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王于洁
资料图
原名王定清,号静圃,化名吴梅,1901年出生于仙游县榜头镇紫泽村前溪自然村。1927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共仙游县委组织部长、莆田县委书记、漳州市委书记、莆属特委书记兼任福建工农红军游击队第二队政委、福州中心市委常委、福建临时省委常委、莆田中心县委书记。1935年5月,被选为中共闽中特委书记。在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时期,坚持领导闽中革命斗争。1937年,因叛徒出卖被捕,在福州英勇就义,年仅 36 岁。
苏华
资料图
原名黄德馥,1908年出生于莆田。1926年参加大革命运动。1931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共莆田县委委员、莆田县委妇委书记、闽中工委委员、莆田中心县委书记。1939年7月,被选为中共福建省委委员兼闽南特委委员。1941年冬,调省委负责政治交通工作,常年奔走于闽北、闽江和闽中之间。解放战争时期,在福州市区设立地下交通站,负责沟通省委与各地委间的联系,并积极开展统战工作。
他们是并肩作战的革命伉俪
在榜头镇,有一所以烈士王于洁命名的学校;在中国革命题材电影史上,有一部以巾帼英雄苏华为原型的经典影片。王于洁与苏华——这对来自闽中地区的革命伉俪,从结婚到生离死别仅仅5年。如今,在于洁小学的朗朗书声中,在《地下航线》的胶片光影里,他们的爱情与信仰仍在传颂。
由AI辅助生成
苏华跟王于洁初相识,是在1928年仙游县一次大规模的群众性大游行活动中。后来,他们按照组织安排,以假夫妻的名义开展革命工作。在朝夕相处中,这对志同道合的战友萌生了真挚感情。1932年,他们在莆田涵江结婚。从并肩战斗,相知相爱,到结为革命伉俪,他们既是生死与共的战友,又是相濡以沫的夫妻。
他们在一起时,正是最艰苦的三年游击战时。苏华曾经回忆:“中央红军长征后,我们只能自己组织游击战。那时候被围在深山密林里,饿了只能啃野果、野菜、草根,渴了就喝溪水,睡觉也是裹着衣服,时刻都要拿着枪防备敌人。但是在王于洁的带领下,我们逐步开辟了莆田、仙游、永泰边区游击根据地。”
这段婚姻注定与常人不同,没有花前月下,只有枪林弹雨;没有儿女绕膝,只有生死考验。在《举爱为炬百岁人生》一书中,还记录了苏华一直遗憾没有拍一张与王于洁的结婚照留作纪念。
他们互为榜样追光前行
王于洁,1924年毕业于北京高等警官学校,先分配在福建省警务处实习,翌年调将乐县任警官。目睹北洋军阀腐败,毅然弃职投身革命。
1927年,由中共莆田地方组织的创建者陈国柱介绍,王于洁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处于低潮、一大批共产党人惨遭杀戮的严峻时刻,王于洁投身革命,坚定地走上了为共产主义事业献身的大道。
由AI辅助生成
为了迅速发展党的组织,壮大革命力量,他走乡串户宣传革命道理,发展党员,领导当地的武装斗争,建立苏维埃政权,重建了莆田中心县委。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后,莆田中心县委与上级党组织失去联系。中心县委决定依靠自身的力量,开展游击战争,以战斗求生存、求发展。王于洁指挥在根据地内领导开展除霸和“四抗”(抗捐、抗税、抗租、抗粮)等一系列斗争。1935年5月,王于洁与福清中心县委书记黄孝敏取得联系后,在福清西区召开两个中心县委的联席会议,成立了中共闽中特委。特委决定将闽中的各支红军游击一队统一改编为工农红军闽中游击支队。第一支队活动于以罗汉里为中心的福、莆、永边根据地,第二支队活动于以常太为中心的莆、仙、永边根据地。在特委统一领导下,闽中游击战争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在开展游击战争的同时,王于洁多方设法寻找上级党组织。1934年11月和1935年秋,王于洁两次不顾生命危险,赴厦找党组织,由于厦门党组织屡遭破坏,他迫切找到上一级党组织的愿望都没有实现。1936年10月间,王于洁从在上海的莆田藉党员蔡文焕的来信中获悉了红军长征已经胜利到达陕北的消息和瓦窑堡会议的一些精神,受到很大的鼓舞。他又一次赴厦门找党组织,仍未如愿,便从厦门乘船出发,满怀信心地赴沪找上级党组织,也未能找到与党中央接头的线索。他在上海参加了鲁迅先生的葬礼后就匆匆乘船返抵厦门,继续寻找组织关系。有志者事竟成,他终于在厦门市工委的帮助下,与驻在香港的中共南方临时工作委员会取得了联系。
跟党中央接上关系后,王于洁与苏华夫妻俩都兴奋不已。王于洁立即准备召开特委会。然而正在这转折关头,一场大祸从天而降。
1937年2月16日,在莆田洪度村召开特委会议当晚,特委书记王于洁,委员黄孝敏、潘涛、余长钺等由于叛徒薛宝泉、赖金繁的出卖,为预先埋伏的国民党宪兵所捕。接着,叛徒又带特务到福清诱捕了县委书记陈炳奎。
5人当即被押解至福州,关在省保安处狱中。王于洁被捕后不久,设法从狱中寄出一信,鼓励妻子要坚持斗争,继续革命。
1937年6月23日,王于洁与其他4位战友一起在福州西门外英勇就义,时年36岁。
王于洁牺牲了,但人民不会忘记他对闽中革命作出的突出贡献。仙游人民在他的家乡榜头镇建立了于洁小学、王于洁烈士纪念馆纪念他。
于洁牺牲后,苏华没有沉缅于悲痛,她更加积极地投入党的工作,以实现爱人未尽的壮志。她在党的地下斗争战线上出生入死,屡建奇功。
她常年奔走于闽北、闽江和闽中之间,以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毅力,不惧艰险,翻山越岭,穿行于敌顽之中,建立了一系列地下交通站,开辟了著名的“地下航线”。电影《地下航线》的创作原型之一便是这个时期的苏华。
由AI辅助生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苏华又以极大的热情,投身福建省妇女工作。革命进行时,她是战友们、老区群众口中的“苏华大姐”;革命胜利后,她依然还是让他们心头热热的“苏华大姐”。
石苍乡高阳村,年近百岁的的“五老”人员林楼顶妹是老接头户,她曾与苏华一起生活了3年之久,结下深厚的情感。她常常与人说起和“阿姐”相处的时光,以及她后来生病在福州治疗时,“阿姐”对她的照顾。
苏华的百年人生,洋溢着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对战友对亲人的热爱,对理想对信仰的热爱。
在福州鸡角弄的刑场上,王于洁高唱《国际歌》的身影,与苏华在闽江畔奔走的身影,共同谱写了一曲超越时空的革命恋歌。
来源 | 仙游微事综合仙游今报、仙游革命纪念馆
编辑 | 罗婷婷
审核 | 林慧晶
关注我们,了解更多最新资讯
在看点一下,大家都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