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戴高乐决定打破冷战思维,顶住美国巨大压力,推动中法建交,法国成为首个承认新中国的西方大国。
1967年6月17日,随着一道响彻天地的爆炸声传出,中国首颗氢弹试爆成功,成为全球第4个拥有热核弹的国家。
越南、朝鲜、老挝、柬埔寨、巴基斯坦、印尼及很多非洲国家,纷纷在第一时间发来贺电,道喜声不绝于耳,甚至还传出“中国有了,就是我们有了!”这类激动的言论。
从人情世故角度出发,法国理应表示祝贺,然而极其反差的是,法国非但没有表示祝贺,总统戴高乐还因此勃然大怒!甚至在近些年的解密档案中得知,戴高乐愤怒的在猛捶桌子!
为什么中国成功试爆氢弹,法国总统会如此愤怒?
法国作为老牌欧洲强国,为了打破对美国的军事依赖,他们同样渴望拥有氢弹,并且从1960年开始就马不停蹄的在研究这事。
结果当听到中国成功试爆氢弹后,戴高乐的情绪再也绷不住了,他愤怒的喊来所有负责氢弹研究的官员和科学家,并且在会议上愤怒说道:“为什么法国的7年,却赶不上中国的2年!”
会议尾声,戴高乐更是下达最后通牒:“在我死之前,一定要看到氢弹试爆成功!”
戴高乐为什么愤怒,这事不难理解。
众所周知,战争极其消耗国力,但在二战中,法国压根就没经历过什么长期消耗战,虽然至今被网友评头论足,但法国却因此保留了工业实力。
法国钢铁、机械制造、化工等核心产业设备在二战中损毁率低于10%!
英国损毁率15%~20%,苏联损毁率30%~35%,德国损毁率40%~50%。
并且值得高度注意的是,就是因为投降,导致法国保住了大量专业技术人才,以及数百万青壮年劳动力。
也就是说,二战后,法国在研究氢弹方面的条件,好到令人羡慕!
然而,法国从原子弹到氢弹(1960年2月—1968年8月),总耗时8年6个月,中国从原子弹到氢弹(1964年10月—1967年6月),总耗时2年8个月。
还沉浸在欧洲强国滤镜中,再加上二战后拥有丰富底蕴的法国,在氢弹方面居然落后于中国,而且是大比分落后,这让渴望摆脱美国军事依赖的法国总统,更加感到心里不平衡,所以爆发出愤怒情绪,也在情理之中。
为什么法国研究氢弹会这么慢?
法国有几个核试验场位于阿尔及利亚,例如雷根试验场、因埃凯尔试验场,但这些地方刚好在20世纪50、60年代爆发独立战争,严重阻碍了法国氢弹研究进度条,最后法国不得不将核试验场从撒哈拉迁至南太平洋。
相比之下,中国有稳定的研究环境,国内科学家齐心协力,不受其他因素影响。
法国对于核武器的投入其实不算多,他们将75%的核预算都投入到核潜艇等运载工具研发上,氢弹属于边缘项目。
相比之下,中国在1964年提出"两弹并进"策略,集中90%资源投入在热核技术上。
法国选择“湿式氢弹”路线(液态氘氚),这种模式需要建造巨型重水反应堆生产氚,中国采用的是"干式氢弹"方案,采用固态氘化锂-6材料,不仅成本只有法国模式的5%,甚至还突破了热核材料自持燃烧难题。
法国的“湿式氢弹”模式,耗时8年6个月,氢弹首爆仅70万吨当量,而中国的"干式氢弹"模式,耗时2年8个月,氢弹首爆300万吨当量。
此外,法国氢弹点火模式,采用的是美国“泰勒-乌拉姆构型”,好处就是有历史经验铺垫,能少走很多弯路,坏处就是“泰勒-乌拉姆构型”在实际过程中,需要通过多次核试验修正参数。
核武器技术都是国家机密,美俄不可能告诉我们,甚至还屡屡对我们进行核威胁,所以我们只能另辟蹊径。
好在科学家们日以继夜的努力得到了回报,中国于敏团队没有采用美国"泰勒-乌拉姆构型"(T-U构型),而是通过球面能量压缩实现聚变,创造出了独创"球柱球"能量传输结构,反而在氢弹研发领域实现了弯道超车。(于敏构型)
再一个就是人才,虽然法国在二战后,人才损失较少,但科研力量却受到阿尔及利亚战争影响,而中国众志成城,集中全国23个部委、900余家单位,调集物理、化学、工程等领域顶尖人才共同攻克难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