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军律师.
如需帮助可关注,私信必复。
在商业活动与民间借贷中,合同与担保如影随形,是保障交易安全、降低风险的重要手段。
但如果一方当事人 构成刑事诈骗的,还能依据合同追究保证人的责任吗?
人民法院案例库入选案例《甘某诉李某某、刘某保证合同纠纷案》中明确:
合同一方当事人刑事上构成诈骗罪,使另一方意思表示不真实;民事上构成欺诈,属于意思表示不真实一方享有撤销权的可撤销合同,并不必然导致相关联民事合同无效。被害人不行使撤销权,且不存在其他合同无效情形的,相关联民事合同有效,其请求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法院认为,
依据生效法律文书认定,2018年7月底,沈某通过李某某、刘某介绍,将租赁的涉案房屋出售给甘某。沈某构成诈骗罪,该犯罪行为在民法上同时构成民事欺诈。在合同一方主体构成诈骗犯罪的情况下,受欺诈一方不行使撤销权的,如无其他法定合同无效情形,人民法院应依法认定该合同有效。
在此基础上,现有证据不足以证明甘某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李某某或者刘某是否被沈某诈骗,据此甘某与李某某、刘某之间签订《保证(担保)书》,其内容不违反我国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现有证据亦不足以证明存在其他法定合同无效的情形,应为有效。
当事人在保证合同中约定保证人和债务人对债务承担连带责任的,为连带责任保证。连带责任保证的债务人不履行到期债务或者发生当事人约定的情形时,债权人请求保证人在其保证范围内承担保证责任。
甘某于2020年12月知晓被沈某诈骗,真实房主另有其人,沈某无法将房屋过户至其名下。甘某于2021年6月向公安机关报案,2022年7月19日刑事判决书作出后,甘某于2022年8月9日提起诉讼要求刘某、李某某承担保证责任,并未超过保证期间。
周军律师提醒,当合同当事人一方构成刑事诈骗时,债权人并非完全丧失依据合同追究保证人责任的权利。但具体责任承担需综合考量民间借贷合同与担保合同的效力、当事人的过错程度等诸多因素。在复杂的商业环境中,无论是债权人、债务人还是保证人,都应增强法律意识,在签订合同与提供担保时谨慎审查,明确各方权利义务,一旦发生纠纷,及时寻求专业法律帮助,依据法律规定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确保交易秩序在法律框架内得以重塑与稳固。
知法守法,希望大家都能充分使用法律武器,有效维护自身权益!
普及法律常识,帮您维护权益。
关注点赞转发,让亲友都得到法律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