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东二环最佳生活方式自媒体,我们办公室里每天有两个最大的挑战:

1.不知道写什么选题;

2.不知道点什么外卖。

其中后一个更难办一点。

直到!春天来了!清明来了!

家附近的菜场里,芝麻菜、豌豆苗、春笋、芦蒿们都欣欣然张开了眼;

各家餐厅的嗅觉,比新媒体追热点都快,纷纷上架春日菜单。



虽然南方同事笑称,这些都是他们路边上、绿化带里、随处可见的野菜;

但是仍然无法熄灭我“春天来了,也该约上朋友好好吃饭了”的愉悦心情。

结果张姐问我:“你知道现在餐厅里春菜什么价吗?”

我打开某评一看,顿时傻眼:

人均300、400、750的价格,配上“春菜尝鲜”的字样,变成我不理解的样子。

现在的春菜,已经这么贵了吗?



春菜,春天的第一刀

如果春菜有段位,新荣记毫无疑问是顶流。

米其林三星、黑珍珠餐厅、中餐天花板……新荣记旗下的星星,比我在超级马里奥收集的都多。

高端餐厅的底气,就是没有名贵食材也能卖高价。

38块的蜜汁红薯,虽然会令人产生“为什么我不花3毛8在家自己蒸“的疑惑感,

但已经是新荣记性价比最高的单品。



88元的家常萝卜,虽然名字家常,但是价格就开始不太亲民了。

如果与肥肠同炒,价格再翻两番——价值342块。



臭豆腐点缀鱼子酱后原地飞升,298元的价格老外看了都以为我们吃不起:



如果说往日里的它,只是平平无奇中透露着一点矜贵;

那打上春天烙印、为中产提供情绪价值的新荣记春菜,依然贯彻了这家店一贯的品味:

有钱,有品。

春天的味道多少钱?

798一例的春笋红烧牛肉,358一份的春韭炒海肠,398一份的河虾香椿炒蛋,都已经标好了命运的价格。

只有198一份的香椿炒蛋,给人一点春天的温暖。



人均400-1000的价格,本来不是打工人的消费区间,但是这里有北京网红的春菜——冬去春来饭。



新荣记的冬去春来饭,号称春菜的小米SU7。

冬去春来的好寓意,什锦八宝的菜色,让冬去春来饭成为了新荣记的春菜顶流网红。

虽然食材只是咸肉、春笋、豌豆、米饭,但是一听这个名字,“冬去春来”,啧啧,立刻多了几分雪莱般淡淡的诗意。

靠着点石成金的创意,一份江浙沪的咸肉菜饭,就这样成了一线中产的咬春仪式感。



毕竟北京的春天,沙尘暴与圆柏齐飞,短袖共羽绒服一色,结膜炎麦粒肿交替复发的。

人们比起踏青、放风筝、挖野菜,更想着怎么能在金三银四跳个好槽、能不能走前拿到年终奖的。

而这来自遥远台州的,属于植物和动物的,与人类社会时钟无关的春意。

能给白领们一些“我还是这个地球一份子”的自然震撼。



提前一周定位,保证限量的冬去春来能吃到;

虽然野生大黄鱼咬咬牙还是舍不得,但是吃一份春去冬来饭,也是正统的米其林三星了:

“而且,晒到朋友圈也不会被人蛐蛐是穷鬼套餐。”

虽然198的价格在外面谈起总会肉疼,虽然慕名种草后有一半人吐槽“太油”、“不香”、“没吃明白”。

“早说它叫乡村咸饭,我就不会点了。”



冬去的是打工人的钱,春来的只有过敏和流感。

不过,这真的是新荣记最良心的煲饭:



一旦想要开点荤,春菜菜单就将进入价格深水区。

隐藏菜品西风蟹,因为蟹子正好处于产卵前阶段,据说最为肥美,蟹膏丰腴,一斤要888块;



“春季洄游的野生黄鱼,现杀现烹,加上花胶、荠菜提鲜”,打上198块的标签;



其中名贵的长江刀鱼,早已随着禁渔令成为禁脔,只剩东海与太湖的“海刀”、“湖刀”作为平替。

即便是已经消费降级的刀鱼,价格依然让人望而却步:



退而求其次的刀鱼馄饨,或许是新荣记最便宜的春季江鲜。

清明节前的刀鱼处于繁殖季节,最是鲜美。

过了清明后,肉质就会变老,所以刀鱼必须吃所谓“明前刀”。

而这份慈禧赞不绝口、曾国藩亲笔点赞,鲜掉眉毛的刀鱼馄饨,68元一份的刀鱼馄饨看起来颇划算——

但没告诉你的是一份只有两颗。



或许只有财力雄厚的富二代和艺术家,才能欣然为此买单。



如果说新荣记作为新中产的春菜殿堂,贵得合情合理但心疼。

那另一些店, 那就是打着“春菜”的旗号,将自己“暗暗升咖”

李白“烟花三月下扬州”导致京沪线爆满,苏轼的“正是河豚欲上时”则让河豚跻身春季必吃榜一千年。

与刀鱼、鲥鱼之类江鲜不同,河豚早已实现人工养殖,时令的意义大减。

虽然绑定了杏花春雨江南的意象,但如今河豚的最大产地是河北省。

然而60块一斤的养殖河豚,有些店里能卖到360块,直涨6倍。



看似平平无奇、贵的离谱,实则门庭若市。

而且吃一次就知道,这种小店看似普通,实则需要提前预定,临时来根本吃不到嘴里,简直p人灾难。

人类最大的矛盾,就是肚子空空说“我想吃”,和口袋空空说“你不想”之间的矛盾。

春江水暖鸭先知。

但鸭子不知道的是,当自己登上春菜菜单,不仅比夏季菜单贵70块钱,而且只出一只肝,也要比全聚德的伙伴更值钱。



和一切漂亮饭一样,春菜的精髓不在菜肴本身,而在于一种气氛。

说到春意,还能有什么比一座真正的古典园林更能代表江南?

位于百年古宅的平江颂,是苏州人的顶配春菜打卡点:



除了小桥流水,对面还有苏州评弹助兴。

人均800块的春季套餐,也只能进大堂,要想享受无人打搅的春意,需要再加钱。



996的午市双人餐,看起来没几个硬菜:



确实好看,确实好吃,确实精致,名字也确实很美……美中不足的是,吃完需要立刻出门右转加餐。



西湖边上的金沙厅,作为杭州这个美食沙漠唯一一个黑珍珠三钻,4200块两人份的春日大餐,只能坐在大厅。



菜单里的这个“香椿蚕豆泥海胆溏心蛋”,真的就只是一颗蛋……



事已至此,中产才明白过来:

这个世界上最贵的,果然是时间。

“菜”听起来平平无奇,但加上一个限定词,“春菜”,就立刻变得生机勃发。

吃春菜,已经成为了中产虽肉疼,但每年仍坚持的生活方式。

毕竟“You are what you eat”。

无论人还是菜,都要永远年轻,永远春天,永远34岁。



春菜刺客,比老板还会PUA

春天的一切都是最好的,时间是有钱也买不到的,那么春菜,就是一种时间的拍立得。

在工业时代,一切可以速成、量产。真正无法被重组的尺度只剩一个:时间。

溢价最有效的法宝,就是做时间的朋友。

众所周知,春菜高价的秘密就是“时令”。

也不怪饭店里菜贵,因为有时候你看看原材料价格,也会惊掉下巴。

每年水果自由的单品都不一样,但春菜界的爱马仕,始终是头茬香椿。



虽然独特的味道像香菜一样能掀起世界大战,但丝毫不妨碍有人为它买单。



有多贵呢?

办公室的三三是江苏人,在他的老家,连认都认不全的各类野菜八仙过海,春季的时鲜可以从三月吃到五一。

来到美食荒漠后,198元的香椿炒蛋,让他狠狠地接受了一场关于春菜的再教育。



在大棚的年代,香椿是少数派,至今不参与反季节的魔法。

像江南皮革厂的钱包,错过一次、再等一年。



人们提到菜价,最常见到的说法是“比肉还贵”。但对春菜来说,比肉便宜才是新闻。

今年春菜顶流,名叫“板蓝根”。



并不是冲剂那个“板蓝根”,而是一种由板蓝根和油菜杂交而成的青菜。

300克卖到13块9,一斤高达23块2……

名副其实的中产蔬菜,宣传中它拥有“抗病毒“的功效,实际上吃起来啥味呢?



钱味。

春季的另一个顶流是笋。

春笋、芦笋都已经司空见惯,据说是欧洲人最爱吃的白芦笋,正在成为菜场新贵:



作为普通芦笋的不见光版本,换个肤色,价格飙升三倍,来到一斤50元。

虽然不少人说自己炒完难以下咽、最后发现是因为自己没有剥皮加焯水;

还有不少人发现,这最初乃一种身不由己的“留子菜”,并不具有美食属性;

但是在春菜这条赛道上,它已经能和黑松露联手,共同构成西餐春菜顶流了……



叫不上名字的冷门春菜,最容易让徘徊在超市的打工人心里没底。

产自云南的金雀花,一小盒要29.9,售价折合150元一斤。

贵不贵不好说,反正按照工资计算,我肯定不值一斤150块钱。



为了最大限度凸显时令,春菜往往在保鲜上不遗余力。

打工人往来京沪只能报销二等座,还得在路上开热点办公,鲻鱼和大黄鱼却已经坐上了飞机。

全程冷链、空运保鲜,米其林和黑珍珠的餐桌上,讲究一个上午还在水里,下午就进了锅里。



本来因为时令价格高、运输成本贵,为了“合理”,于是商家想尽一切办法把价格填满。

最常用的,就是一长串title。

鲥鱼苦笋玉盘中、桃花流水鳜鱼肥……诗意有价,而且很贵。

火腿是金华/皖南火腿,笋是临安天目雷笋,花生是绍兴红皮花生。

食材的前缀和大冰一样多,菜谱像世界地图,全是高概念。



炸香椿不是炸香椿,是天妇罗。

春笋不是普通春笋,是搭上黑松露的西餐。

菜名比我的命还长,每道酒贴心地附上英文标识,仿佛在做文科大题“写满字了就多给我几分”。



再者,社交媒体的时代,漂亮饭成为大家最重要的追求。

既然咬牙点了人均300元的春季限定菜单,最重要的KPI就是出片率。

20块钱一个的小石榴包端上来,服务员还会主动提醒你:

“您可以拍照了。”

在干冰的作用下,盘子里雾气翻涌,让人幻听《云宫迅音》。



贵的不仅是食物,还是情绪价值。

所以在多重因素影响下,春菜价格越来越美丽,分量也越来越小。别问,问就是 bistro。

电视机上,民俗专家在科普,春天要吃春菜,这是老北京的习俗,名曰“咬春”。

我问北京人老G,他说:呃……我家没这讲究。

毕竟,北京人真正的春菜,叫氯雷他定。





孩子去和春菜和解吧

被春菜背刺若干遍后,已经有聪明的人发现了:

春菜春菜,不过就是菜而已。

第一批拒绝春菜PUA的年轻人,选择自己在家复刻。

最热门的练手习作是新荣记冬去春来饭。

在小红书上,这道菜的复刻教程比劝分贴还要多。



毕竟,说到底不过是煲饭而已,就算味道难以还原,食材怼一锅,拍照PP 图,也有七八成的效果。

野菜都大差不差,不是凉拌,就是炒蛋。

菜场买10块钱的枸杞芽,连焯带拌,在家也能复刻饭店摆盘。

实际上现在买菜平台能买到大多数春菜食材:



有野心的人已经开始挑战高难度菜系,比如腌笃鲜

盒马、叮咚们的半成品腌笃鲜,直接让这道名菜难度骤降到方便面水平。

然而预制显然违背了春菜讲究时令的初衷,于是连咸肉和腊肉都分不清的北方人,也开始纷纷在家鼓捣腌笃鲜 。

没有家传,逆向科研。

连切带炖,忙活仨小时,一锅汤全是酸的。



这也是春菜的特别之处:

它与地域关联紧密,藏着我们的味觉密码,不是轻易能够破译。

办公室的李周是陕西人,他的春菜是洋槐花饭。

另一位同事张姐的老家山西,槐花有另外的做法:土豆擦丝、先蒸熟再混上槐花翻炒,就是山西人的“槐花不烂子”。

离开老家,在外面鲜少见到有人会做。

作者小王老家院子里有两棵树,一棵是香椿树,另一棵还是香椿树。

每年薅两把香椿来炒鸡蛋,是例行的春日仪式。

但对无福消受的人来说,香椿是北方人的折耳根,一种无预警生化武器。



工业革命量产一切,但唯有春菜里,还隐藏着时间的痕迹。

江南的“七头一脑”、北方的槐花、香椿,西南的金雀花、豌豆苗。

这些食材破土而出的节奏,暗合着二十四节气里惊蛰唤醒土地、清明催发万物的自然节律。

我想,如果《火星救援》里被困的不是马特达蒙而是一个中国人,他肯定能种出比土豆更好吃的东西来。

“如果有条件新鲜蔬菜,谁愿意天天吃土豆泥呢?”

而每天吃料理包,埋头在工作中的白领。

总需要一些时刻提醒自己,自己并不是流水线上的零件,而是《小时代》里举红酒杯的顾里——即使是低配版。

春菜是一种闹钟。

它提醒我们:

“春天到了,我应该(假装)好好生活了。”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