与支持,这一复杂问题留待后续深入探讨。
凭借国内外的诸多“优势”,印度在边境地区愈发肆无忌惮,通过向藏南地区大规模移民、大力修建基础设施等手段,强行强化对该地区的实际控制,企图造成既成事实,迫使中国妥协。
这种“生米煮成熟饭”的策略,在国际政治博弈中并不鲜见,苏联在远东地区就曾多次采用类似手段。
面对印度的步步紧逼,中国依旧坚守和平解决争端的底线,提出双方各向后撤退20公里的合理建议,并率先主动撤军,以实际行动展现诚意。
周恩来总理更是亲赴新德里,与尼赫鲁进行面对面谈判,深入剖析局势,力求通过和平方式化解争端。
然而,尼赫鲁刚愎自用,对中方的善意与建议充耳不闻。
印度国内矛盾丛生,急需通过对外战争转移国内民众的注意力,巩固自身政权。尼赫鲁严重低估了中国捍卫国家主权的坚定决心与强大实力,同时又过度高估了印度自身的军事能力与国际影响力。
事实上,中国之所以在一段时间内对印度在边境的挑衅行为保持克制,是因为毛主席深知政治需要长期的忍耐与等待时机。
毛主席曾言:“政治是需要长期忍耐的,机会肯定是给有准备的人。”终于,在1962年,中国等来了千载难逢的绝佳时机——美苏爆发古巴导弹危机。在这场危机中,美苏两国剑拔弩张,无暇他顾。
正如那句著名的“敌人非但不投降,还胆敢向我还击”,中国军队在对印自卫反击战中雷霆出击,打得印度节节败退,甚至一度逼近新德里。
令人诧异的是,即便在取得辉煌胜利后,中国主动选择撤军。这一举措令尼赫鲁深感困惑,他难以理解为何打了胜仗的一方会主动后退。
但事实胜于雄辩,中国用实际行动向世界彰显了通过和平方式解决边界问题的坚定诚意。
回顾历史,印度在发展历程中不断寻找假想敌,试图借助外部压力凝聚国内力量,避免国家走向分裂。然而,若不能正确认识自身在国际舞台上的定位,找准发展方向,历史的悲剧必将不断重演。
推荐《红墙图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