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图查看详情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共942人,浙江75人榜上有名,位列各省区市第一。目前,浙江省拥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71人,总数居全国第一。

他们不仅是技艺的传承者,更是文化血脉的赓续者,快报特此推出

《走进浙江非遗传承人》特别报道
, 对话这些“活着的历史”守护者。

今天我们来认识其中的一位——王金玉,她作为装裱修复技艺代表性(天一阁古籍修复技艺)传承人上榜。


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王金玉

职务:曾担任宁波天一阁博物馆藏品修复部主任,现退休

擅长:修复因江南潮湿环境导致的虫蛀、霉变、板结等古籍病害,创新提出“湿补法”“托纸加固法”“隐补法”等修复技法,成功抢救《复庄今乐府选》《北曲联珠》等濒危古籍。


浙江宁波,月湖西畔,天一阁古色古香,游人如织。

这座古老的私家藏书楼,始建于明嘉靖年间,是亚洲现存历史最悠久的私家藏书楼、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三大家族图书馆之一,如今已经向社会开放。

在一幢被蓊蓊郁郁的草木包围的小院里,我见到了王金玉——她今年63岁,已经退休,但还是留在天一阁,给修复中心的修复师们上课。



花旦

1978年,王金玉来到天一阁的时候,是16岁,从此,老宅深深,树木参天,鸟鸣蝉噪声中,一位青春美丽的少女伏案修书,一日复一日。

“来天一阁前,我考进了宁波甬剧团,是团里的花旦,因为天一阁缺乏修复人才,我被分配过来。”王金玉回忆说,要是还在甬剧团的话,就是王锦文的师姐。

王锦文,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甬剧代表性传承人。舞台上的水袖翻飞如云,和书画装裱、古籍修复相比,王金玉从动走向了静,一静就是47年。


那时的天一阁没有对外开放,安静的院落,没有什么人往来,窗外是婆娑的树叶声和鸟鸣声。

王金玉先是学的书画装裱,师从新中国成立后天一阁书画装裱修复的第一代匠人姚爱娟,案台前,修长的身躯站立着,脊背挺直——哪怕40多年过去,王金玉的脊背还是挺得笔直。


刷纸头,是行业俗称,指的是用鬃刷将每一张宣纸刷平整,刷破了,王金玉原封补回去,补的次数多了,她的技艺越来越高超,达到了补过却看不出来的程度。

调糨糊,这就很看重调制者的臂力,也是一种体力活,面粉经温水稀释,用开水将其烫熟成半透明的糨糊状,再加水稀释,用过滤网过滤掉杂质,调至欲滴未滴的浓度。

天一阁里的同事说,王金玉调制的糨糊堪称一绝。


择纸

天一阁现藏各类古籍30多万卷,历经数百年岁月剥蚀,不少古籍已发黄变脆,出现破损、断裂、虫蛀等现象,不仅需要书画装裱,还需要专业人士修复古籍。

20世纪80年代的时候,天一阁没有专门的修复部,王金玉和姚爱娟负责书画装裱工作,古籍修复工作由洪可尧先生和李大东负责。

洪可尧先生在修复古籍时,王金玉有时候会在一旁认真观看,耳濡目染了一些修复的方法和技艺。

1996年起,天一阁成立了由李大东、王金玉、施美君、邱丹凤组成的古籍修复专职小组。也是从这一年起,王金玉开始承担古籍、书画、文书、碑帖等纸质类文物修复工作,同时承担了碑帖传拓、书画装裱工作。


修一本古籍,经历拆书、洗书、补书、折页、喷水、剪页、压平、锤书等十余道工序。

高大的案几前,王金玉伏案修书,泛黄的古籍平摊在桌上,她一手执笔,小心翼翼蘸着糨糊,将薄如蝉翼的补纸填补在虫洞里,再一点一点移去多余的部分。

这个过程,耐心又细致。这就是她每天重复的工作——让古书再现“青春”,让典籍重现“盛颜”。

修书要择纸,需要挑选和古籍材质相近、厚度略薄、颜色宁浅毋深的修复专用手工纸。

目前天一阁仅用于修复的手工纸样就有500多种,且数量还在不断增长中,而王金玉在拿到古籍后,手掌和古籍轻轻相触,对于修复纸的选用,就了然于胸了。


锤书

锤书,是古籍修复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以锤打的方式,让修复后的纸张保持原有的厚度。

传统的锤书是用方头锤敲打纸张,但是容易在纸上留下印痕,对古籍造成二次破坏。王金玉自己设计图纸,打造了表面带有弧度的圆头锤,避免了锤书留痕。

在馆里,除了中午吃饭,王金玉一坐就是一天。时间仿佛过得飞快,就在她的指缝间溜走。冬去春来,一年又一年。

“修书的话,现在的条件比以前好多了,以前没有空调,又不能吹风扇,最多就是把风扇放在脚边。冬天的时候更惨,因为要经常擦桌子,所以手会泡在冷水里,不能用热水,手上长满了冻疮。”

在这样的环境下,她经手修复的善本古籍累计百余册,独立完成了天一阁馆藏明代科举录50册修复方案的编写工作;独立承担修复善本古籍《嘉靖七年福建乡试录》等明代科举录31册。


图源 | 人民网

一套清乾隆年间的

《台东涧溪鲍氏宗谱》
,放在王金玉手心时,纸质脆化,边边角角早已破损不堪,虫蛀、霉蚀、絮化、水渍、褶皱等各种状态齐聚。

“为了修复这套古籍,我们几乎用上了所有的古籍修复手段,两册书凝结了四个人的努力。清洗去污,同时降低纸张酸度;选择湿补法、干补法修补书页;对纸质尚好但有破洞和残缺的书页,以修补为主;脆化、絮化的书页待补洞完成后用薄皮纸整体托裱加固。”王金玉说,“修复用纸宜薄不宜厚,宜淡不宜深。根据《台东涧溪鲍氏宗谱》前期调查结果,我们选用奉化棠云的竹纸作为修复用纸,选用薄皮纸作为加固用纸。”

修复后的这本古籍,书页平整、书口整齐、字迹清晰,俨然重生。

这套古籍的修复过程被写进了《古籍与文书修复导则》,导则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托天一阁博物馆主持编写,为今后东亚地区开展古籍与文书修复、培训相关技术人员提供了科学规范、可操作的参考依据和国际规范。


传承

在天一阁西北角有一座三层小楼,进去前,要经过多次开锁,“这是我们的库区,为确保文物安全,每次进入都需要开锁。”王金玉说。

小楼下,树木参天,岁月静好。


三楼,是天一阁古籍修复室,在这样的安静环境下,十余名修复师在这里修书,互不打扰。

他们有的是80后,有的是90后,在两米多长的案子前,一手握着毛笔,小心翼翼蘸着糨糊,眼睛紧紧盯着眼前的古籍……

办公室里一个巨大的立柜,被隔成几百个小格子,每一个小格子里都放着一种纸,初看上去,只有颜色和厚度的差异,玻璃门上贴着相应的编号。

这里的每一个格子里,放着一种手工纸,也是每本需要修复的古籍可能用到的纸张。


2007年,天一阁博物馆专设藏品修复部,在同事们的推荐和领导的支持下,王金玉担任了藏品修复部主任,探索出一条传统修复技能和现代科技保护相结合的文物保护道路,而修复队伍,也从开始的四五人,扩大到了14人的规模,2000年后招收的古籍修复师大多是古籍修复专业出身。

2013年,天一阁古籍修复中心第一次将科技元素融入传统纸质文物修复中,完成了3张清代进士榜的抢救性修复工作。

这3张进士榜来自鄞州区姜山镇新张俞村祠堂,距今已有100多年,纸张残破不堪,还伴有严重的污渍。王金玉创新性地将这个技术融合应用到纸质文物修复中,采用化学加固等手段,一点一点将几近粉末、块状的残片拼接还原。


如今,可能唯独让王金玉有些遗憾的是,儿子终究没能继承她修书的技艺,“他静不下心来,没有耐心修书”。

窗外,树影摇曳,春光正好。

在天一阁古籍修复中心,王金玉带出来的徒弟们,一个个接续着她的技艺,天一阁一代代的修书人,沉醉在数百年的文化传递中。


橙柿互动·都市快 报 记者 夏裕

制图 黄捷 刘徽

编辑 成嘉怡

审核 毛迪 金立鹏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