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中国新政权成立之初,出现了十名杰出的将领,其中以功勋卓著的粟裕名列榜首,不过军衔只是某一时期的象征,并不能完全代表一个人在历史长河中的地位,尽管黄克诚在名单上排名第三,但他实际上比粟裕拥有更大的权力。



黄克诚在十大将中的表现并不突出,远不及粟裕、徐海东、陈赓,甚至不如萧劲光、罗瑞卿,那么为什么黄克诚的排名会如此的靠前呢?

在新政权建立初期,萧劲光担任海军司令员,许光达则是装甲兵司令员,而罗瑞卿则出任公安部长,经常陪同主席毛外出视察,扮演重要角色,作为首位大将的粟裕和陈赓进入了总参谋部,粟裕在1954年成为总参谋长,他们都表现出色,但是黄克诚却是作为出色的。

建国后,黄克诚曾随四野解放天津,后来接着担任了天津市长,在地方工作期间,黄克诚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展现,天津在他的治理下变的井然有序,一度赢得了主席毛的称赞。

随后毛主席在四野将湖南解放后,特别点名让黄克诚担任省委书记,主要是因为他在地方工作的经验和能力,毛主席非常看重,认为他完全能力可以胜任,1952年,彭老总晋升为了军委主席,黄克诚也成为了副总参谋长,后勤部长也是由他来担任。



在当时,粟裕的职务与黄克诚可以说是不相上下,甚至粟裕还排在他的前面,但相比之下彭老总更看重黄克诚,主要是因为黄克诚的能力突出,业务水平较高,是彭老总亲自栽培起来的,因此会格外的信任,要是彭老总不在的时候,平时的工作都是由黄克诚来完成的。

黄克诚可以说是彭老总的得力助手,更是他的贴身秘书,1953年11月,中央准备召开军事会议,彭老总把会议流程还有参会人员名单,提交给毛主席等中央领导核查,黄克诚的名字也在其中。

值得注意的是,其中主席团成员包括彭老总在内是9位,其中八位都是元帅,只有黄克诚是大将,这也侧面说明了他的特殊性,1954年,粟裕成为总参谋长,而黄克诚仍是副总参谋长,排在陈赓前面。



按理说粟裕的地位是高于黄克诚的,但是除了担任副总参谋长的职务外,军委的秘书长也是黄克诚的,他协助军委主席处理日常工作,由此也可以推断出黄克诚的地位要比粟裕高。

1956年军委会议上,黄克诚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和看法,直接表明总参需要解决两个核心问题:首先是明确自身的职责,其次是具备责任心和勇于担当的精神。这表明黄克诚在为粟裕领导的总参提出建议,希望能引起他对问题的认识。

不过粟裕没有看清政治局势,从而导致受到上级的批判免去了他的参谋职务,黄克诚顺理成章接替了他的位置。



黄克诚之所以能在军队中取得如此高的地位,主要得益于他在地方工作和军队中的表现出色,加上与彭老总的密切合作,使得他成为了军委的得力助手,最终取代了粟裕成为总参。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