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首杜牧的《清明》诗,千百年来传诵不衰,成为中国人集体记忆中最为鲜明的文化符号之一。清明,这个承载着中华民族独特生命观与精神寄托的节日,在二十四节气中独树一帜,既是自然时序的节点,又是人文情感的凝结。

清明的起源:从节气到节日的千年演变


清明节,中国“时年八节”之一,在仲春与暮春之交,即冬至后的第108天,通常为4月4日—6日之中的一天,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为中国传统节日。自2008年起,清明节与端午节、中秋节一样成为国家法定假日后,也成了一年中重要的“小长假”。

相传大禹治水后,人们就用“清明”之语庆贺水患已除,天下太平。此时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天清地明,正是春游踏青的好时节。踏青早在唐代就已开始,历代承袭成为习惯。踏青除了欣赏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还开展各种文娱活动,增添生活情趣。

清明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是重要的八个节日: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一般是在公历的四月五日,但其节期很长,有十日前八日后及十日前十日后两种说法,这近二十天内均属清明节。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据《周礼》记载,西周时期已有在春分前后"祀于墓"的习俗,但尚未固定为清明扫墓。至汉代,寒食节(清明节前一两日)禁火冷食的习俗与清明节气逐渐融合。唐代,唐玄宗正式将清明扫墓纳入国家礼制,《大唐开元礼》明确规定:"寒食通清明,每逢此节,田野道路,士女遍满。"

宋代以后,清明节逐渐取代寒食节,成为集扫墓祭祖、踏青郊游于一体的综合性节日。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清明节,寻常京师以冬至后一百五日为大寒食,前一日谓之炊熟……自此三日,皆出城上坟。"明清时期,清明节习俗基本定型,传承至今。

清明习俗:慎终追远与拥抱自然的双重奏

1

祭祖扫墓:血脉相连的精神仪式

清明节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

扫墓是清明节最核心的习俗。人们携带酒食果品、纸钱香烛等物品到亲人墓前,铲除杂草,培添新土,修葺坟墓,然后摆上供品,焚化纸钱,叩头行礼。这一系列仪式行为,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心理。




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两大礼俗主题。

2

踏青郊游:天人合一的自然礼赞

清明正值仲春,万物复苏,《岁时百问》云:"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人们脱下冬装,走向田野,开展各种亲近自然的活动: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插柳戴柳。

这些活动不仅具有娱乐功能,更体现了中国人"天人合一"的哲学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在春意盎然的时节走出家门,既是对寒冬封闭的告别,也是对生命活力的礼赞。


3

饮食文化:舌尖上的清明记忆

清明特色食品承载着丰富的地域文化:

青团(江南):用艾草汁拌糯米粉,包豆沙或莲蓉,色泽碧绿,清香扑鼻。清代袁枚《随园食单》记载:"捣青草为汁,和粉作团,色如碧玉。"

馓子(北方):油炸面食,形如栅栏,酥脆可口。《本草纲目》称:"寒具,即今馓子也,以糯粉和面,入少盐,牵索纽捻成环钏形……入口即碎脆如凌雪。"

清明螺(江浙):"清明螺,赛只鹅",此时螺蛳肥美,农家常炒螺蛳佐酒。

子推馍(山西):纪念介子推的面食,内包红枣或豆沙,造型多样。

这些食物不仅是味觉享受,更是文化记忆的载体,通过舌尖上的味道,将清明文化代代相传。


清明——我们的精神故乡

清明是一种文化基因,镌刻在中华民族的记忆深处。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清明所蕴含的"慎终追远"的伦理观念、"天人合一"的哲学智慧、"生死通达"的生命态度,始终是中国人精神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个草长莺飞的季节,当我们清理祖坟上的杂草,或是带着孩子郊外踏青,我们不仅在延续一个古老的传统,更在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清明节就像一座桥梁,连接着过去与现在,沟通着生者与逝者,平衡着哀思与欢愉。

作家冯骥才说:"清明节是中国人的感恩节。"感恩先人的付出,感恩自然的馈赠,感恩生命的延续。在这个意义上,清明节就是我们共同的精神故乡——无论走得多远,每逢清明,我们的心灵都会回归这片文化的沃土,汲取前行的力量。

清明将至,愿我们既能虔诚祭扫,缅怀先人;又能走出户外,感受春光。在传统与现代的交汇处,找到属于这个时代的精神家园。

明节

QING

MING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