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一则新闻如平地惊雷般震撼了大众。
一个皮肤黝黑、身形瘦削却眼神坚毅的少年,在尘土飞扬的工地里,一边汗流浃背地搬着砖,一边收到了清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他,就是林万东,一个来自云南宣威贫困山村的学子。
这一强烈反差的画面迅速在网络上传播开来,无数人为之动容,纷纷为他的坚韧与努力点赞。
时光匆匆,几年过去,那个曾感动无数人的林万东,如今踏上了怎样的人生道路呢?
林万东出生在云南省宣威市阿都乡的一个深度贫困山村,这里群山环绕,交通闭塞,经济落后。家庭条件更是窘迫到了极点,父亲患有脑梗,失去了重体力劳动能力,一家人的生活重担几乎全部压在了母亲柔弱的肩上。
母亲每日在工地从事搬砖背沙的高强度体力活,微薄的收入勉强维持着家庭的运转和三个孩子的学业。家中不仅收入少,还时常面临各种生活难题,贫困如同阴影,笼罩着这个小小的家。
在这样的环境下,林万东从小就深切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寒冷的冬日里可能没有足够的厚衣保暖,日常饮食也极为简单朴素,但这些困境并没有击垮他,反而在他幼小的心灵中种下了坚强与奋斗的种子。
从踏入校园起,林万东就深知学习机会的来之不易。每天,他要走很远的山路去学校,无论烈日炎炎还是寒风凛冽,从未间断。
在学校里,他争分夺秒地学习,课堂上全神贯注听讲,课后认真完成作业,还利用一切课余时间阅读书籍、做习题。回到家中,他也没有丝毫懈怠,在完成家务后,便在昏暗的灯光下继续学习。
到了高中,学习任务愈发繁重,为了节省开支,他选择住校。学校的条件也很艰苦,几个人挤在狭小的宿舍里,但他从不抱怨,一心扑在学习上。
寒暑假期间,别的同学可能在休息或者参加各种补习班,而林万东为了减轻家庭负担,毅然走进工地,和成年人一起干着高强度的体力活。他瘦弱的身躯在工地中穿梭,一天要背200袋近2万斤的沙子,稚嫩的肩膀被磨得红肿破皮,手上也布满了老茧和伤口,但他从未想过放弃。
2019年高考,是林万东人生中的重要转折点。他怀揣着多年来的梦想与努力,走进了考场。在考场上,他沉着冷静,发挥出了自己的最佳水平。
当成绩公布的那一刻,所有人都为之惊叹,他以713分的优异成绩,成功叩开了清华大学的大门。而此时的他,还在工地和母亲一起辛苦劳作。当录取通知书送达时,他满手灰尘、满脸汗水,却露出了灿烂的笑容,这个笑容里,有对多年努力的欣慰,更有对未来的憧憬。
面对家庭的极度贫困和繁重的生活压力,林万东没有被打倒,而是选择了勇敢面对。无论是在艰苦的学习环境中,还是在工地高强度的体力劳动中,他都展现出了超乎常人的毅力。
在学习上遇到难题时,他不会轻易放弃,而是反复钻研,直到弄懂为止;在工地干活累到几乎要倒下时,他咬咬牙坚持,心中始终想着要为家庭出一份力,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
进入清华大学后,林万东的事迹被更多人知晓,许多同学和社会各界人士纷纷向他伸出援手,想要资助他完成学业,甚至有企业家也想给予他经济上的支持。
但林万东都一一婉拒了这些资助。他深知每一份帮助都来之不易,更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完成学业,不给他人增添负担。
同时,他还积极参与“春霖”公益助学行动,对口帮助两湖地区受疫情影响的贫困家庭高三学生。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去鼓励那些身处困境的学子,分享学习方法和经验,用实际行动传递着温暖与希望,将自己所感受到的善意回馈给社会。
在清华大学的校园里,林万东依然保持着勤奋好学的习惯。大学的学习生活丰富多彩,但他没有被外界的诱惑干扰,而是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学习中。
课堂上,他积极与老师互动,认真汲取知识;课后,他泡在图书馆和实验室,深入钻研专业知识。他的成绩在班级中一直名列前茅,连续获得学校的奖学金。他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让身边的同学和老师都对他赞赏有加。
2023年7月,林万东顺利从清华大学毕业,结束了他在清华园的求学生涯。
毕业后,林万东毅然选择回到家乡云南,投身基层工作。他来到了昆明市东川区,这里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97%,曾是昆明唯一的深度贫困县,也是昆明唯一一个国家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发展任务艰巨,急需各类人才。
林万东到东川区委办公室报到后,于2023年9月下派基层,担任铜都街道龙洞村委会主任助理。到任后,他迅速投入工作,每天日程排得满满当当。他走遍了全村9个村小组,深入了解村情,对脱贫户进行返贫监测。为了确保信息准确无误,对于需要纳入监测的家庭,他一家一户详细走访,重新制定帮扶措施。
碰到村民外出务工或者白天在外干活,他就起早贪黑多次走访,打电话联系,确保每一户的情况都落实到位。在半年多的时间里,他和同事一起,按程序将一户因突发疾病而失去劳动力的家庭纳入监测户,并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帮扶方案。除了脱贫监测工作,他还积极协助村里做好党组织建设、产业规划、纠纷调解等工作。
在党组织建设方面,他积极参与组织党员学习活动,提高党员的思想觉悟和服务意识;在产业规划上,他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提出了一些创新性的想法,助力村里发展特色产业;在纠纷调解中,他耐心倾听村民诉求,以理服人,化解了多起矛盾纠纷。
在生活中,他也时刻关心着村民。村里有一位60多岁的留守老人,子女常年在外务工,老人独自带着不会讲话的孙女在家,爷孙俩寡言少语、比较孤独。林万东和同事们经常上门看望,陪老人拉家常,帮助老人做家务,辅导孩子做作业。慢慢地,老人打开了心结,见到林万东远远就笑着打招呼。
还有一个家庭条件不太好的小女孩,父亲常年在外务工,由母亲一人照顾。林万东每次入户走访,都会抽时间辅导小女孩做作业,陪她玩智力游戏。逢年过节,他还会和村“两委”一起去走访慰问,帮助解决孩子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在他的帮助下,小女孩变得越来越自信,学习成绩也逐步提高。
2024年4月2日,林万东回到家乡阿都乡,为2500多名师生进行励志演讲。在演讲中,他分享了自己的成长经历和学习方法,鼓励学弟学妹们树立远大理想,努力学习,持之以恒地去改变命运。
他希望自己的故事能够激励更多家乡的学子,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走出大山,去看看外面更广阔的世界,将来也能为家乡的发展贡献力量。
林万东出生在极度贫困的家庭,面临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但他没有被家庭困境束缚住脚步。
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家庭出身不能决定一个人的未来,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就能够冲破困境,实现自己的梦想。
对于那些身处困境的人来说,林万东的经历是一种鼓舞,告诉他们不要因为家庭的贫困而放弃追求美好生活的权利。林万东拒绝外界资助,依靠自己的努力完成学业,并积极回报社会。
他的自立自强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在生活中,我们会面临各种困难和诱惑,只有保持自立自强,才能真正实现自我价值,不依赖他人,凭借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