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绝·戍边有感

胡尘瀚海千年客,汉塞秦关万里沙。

今夜戍楼明似月,独看征雁度京华。

开篇 “胡尘瀚海千年客,汉塞秦关万里沙”,诗人如一位站在历史长河岸边的观察者,挥笔绘就塞外图景。“胡尘瀚海”,黄沙在塞外狂风中肆意翻卷,大漠无边无际地向远方延展。“千年客”,仿若带着岁月的回音,那是千年间无数投身戍边事业之人的身影,渺小却坚毅,他们以青春甚至生命,在这片土地上留下或深或浅的痕迹。“汉塞秦关”,是历史的厚重符号,从秦汉起始,这些关隘就矗立于此,见证过刀光剑影,也目睹过短暂和平。“万里沙” 既实写边疆环境的恶劣,狂风裹挟着沙砾,也隐喻戍边之路的漫长、艰辛,过去与现在在这一句中交汇,尽显深沉的历史感。



后两句 “今夜戍楼明似月,独看征雁度京华”,笔触一转,从悠远的历史拉回到当下。明月高悬,清冷的光辉洒在戍楼上,将戍边战士的身影勾勒得愈发孤寂。战士独自伫立,目光追随着南飞的大雁,大雁振翅向着京城 “京华” 而去。一个 “独” 字,道尽战士的孤独,无人倾诉,无人陪伴。“度京华” 三个字,含蓄地表达出战士对京城、对家乡的思念,即便身处这艰苦的边疆,可心中对家国的牵挂从未断绝,彰显出他们坚守岗位、守护家国的决心。

全诗巧用古今对照、借景抒情之法。前两句回溯历史上边疆的风云变幻,后两句聚焦当下戍边战士的内心世界。从对历史沧桑的喟叹,到戍边孤独的刻画,再到对家国深沉的爱,情感如层层涟漪,不断扩散、加深,使我们深刻领略到戍边诗歌的独特韵味,也对戍边战士无私的奉献精神肃然起敬 。



七绝·边城春色

朔风吹雁度龙牙,万里寒云捲白沙。

独有边城春色在,问谁曾见故乡花。

这首《七绝・边城春色》以独特视角展现了边地风貌与戍边者复杂的情感。开篇 “朔风吹雁度龙牙,万里寒云捲白沙”,诗人用宏大笔触勾勒出一幅荒寒壮阔的边塞图景。“朔风” 带着北方的凛冽呼啸而来,仿佛要穿透一切,在其裹挟下,大雁艰难地朝着 “龙牙” 飞去。“龙牙” 或许是边塞某一险峻关隘,这一特定地点的提及,为画面增添了具体感与冷峻感。“万里寒云” 铺天盖地,在高空翻涌,“捲白沙” 生动描绘出狂风肆虐,将边塞的白沙卷向空中,天地间一片昏黄混沌,尽显边地环境的恶劣与荒芜,寒意扑面而来,也为全诗奠定了苍凉的基调。



“独有边城春色在” 一句,似奇峰突起,在如此苦寒荒芜之地,诗人笔锋一转,指出边城有着别样的 “春色”。然而,这春色并非江南那般繁花似锦、莺啼燕语。它可能是边塞在漫长寒冬后,悄然冒出的一抹嫩绿,或是一缕柔和的日光带来的些许暖意,这种春色带着顽强与坚韧,是边地独有的生机,在恶劣环境的衬托下,显得尤为珍贵,也体现出诗人对边地细致入微的观察与对生命力量的赞美。

末句 “问谁曾见故乡花”,将情感陡然转向深沉。在欣赏边城独特春色之时,诗人内心涌起对故乡的深深思念。“问谁” 并非真的在询问他人,而是诗人内心的自问,强化了这种情感的浓烈程度。故乡的花,是美好与温暖的象征,与眼前边地的寒苦形成鲜明对比。戍边之人长久远离家乡,在这艰难的环境中,故乡繁花似锦的画面只能在记忆中找寻,对故乡的眷恋、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尽在这一句之中。诗人以景衬情,借边地春色与故乡之花的对照,细腻地抒发了戍边者复杂的情感,既有对边地生机的歌颂,又饱含对故乡的深切思念 ,让读者深切感受到戍边生活的艰辛与戍边者丰富的内心世界 。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