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清明,因为融合了寒食节的特点,在清明这一天,古人一般禁明火,吃冷食。人间至味,一口清欢。春天这满嘴鲜甜,是大自然留给古今清明的时令美味。
清明“食”节 品味春天
艾草的幽香,麦子蒸糕的香气,房梁间燕子的呢喃,柔风细雨中甜粥散出的氤氲……古人就地取材,蒸煮烹熬,把清明农时和乡野垄间的新绿春色,都放在了户外踏青的餐盒里。
国家图书馆研究馆员 任昳霏:南方长江流域产稻米,特别是糯米比较出名,所以在南方,大家最熟悉的可能是青团。清明草和成面皮子,包成豆沙馅的圆的就是青团,如果你捏成饺子样,里面包上笋干、豆腐干、粉条,它就变成了清明粿。
北宋《岁时杂记》这样描述青团的制作:“寒食以糯米合采蒻叶裹以蒸之,或加以鱼鹅肉鸭卵等。又有置艾一叶于其下者。”在《荆楚岁时记》《节序同风录》《随园食单》等古籍中,也都有清明时将艾草、青草汁水加入点心,做成糕饼的记载。
国家图书馆研究馆员 任昳霏:黄河流域是面食产区,所以是吃冷的面食。查到的文献上记录古代北方吃面燕,也可以叫它子推燕,把馒头蒸成燕子的样子。
此外,《齐民要术》中记载的“细环饼”,《本草纲目》中记载的“捻头”,这些古代清明时的油炸食品,和今天我们吃的“馓子”十分相似。古今饮食,同流同源。1000多年前古人吃的食物,喝的甜粥、甜酒,我们今人依然甘之如饴。
国家图书馆研究馆员 任昳霏:有一本书叫《邺中记》,书中说“寒食三日作醴酪”,大致可以理解为是轻微发酵的麦粥,有点像现在我们说的醪糟。
古人清明喜欢喝甜粥,这些甜粥又被称为饧(xíng)。《东京梦华录》中写道:“节日(清明节),坊市卖稠饧、麦糕、乳酪、乳饼之类。”到宋人方岳《杨柳枝》诗说:“粥香饧白清明近,斗挽柔条插画檐。”从清朝孔尚任《桃花扇·访翠》中的“扫墓家家柳,吹饧处处箫”,到乾隆皇帝笔下的“况值清明近,村村听卖饧”,甜甜的糖粥一直是千年来清明时节的流行美食。
盛唐还有李白们
“高攀不起”的宴会?
在陕西西安曲江新区,有一个免费开放的曲江池遗址公园,在千年前的盛唐,这里也是一个知名的打卡胜地。清明时节,天子会在这里给进士及第的学子赐宴,这便是“曲江宴”。这里见证了唐朝学子寒窗苦读后的高光时刻,也曾让李白、杜甫、高适等文人才子作诗,喟叹与之错过。
《旧唐书·卷十三·德宗本纪》中有记载“百僚宴于曲江亭上”,记述唐代皇帝在曲江赐宴群臣的场景。宴会举行这一天,新科进士中两名年轻俊秀的学子,将采摘长安名花,装点宴会。赴宴者共同来到曲江池西岸的杏园,席间,大家共品“初春第一果”——樱桃,以取“荐新”意头。因此,曲江宴有“杏林宴”“采花宴”“樱桃宴”的别称。
众人环坐于溪流两旁,置酒杯于上游流水之中,流至谁前则罚谁饮酒作诗,众人评判,称为“曲江流饮”。新科进士会被御赐由红绫包裹的饼饵,也是曲江宴上的“绝顶美食”。
国家图书馆研究馆员 任昳霏:“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大家坐在这里面,既看了花又看了水,又吃了东西,皇帝出行百姓也跟着去看热闹,在盛唐时期演化成了一个隆重的全民娱乐的活动。
(总台央视记者 于茜 黄一宸 刘静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