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云早年就参加了革命,领导过工农运动,管过工会工作、党务组织工作,负责过经济工作,但就是没上过战场,甚至“不懂军事”。这在中共高级领导人中,几乎是一个例外。

有趣的是,“不懂军事”的陈云平生决策过一仗——这就是四保临江第一战——坚持南满。



1946年底,国民党在东北的第52军、第71军6个师对临江发动第一次进攻,企图把南满的民主联军三纵、四纵围歼在长白山区。敌人重兵压境。三纵、四纵怎么办?撤不撤?还是在南满坚持作战?

中共东北局的指示是:坚持在南满斗争,在军事上牵制敌军。

辽东军区司令员萧劲光按照省委的指示,赶到前线指挥所七道江准备指挥作战。可是,大家对是否坚持南满,打不打,意见很不一致。萧劲光于是召开师以上干部军事会议。

在会上,大家又发生激烈争论,出现两种意见:少数人支持作长期打算,坚持在南满进行斗争;但多数人认为长白山区地形狭窄,我大兵团作战没有回旋余地,同时兵员、武器装备不足,寡不敌众,主张主力马上撤到松花江北,保存力量,以备以后反攻。

会议连续讨论了几天,两种意见还是相持不下。

这时,敌人两个师已向梅河口、辑安进犯,形势骤然变得紧张。萧劲光作为司令员,面对多数人的意见,也不知该支持谁了。

并且,因为坚持南满的战略意图未被多数人接受,下一步具体战斗方案也无法研究。



敌人进攻迫在眉睫,时不我待,必须从速决断。最后,萧劲光不得不向南满地区的最高领导人——中共南满分局书记陈云求援,请他作最后的决定。

12日深夜,陈云接到了萧劲光的电话。第二天下午,他顶着风雪赶去七道江,当晚12时到达。

但是,第二天,他没有立刻开会作决定,而是先分别同萧劲光和辽东军区副司令员萧华、程世才以及三纵司令员曾克林、四纵政委彭嘉庆等人进行谈话,了解情况,听取意见。

通过谈话,陈云终于有了自己的主张。他认为我军坚持南满,可与北满形成椅角之势,对以后的斗争是有利的。对此,他形象地说:

“敌人好比是一头牛,牛头牛身子是向北满去的,在南满留了一条牛尾巴。如果我们松开这条牛尾巴,那就不得了,这头牛就要横冲直撞,南满保不住,北满也危险;如果抓住了牛尾巴,那就了不得,敌人就进退两难。因此,抓牛尾巴是关键。”

有了主张后,陈云于是召开会议。

在会上,他开门见山说:“我是来拍板的,拍板坚持南满。”

他一讲完,原来坚持主力转移走人的萧华第一个表态:“赞成坚持南满的决定。”

于是,其他人也纷纷表示赞成。

大家的思想统一了。

然后,陈云又和萧劲光决定,四纵挺进敌后,牵制敌军;三纵担任内线作战,看守正面。

此时四纵官兵还穿着从山东来时的单衣,于是,三纵部分官兵脱下自己的棉衣、棉鞋,以保证四纵急需。



陈云作出坚持南满的这个决策,出乎多数人的意外。后来,陈云说:“这13天(13日至26日),尤其是72小时(13日至16日),我是吃力的。紧急重大,萧华意见,(我)不懂军事,被迫主持解决——基本方向上走对了。”

陈云坚持南满的决策,方向对了,并且对以后的东北战局起了决定性的影响。两个纵队坚持留在南满,不仅支持了北满,而且打退了南满的敌军,收复了通化以南地区,敌人打通通辑铁路的企图更是没有得逞。

“不懂军事”的陈云作出的军事决策,为四保临江作战的胜利乃至以后整个东北战局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