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史上真正把草书写得出神入化的人非常少,而能留下姓名的,要么出身世家大族,要么位高权重,要么在其他领域也有成就,要么则与其他名人有交往,诸如张芝、索靖、二王、张旭、怀素、米芾、鲜于枢、徐渭、王铎等均是如此。


这是因为古代学习草书没有今天这么方便,笔法一般靠家传和师承二种途径传授,平民百姓连温饱都难以满足,更别说去研究书法了。我们学习草书时,要遵循“取法乎上”“由易到难”的原作,但以上书家的字笔法太过丰富多变,上手很难,这困扰着一代代学书人。


直到1900年敦煌藏经洞被发现,人们才真正找到了既有细腻的笔法,又通俗易学的草书。敦煌藏经洞藏着数万件手抄本真迹,涵盖书法五体,其中就包含被学界称为“草书之冠”“敦煌三宝”的三部草书真迹。


它们就是《因明入正理论后书》《因明入正理论略抄》和《妙法莲华经》,学界称之为“敦煌章草三绝”。这三件作品一经出土便被书法界推崇,罗振玉、于右任、沈尹默、沙孟海、林散之、康生、启功等都临摹过,甚至名气远播海外。1908年,被法国人伯希和买走,如今藏于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


这三部作品书法水平超过了已知的所有书法家,不论是用笔的细腻真实程度、字数还是经卷之气,都堪称无与伦比。它有三大优点是其他草书不具备的:首先是字数极多,囊括了几乎所有的日常常用字,《略抄》全卷12478字;《后疏》全卷13364字;《妙法莲华经》现存4000余字。三部作品字数相加足有30000余字。不夸张地说,“敦煌三宝”能练上几十年了。


其次,“碑不如帖,帖不如稿”这三件作品出自官方抄经生之手,他们在书写时以清晰易辨、笔法细腻为原则,省去了很多修饰繁杂的处理,更专注于笔法的继承,这非常符合“取法乎上”“循序渐进”的草书学习原则。


第三,“敦煌三宝”以章草、行草技法为主,书写者受过专业系统的训练,每一笔都出自张芝、索靖、皇象、二王法帖,细节之处尤显功力,如启功所说:“结体精严,点画飞动,有血有肉,转侧照人。”


“敦煌三宝”的出土,改写了书法史,让世人领略到了纯正真实的草法。如果我们能将此作临摹通透,笔画、结字、章法技巧,也就尽数掌握了。


而今,我们将“敦煌三宝”进行了超高清1:1复制,见此作如见原作,并添加释文一一对应,非常便于您临摹和欣赏。如果您感兴趣,请点击下方链接一观!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