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9日,“齐心协力 肠远获益”消化肿瘤规范化MDT巡讲三期项目扬州站圆满举行,与此同时,由中华结直肠癌MDT联盟、广东省自然医学研究会主办的第三届中华结直肠癌MDT大赛也宣告全面启动。


大会合影

本次会议由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张苏展教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潘志忠教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蔡三军教授、江苏省肿瘤医院朱梁军教授和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张先稳教授担任大会主席。

主席致辞

在大会致辞环节,张苏展教授、蔡三军教授、潘志忠教授、朱梁军教授、张先稳教授对前来参会的专家学者表示感谢,并表示,中华结直肠癌MDT联盟自2019年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构建高水平的肿瘤学术平台,进一步推进国内肿瘤诊治标准化、同质化、规范化发展。中华结直肠癌MDT大赛已成功举办了两届,今年4月将启动第三届比赛,呼吁各大医院组建精英MDT团队参赛,展现团队风采,推动MDT模式的深化与创新!


大会主席:张苏展教授、蔡三军教授、潘志忠教授、朱梁军教授、张先稳教授致辞

第三届中华结直肠癌MDT大赛介绍与讨论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林俊忠教授对过往两届赛事进行了全面的回顾,并对第三届大赛规划作了详细介绍。与以往相比,本次大赛更多亮点,以线上结合线下的举办形式,包含书面病例比赛和MDT实战比赛两大创新赛制,分为省部级医院与市县级医院同台竞技,参赛选手不仅可以获得病例比赛和实战比赛的荣誉奖项,优秀病例还有机会编辑成册,计划明年正式出版,实现“一次参赛机会,三大荣耀加冕”。


林俊忠教授介绍比赛规则

大赛预计覆盖全国28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按照MDT病例赛(线上)、MDT实战赛(省级区域赛-半决赛-决赛)、全国半决赛+复活赛(线下)、全国总决赛的节点有序推进,以赛代训,以赛促学,让MDT的星火终成燎原之势,照亮中国医疗高质量发展的未来。


启动会现场,专家们围绕比赛内容、比赛形式、评分标准等细则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探讨,对今年的创新赛制表示认可,同时提出,比赛内容既要拓展知识的广度也要挖掘深度,全面考察选手的知识储备能力和临床诊疗思维,并建议对表现突出的分盟颁发优秀组织奖项,鼓励更多医院参与到比赛中来。


专家讨论

专题分享

本次学术会议专题分享环节由山西省人民医院李耀平教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徐烨教授主持,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陆意教授、南京市第一医院魏晓为教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彭建军教授分别围绕结直肠癌诊疗前沿展开专题报告。本次专题讨论环节由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王畅教授、无锡市人民医院许隽颖教授主持,刘晓静教授、孙宁教授、杨林教授、安松林教授、邢雪花教授、张燕教授等多位专家参与研讨,通过理论解析与临床实践碰撞,为晚期肠癌治疗提供新思路。









陆意教授在《2025 ASCO GI结直肠癌研究新进展》中系统梳理了晚期肠癌治疗方案选择的核心逻辑,重点解析单药与双药化疗、单靶向与双靶向治疗、单免与双免联合的适用场景,提出基于精准分层筛选人群、动态调整药物组合的策略,为临床复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魏晓为教授结合《2024 CSCO转移性结直肠癌指南更新》,聚焦潜在可切除转移性肠癌的转化治疗优化、姑息三线治疗推荐升级及未来探索方向,强调通过多维度评估(如分子特征、肿瘤负荷、患者状态)制定个体化方案,推动指南从“标准化”向“精准化”迭代。彭建军教授在《晚期肠癌三线治疗策略》中总结临床研究趋势,指出联合治疗模式(如抗血管生成药物联合免疫治疗、双特性抗体应用)正逐步取代传统单药方案,同时呼吁通过高质量临床研究探索更优配伍策略。

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刘晓静教授、江苏省肿瘤医院孙宁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杨林教授针对前两大专题展开点评,一致认为精准检测指导下的分层治疗是未来核心方向,需结合新药研发与真实世界数据优化实践;同时强调疗效与生活质量平衡、罕见靶点检测价值及多学科协作在转化治疗中的关键作用。


在《晚期肠癌三线治疗策略》讨论环节,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安松林教授分享了肿瘤细胞减灭术联合腹腔热灌注化疗治疗肠癌腹膜转移的实践经验,并聚焦“热灌注化疗能否增强免疫治疗应答”这一临床热点,从免疫微环境调控角度提出协同治疗潜力,引发深入探讨。海南省人民医院邢雪花教授、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张燕教授则围绕联合方案适应人群筛选、地域流行病学差异对策略的影响展开深度剖析。专家共识指出,突破现有指南局限需依托创新临床研究设计,同时关注患者个体化需求与治疗可及性,为三线治疗困境提供破局思路。

本次专题分享通过权威进展解读与多学科思维碰撞,既强化了指南与实践的衔接,也为晚期肠癌精准分层、方案优化及疑难场景处理提供了系统性指导,助力临床医生拓宽诊疗视野。







实战多学科

实战病例研讨环节由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王辉教授主持,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许妍洁教授分享了一例极具挑战的右半结肠癌术后多发淋巴结转移病例。该67岁女性患者确诊时为IIIB期(pT3N2a),术后虽经辅助化疗仍于3年后出现CEA异常升高,PET-CT证实腹膜后淋巴结转移。其独特之处在于检出罕见NRAS Q61H/BRAF G469A双重突变且呈MSS状态,历经贝伐珠单抗跨线治疗、立体定向放疗及参与“瑞戈非尼+信迪利单抗+电针”临床研究,总生存超5年,展现了个体化全程管理的典范价值。





泰州市人民医院MDT团队对此展开多维剖析:影像科杨维柘指出早期MRI评估可优化新辅助决策;肛肠外科戴佳文强调首诊规范化MDT对新辅助时机的把控缺憾;放疗科孙光志则主张对大范围淋巴引流区实施分层放疗以遏制微转移。专家团深度点评环节由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黎军和教授主持,佑安医院刘梅教授聚焦中西医协同优势,揭示电针调节免疫微环境的潜在机制;云南省肿瘤医院沈焘教授提出“全病程序贯布局+精准仿效治疗”策略,类比BRAF V600E突变方案破解罕见靶点困局;泰州市人民医院张德耕教授补充局部介入技术(如射频消融)的经济效益比优势。本次病例研讨围绕一例携带NRAS/BRAF双突变的结肠癌患者展开,系统展示了多学科协作在复杂肿瘤诊疗中的关键作用。通过影像评估优化、放疗介入时机探讨及中西医联合疗法的实证分析,与会专家论证了MDT机制对延长生存期、提升治疗安全性的临床价值。





随后由浙江省人民医院杨柳教授主持另一场病例分享环节,泰州市人民医院周晶教授分享了一例极具代表性的晚期乙状结肠癌肝转移病例。该患者为69岁女性,确诊后历经手术、化疗、靶向治疗及多次局部消融,最终通过“呋喹替尼+免疫治疗”实现病情稳定,生动呈现了晚期肠癌综合治疗的复杂性与个体化决策空间。病例因其完整治疗链条和曲折的临床抉择,成为多学科思维碰撞的理想范本。





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MDT团队围绕治疗时序展开深度剖析:肝胆外科陈晶教授指出,肝转移灶初始评估时应优先考量手术可行性,而非默认消融;肿瘤科吴骏教授则批评前期治疗缺乏系统性规划,强调MDT前置的重要性。与此同时,由扬州大学附属医院陈勇教授主持的讨论环节中,山西省人民医院MDT团队贡献了鲜明观点:侯生槐教授以“血管重建突破解剖限制”论证手术可能性,直指过度依赖局部干预的隐患;张峻青教授则提出“寡进展≠系统治疗失败”的理念,反对机械性更换有效方案。







此次研讨不仅突显了肝转移灶根治性切除的战略价值,更揭示了晚期肿瘤治疗中“全局观”与“精准性”的动态平衡法则,为基层医疗机构开展复杂病例多学科协作提供了鲜活范例与决策框架。

大会总结

砥砺前行,共谱新篇。在大会总结环节,大会主席潘志忠教授对本次会议进行了全面回顾与总结,为参会人员呈现了会议的核心成果与未来展望。


潘志忠教授

潘志忠教授表示,通过本次会议的交流与探讨,与会者将带着新的知识和理念回到各自的工作岗位,为结直肠癌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期待第三届中华结直肠癌MDT大赛的全面启动,能够进一步激发MDT团队的活力,推动MDT模式在结直肠癌治疗领域的广泛应用和发展。

编辑:斯蒂文森ms

声明:本公众号旨在帮助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更好地了解相关疾病领域最新进展,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若信息被用于了解资讯以外的目的,本平台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同时,本公众号所有文章系出于且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可文末留言联系,我们将尽快进行删除处理。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