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喇叭身边从小镇出去到大城市工作的同事朋友中。普遍一个事实,就是大家参加工作之后基本上一年就回老家一次,大概就是过年的时候。从小伴随着自己的长大的老家,仿佛自己成了她的一位过客。
一位滴滴员工发文:小时候,很讨厌清明节上坟,觉得路途遥远,烧纸钱的烟雾呛眼,甚至认为这是迷信。有一年,因为不想去上坟,被父亲责打后才勉强前往。然而,随着年岁增长,开始怀念家乡的亲人。今年清明节梦到老家的坟墓,很想回去,与已故的爷爷奶奶说说话,烧烧纸。但现实是,路途遥远,时间不够,加上请假的羞耻感和职场压力,让他无法成行。他最后感悟,小时候觉得上坟麻烦,是因为至亲还在身边,而如今亲人的离世让他更加珍惜那些逝去的温暖。
距离太远,阻隔了很多“游子”回家路。
大喇叭一位朋友每次回家一次很麻烦,往返10个小时起,路上一顿折腾,至少要花上两天。7天假期,如果遇到路上拥堵,往返就3天假期没了。他说:自己不知道以后年纪大了还经不经得起这么折腾。想想也有些忧伤。因为如果一直是这个状态,到跟世界掰指头算一算和爸妈见上的日子真的少的可怜。
回不去的老家,更多是小时候那份无忧无虑已不再。
大喇叭作为一名90后,记忆中小时候的故乡,是村头老树下无忧的笑声,是田野里奔跑时扬起的尘土,是夏夜院子里听长辈讲鬼怪故事时的惊呼和奔跑。那时的时光简单美好,无忧无虑的。可现在回去,一切都变了。站在村口相同的地方,同一棵树下,那种无忧无虑的感觉却消失不见了。
家乡,只能短居,不能常住。常住要面临老家人看我们异样的眼神。那些在外闯荡又归来的“游子”,被贴上“混不下去才回来”的标签。我们害怕被议论,害怕让父母因我们的“失败”而抬不起头。而那些留在故乡的同龄小时候玩伴,生活过得好的,早已用多年积累的人脉和资源织成一张网,牢牢扎根于这片土地。多年未回,我却像突然闯入的陌生人,见面亲切客套,却很难融入。
回到老家,亲人的热情依旧,我却感到了一种难以名状的陌生。街道和房屋依旧如故,但人际关系中那些微妙的变化让我无所适从。
处于不同的人生阶段,面临不同的回不去的回家路。
1、如果你在大城市成家立业,那么老家,慢慢真的会成为记忆中的一部分。
同事A:83年42岁,去年春节和老公独自在北京过年,因为老家已经没有回去的动力了。去年11月份她的母亲病逝,作为家中独女,老家没有一个至亲了。父母的先后逝去,现在逢年过节,对于老家亲友只是打电话拜个年,买点礼品邮寄回去。
她今年准备把老家父母的房子卖掉了,老家真的回不去了。
2、还有很多人大城市只是自己租房工作的地方,面临的情况是留不下&回不去。
朋友B:小镇做题家出身,独自一人在北京大厂打工。他想留在北京,却留不下。没有家中资源支撑的“小镇做题家”,面对北京的房价望而却步。尽管这两年北京房价已经稳中有降,但对小镇做题家而言,依然是高不可攀。
回不去的家乡。北漂打工人空有高学历,在老家的人脉关系几乎为0。回到老家意味着一切重新开始,要适应和一线城市完全不同的职场规则,要在和众多GX户的竞争中找到一份自己心仪的工作,要脱下孔乙己的长衫。
最后,大喇叭好长时间没有见过老家的“跑地鸭”啦!
作者:大喇叭。编辑:思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