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治六年,多尔衮同母弟多铎才刚去世,多尔衮还在哭丧呢,他们的同母兄阿济格就派人来说:
辅政德豫亲王征流寇至望都,潜身僻地,破潼关、西安,不歼其众;追腾机思,不取其国。功绩未著。
把多铎那被乾隆称为“开国诸王战功之最”的军功贬了个遍,指责多尔衮不应该对多铎这么好。
真是一点兄弟情分都没有。
也不怪阿济格心理失衡,实在是多铎的军事能力在清初诸王当中并不算突出,打硬仗的本领更是远远不如阿济格。
可是从努尔哈赤到皇太极,再到多尔衮,都偏爱多铎,让阿济格很不是滋味。
本文我们就来看看多铎的那些特殊待遇。这些待遇别说阿济格了,整个清朝都没有几个王爷能比的。
其中大半都是多尔衮给的,多尔衮堪称“宠弟狂魔”。
01、13岁的镶黄旗旗主
阿济格、多尔衮、多铎是同母的三兄弟。他们的母亲是清太祖努尔哈赤晚年最宠爱的大妃阿巴亥,他们自然也是努尔哈赤晚年最宠爱的儿子。
努尔哈赤在这三兄弟当中,最偏爱年纪最小的多铎。
我们都知道,八旗是清朝的根本。努尔哈赤时代的八旗旗主更是地位超然,在旗内相当于“土皇帝”,在朝廷上能左右大汗的决策。
而牛录是八旗的基本单位。理论上一个旗有十几到几十个牛录不等,一个牛录满员是300人。一个旗主手上的牛录越多,实力就越强,在八旗当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自然也水涨船高。
努尔哈赤晚年,把八旗都分给了自己的儿孙,自己只亲领实力最强的镶黄旗和正黄旗,一共60个牛录。
他又把这60个牛录安排给了阿济格、多尔衮和多铎三兄弟。
具体的安排方式,充分体现了努尔哈赤的偏心。
努尔哈赤把手上这最后60个牛录一分为四,每份15个。
其中正黄旗的15个牛录交给阿济格,并让阿济格当正黄旗旗主。正黄旗的另外15个牛录则交给多尔衮,多尔衮是阿济格旗下的小领主。
镶黄旗的15个牛录,则交给了嫡幼子多铎。
努尔哈赤本人只亲领15个牛录,并交代说,他去世之后,把他的这15个牛录连同镶黄旗旗主一起传给多铎。
努尔哈赤去世之后,多铎直接成为了八旗之首镶黄旗的旗主,并且手握30个牛录,是阿济格的两倍,在八旗当中也是笑傲各旗主。
而那一年的多铎,只有13岁。
他也是清朝宗室当中最年轻的实权旗主。往后的八旗旗主,除了亲自担任上三旗旗主的皇帝之外,要么当上旗主的时候年纪比多铎大得多,要么那时候的旗主只是个吉祥物,没有多少实际权力了。
后金以黄为尊,而且两黄旗,尤其是镶黄旗,是努尔哈赤最后亲领的旗。
所以八旗当中,两黄旗最尊贵。两黄旗当中,镶黄旗的排位又在正黄旗之前。
但是努尔哈赤去世之后,继承汗位的是皇太极,而不是阿济格、多尔衮、多铎兄弟当中的任意一人。而皇太极手上的是两白旗,排位在这三兄弟的两黄旗之后。
这实在太有损新大汗的尊严。
所以皇太极下令两白旗和两黄旗互换旗色,他亲领的这两旗变成了两黄旗,而阿济格和多尔衮的旗变成了镶白旗,多铎的旗变成了正白旗。
但是只换旗帜的颜色,不换人。
多铎即便由镶黄旗旗主变正白旗旗主,他手下这30个牛录依然是八旗当中最骁勇善战的,他的正白旗依然是八旗当中最强的,他在八旗当中依旧地位超然。
反观阿济格,镶白旗旗主当了没两年,就被皇太极削了。此后镶白旗旗主换成了多尔衮,阿济格沦为八旗当中一个普通领主。
02、初代亲王
崇德元年,皇太极正式称帝并改国号为清。他也顺势更改了清朝的宗室制度。
在皇太极称帝之前,后金的最高宗室爵位是贝勒,这在满语当中是“王”的意思。
皇太极称帝之后,就把宗室爵位改成了我们熟悉的亲王、郡王、贝勒、贝子等等。
清朝对宗室爵位的标准和其他朝代不一样。在大多数朝代,只要是皇帝的儿子或者兄弟,长到成年,就可以封亲王。
但清朝初年的爵位是和功劳挂钩的。皇太极登基的时候,总共只封了6个亲王。
他们共同的特点是,全都是八旗旗主,并且征战多年战功赫赫。
连阿济格这个清初第一猛将,都只封了个郡王。
其实此时的阿济格,功劳是远高于同母弟多铎的。
可是多铎却成为了首封的6个亲王之一,封号是豫亲王。
这一年的多铎只有23岁,虽然在战场上摸爬滚打多年,却没有什么独当一面的功劳,基本上是跟着哥哥们参战。
若说他能以军功封亲王,多少有点不服众。
所以皇太极在封王诏书当中也写得很明白:考核功罪,虽无大功于国家,以父皇太祖之少子封为和硕豫亲王。
意思是,这个王就是为了照顾幼弟而封。
皇太极首封的这6个亲王,除了豫亲王多铎之外,分别是礼亲王代善、睿亲王多尔衮、郑亲王济尔哈朗、肃亲王豪格、成亲王岳讬。
其中成亲王岳讬就是后来的克勤郡王。这6个首封的亲王,最终全部成为铁帽子王,可见含金量十足。
23岁的多铎是6人当中最年轻的。虽然他后来凭借着战功把这个亲王的含金量提上去了,但他此次得封亲王,属实是因为皇太极的特殊照顾,以及努尔哈赤赋予他的旗主之位加成。
也难怪阿济格对他十分不服气了。
03、辅政叔德豫亲王
皇太极去世之后,多尔衮掌权,并率领清朝入关。
此时的清朝想要一统天下,有两个最大的对手,一个是李自成,一个是南明。其中李自成是硬骨头,而南明是块大肥肉,实力不强,名头却强,打下来了就是天大的功劳。
多尔衮最倚仗的自然是阿济格和多铎这对同母兄弟。他入关之后就恢复了此前被贬为郡王的多铎的亲王之位,又把一直是郡王的阿济格晋升为亲王,封号是英亲王。
他深知阿济格打硬仗的工夫远在多铎之上,于是把去陕西攻打李自成的任务交给了阿济格,而把南下攻打南明这个现成的大功劳交给多铎。
在这个过程中,多尔衮发现李自成的战斗力似乎超过他想象,又命令多铎掉头先去潼关和李自成交战。李自成败走之后,多铎攻下西安,继续南下,阿济格则负责追击李自成的残部。
顺治二年,阿济格和多铎双双大胜还朝。
多尔衮对他们的态度却截然不同。
多尔衮对阿济格的态度是极力打压。
明明阿济格把李自成逼死之后大胜而归,多尔衮却一个劲挑他的错,又是说他擅自班师又是说他不尊重顺治皇帝,不但不奖赏他,还把他贬为郡王。
面对多铎,多尔衮则是笑开了花,亲自带着顺治皇帝出城迎接他,还把他晋升为“德豫亲王”。
在这之前,清朝的亲王封号都是一个字,如多铎的封号就是豫亲王。
多尔衮给多铎加的这个“德”字,让他成为清朝第一个二字封号的亲王,地位超然于其他普通亲王之上。
此后清朝也出过像承泽亲王、端重亲王这样的二子亲王,但他们都是从郡王晋升而来。清初郡王封号大多是两个字,亲王大多为一个字,但是他们由郡王晋升为亲王之后多尔衮懒得为他们想新封号了,就让他们依然保持二字封号。
这些二字亲王的含金量,自然和多铎这个特地加字的“德豫亲王”不能比。
这也是清朝最特殊的亲王封号,象征着多铎的特殊地位。后来多铎的儿子继承亲王之位,都只能继承“豫亲王”的封号而不是“德豫亲王”。
顺治四年,多尔衮更进一步,把多铎正式提升为“辅政叔德豫亲王”。多铎成为顺治和多尔衮之下地位最高、权力最大的人,权倾朝野。
04、多尔衮的特殊关照
阿济格作为同母三兄弟当中年纪最大、最早立功的,到头来却成为兄弟三人当中地位最低、权势最小的。
两个弟弟一个摄政,一个辅政,他却只是个普通亲王,还一度被多尔衮降为郡王。
而在权势地位之外的地方,多尔衮对待阿济格和对待多铎,更是完全不能比。
顺治三年,多铎远征喀尔喀。班师回朝的时候,身为皇叔父摄政王的多尔衮,竟一路亲迎到关外。
多尔衮当摄政王期间,没有一个宗室或大将有这待遇。
后来大同叛乱,多尔衮不仅自迁都北京之后第一次亲自出征,还把能调动的清朝高等王爵的宗室全去围攻大同了,搞了一出“八王围大同”。
多尔衮唯独把多铎留在京城坐镇后方。此时京城里只有一个已经成年、能够主事的王爷,那就是多铎。
可以说多尔衮把自己的后背都交给多铎了,对同母弟弟的信任可见一斑。
多尔衮为人奢侈,把自己的摄政王府修建得富丽堂皇。此时此刻他也没有忘记弟弟,把多铎的豫亲王府一块捎带上了。
后来顺治清算多尔衮,罪状当中就有一条,多尔衮修建摄政王府、豫亲王府和侄儿劳亲的府邸,“糜费帑金数百万,以致兵饷空虚,给予他物抵充”。
劳亲就是阿济格的长子。
然而阿济格本人可没享受到这种奢侈待遇。他的王府就在多尔衮隔壁,几乎就一墙之隔,但是他想修缮一下王府,都被多尔衮训斥。
阿济格见多尔衮没有儿子,又宠爱自己的儿子劳亲,便眼巴巴地希望多尔衮能以劳亲为接班人。
可是多尔衮反手就把多铎的嫡次子多尔博过继为自己的儿子,让阿济格的期望落了空。
于是便发生了开头的那一幕,多铎去世之后阿济格派人去对着多尔衮指责多铎军功注水,让多尔衮别对多铎一家这么好,却被多尔衮怒斥回去。
也正是因为多尔衮过继了多铎的儿子多尔博,所以后来乾隆恢复多尔衮睿亲王爵位的时候,便让多尔博的后人继承爵位,世袭罔替。
加上多铎自己的豫亲王,多铎这一脉有两个铁帽子亲王,某种程度上比礼亲王一脉的一个铁帽子亲王、两个铁帽子郡王更彪悍。
05、写在最后
纵观多铎这一生,年少的时候有父亲努尔哈赤宠爱,13岁为旗主。
青少年时期由异母兄皇太极纵容,成为清朝最具含金量的首封6亲王之一。
中青年时期更是有同母兄多尔衮的托举,不仅立下了被乾隆称为“开国诸王战功之最”的战功,还成为辅政叔王权倾朝野。
多尔衮与他的亲密,连自己打下来的家业都愿意传给他儿子,更是让他的后代坐享两个铁帽子亲王。
这些待遇,在整个清朝宗室里都是极其拔尖的。
也难怪他的同母兄阿济格对他嫉恨不已了。明明阿济格比多铎更能打,却不像多铎一样享尽身为幼子和幼弟的福利。
他看多铎能顺眼吗?
你觉得是不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