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清朝的建立,就不得不提多尔衮。
虽然顺治皇帝是清朝入关的第一个皇帝,但当时的顺治皇帝只有7岁,哪懂得什么朝政大事。清朝入关是由摄政王多尔衮一手主导的。
可以说,多尔衮才是当时清朝真正的统治者。如果他是真正的皇帝的话,庙号肯定少不得一个“祖”字。
不过多尔衮的功劳再大、名号再响,活着的时候也终究只是个王爷,清朝对他的盖棺定论也只是“睿亲王”。
当然多尔衮即便名号是王爷,也是别的王爷比不了的。他这一辈子,有5个特殊待遇,整个清朝的亲王都比不上。
这些特殊待遇,可远远不止大家熟悉的“皇父摄政王”的称号。
01、皇父摄政王
提到多尔衮的特殊待遇,自然离不开多尔衮这个“皇父摄政王”的称号。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顺治皇帝刚登基的时候,多尔衮不仅不是清朝唯一的摄政王,甚至不是清朝排位第一的摄政王。
清太宗皇太极去世得很突然,没有来得及指定继承人。皇太极的长子豪格和弟弟多尔衮就皇位展开激烈争夺。
眼看多尔衮就要落于下风,他突然灵光一闪:豪格支持者们的底线是,继承皇位的一定得是皇太极的儿子,皇太极可不止一个儿子啊。
于是他提议,让皇太极的第九子,年仅6岁的福临继承皇位,他本人当个摄政王就满足了。
为了争取更大的支持,他还拉来了此前一直没有发表意见的镶蓝旗旗主、郑亲王济尔哈朗一起摄政,并让济尔哈朗的排位在自己之前。
就这样,6岁的福临登上皇位,也就是顺治皇帝。而多尔衮和济尔哈朗一起成为了摄政王,一个称“摄政睿亲王”,一个称“摄政郑亲王”。
和多尔衮一起摄政的济尔哈朗,并不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儿子,而仅仅是侄子。他是多尔衮的堂兄。
济尔哈朗摄政仅仅半年,就意识到多尔衮野心勃勃。非常懂得明哲保身的他不等多尔衮对付自己,立马宣布说,从此以后一应事务都先奏报多尔衮,他就不管这么多事了。
就连清朝入关的山海关之战都是多尔衮一手主导的,济尔哈朗心甘情愿镇守后方,不和多尔衮分功劳。
也正是因为这样,清朝正式迁都北京之后,多尔衮被封为“叔父摄政王”,后来又加一个字成为“皇叔父摄政王”,而济尔哈朗仅仅被封为“信义辅政叔王”,比多尔衮矮了一截。
到了顺治五年,多尔衮更进一步。
当时的济尔哈朗,已经被多尔衮找茬削掉了辅政叔王的名号,退为一个普通王爷;皇太极儿子当中唯一战功赫赫的长子豪格,也被多尔衮找借口幽禁而死;爱新觉罗的长房、有清朝第一亲王之称的礼亲王代善,也因病去世。
朝廷和宗室里,再也没有人能和多尔衮抗衡了。
礼亲王代善一去世,多尔衮就把自己“皇叔父摄政王”的称号改成了“皇父摄政王”。
有历史学家指出,“皇父摄政王”在满语当中的写法,是Doro be aliha Han i ama wang,其中“皇父”二字对应的是Han i ama。
但是满语当中真正的皇帝对父亲的称呼,是Han ama。
也就是说,多尔衮在清初最重视的满文封号里,并没有明目张胆地把自己称作皇帝的父亲,而是选了一个模棱两可的说法。在封号的汉语翻译里,才无视皇帝尊严地称了“皇父”。
考虑到清初宗室们的汉语普遍不是很好,可以理解为多尔衮在这个封号上玩了一手“阴阳合同”,用满语称号糊弄宗室们,用汉语翻译来过给皇帝当爹的瘾。
不过即便如此,在整个清朝,除了多尔衮之外,再没有第二个王爷敢称“皇父摄政王”了。
就连清末的摄政王载沣,是皇帝溥仪的亲生父亲,是真正意义上的“皇父”,也没敢用这个称号。
多尔衮是清朝唯一一个皇父摄政王。这是他最引人注目的特殊待遇。
02、手握三旗
八旗是清朝的根本。在清朝创建之初,八旗旗主更是地位超然,甚至能分皇帝的权力。
而自从八旗创建之后,哪怕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和清太宗皇太极,都只是两旗的旗主。多尔衮却一度手握三旗。
多尔衮一开始的时候,连旗主都不是。努尔哈赤去世之后,多尔衮的同母弟弟多铎成为正白旗旗主,同母哥哥成为镶白旗旗主,而多尔衮只是镶白旗下的一个小领主。
但是清太宗皇太极对手握两白旗的多尔衮三兄弟颇为忌惮,很怕他们拧成一条绳,威胁到自己的地位。
他一来为了分化这同母三兄弟,二来多尔衮也的确是三兄弟当中能力最强的,于是他以阿济格擅自给多铎娶妻为理由,削了阿济格的旗主之位,让多尔衮成为镶白旗旗主。
但是此时的多尔衮,手里的牛录和阿济格的一样多。他能掌控的,只有半个镶白旗。
皇太极去世之后,多尔衮以多铎谋夺大学士范文程之妻为理由,抢了多铎的15个牛录,把阿济格踢去多铎的正白旗,并和多铎互换了旗色。
多尔衮这才成为完整的一旗之主,并把自己的旗换成了排位在镶白旗之前的正白旗。
在此后的5年里,多尔衮是正白旗旗主,同母弟弟多铎是镶白旗旗主。兄弟二人牢牢地掌控着两白旗,但也没有打破八旗的平衡。
直到顺治五年,皇太极的长子、顺治皇帝的大哥、正蓝旗旗主豪格在打败张献忠之后,大胜而归。
多尔衮却以豪格虚报战功、任用罪人的弟弟为由,将豪格幽禁而死。
按照八旗的惯例,豪格去世之后,该由他的儿子接替旗主之位。就算他的儿子年纪尚小,也该把他的正蓝旗交给他的兄弟。
而是多尔衮却仗着自己摄政王的身份和在当时独一无二的权威,把正蓝旗占为己有。
顺治六年,多尔衮的同母弟弟多铎因天花去世。多尔衮也没有按照惯例让多铎的儿子多尼继承镶白旗旗主之位,而是自己接管了镶白旗。
此时的多尔衮,一人手握三旗,达到了权势的巅峰,也彻底打破了八旗的平衡。
当然,多尔衮手握三旗,并不意味着他是三旗旗主。
顺治七年,多尔衮的嫡福晋巴特玛去世。多尔衮为她举行了隆重的葬礼,把她追谥号“敬孝忠恭正宫元妃”,并命令两白旗牛录章京的大臣为她穿缟衣,其余六旗的大臣则只是摘去缨带。
这表明,当时的多尔衮应该只是正白旗旗主和镶白旗旗主。他虽然一直没有任命新的正蓝旗旗主,并亲自接管了正蓝旗,但也没有自己兼任正蓝旗旗主。
根据多尔衮去世之后他亲信的口供表明,多尔衮应该是打算把正蓝旗交给自己的侄子,也就是同母弟多铎的儿子多尼,以补偿他对镶白旗的抢夺。
不过多尔衮迟迟没有把正蓝旗交给多尼,且多尼年纪尚轻。这也就意味着,虽然多尔衮没有正蓝旗旗主之名,可正蓝旗是完全掌控在他手里的。
加上两白旗,多尔衮实际上手握八旗当中的三旗。
清朝没有第二个王爷拥有过这样的权势。
就连多尔衮之前,清朝的皇帝都只是镶黄旗和正黄旗两旗旗主。直到多尔衮去世之后,顺治皇帝收了他的正白旗,从此以后清朝皇帝才成为三旗旗主。
镶黄旗、正黄旗和正白旗,也就是大家熟悉的“上三旗”。
03、永不跪拜
多尔衮这个摄政王,当得非常嚣张。
尤其是他率领清朝入关之后。
普通的亲王上朝,要在午门外下轿。多尔衮上朝,却可以在午门内下轿。
他去围猎、出征的时候,王公贵族们要对他列班跪送。他回府的时候,也要把他送到王府门口。
每遇盛典,王公贵族们去朝贺了皇帝之后,还要去朝贺多尔衮。
他出入所用的仪仗,一开始只是远超其他王爷,后来仪仗的种类居然和顺治皇帝相等,只是具体的排场比皇帝更小一些。到后来,他干脆“所用仪仗、音乐及卫从之人,俱僭拟至尊”。
顺治三年,多尔衮甚至以皇帝的玺印放在皇宫里,他用起来不方便为理由,把玺印都搬回了自己的王府。
平时也不让王公大臣们到皇宫里去办公了,他的王府俨然就是朝廷。
可以说,多尔衮基本上把顺治皇帝搞成了一个空架子。
他们只剩下名分的尊卑了。
所以多尔衮自然也不再乐意向顺治皇帝下跪行礼了。
顺治四年,多尔衮以得了风疾身体不好为理由,“以后凡行礼处,跪拜永远停止”,从此整个天下,再也没有需要多尔衮下跪的场合,包括在皇帝面前。
清初的礼亲王代善,和郑亲王济尔哈朗,在年纪大、辈分也越来越高之后,也得到过皇帝的恩旨,在皇帝面前不用下跪。
但没有一个有多尔衮这么嚣张的。
04、王府在皇城内
大家都知道,清朝皇帝居住的皇宫就是故宫。而围绕着故宫的,就是皇城,皇城内有不少官衙、仓库、园林等皇家附属设施。
清朝的亲王、郡王们,都住在皇城之外。
但却有两个人例外。
一个是多尔衮本人,一个是多尔衮的同母哥哥阿济格。他们的睿亲王府和英亲王府,也是清朝仅有的两座坐落于皇城之内的王府。
这自然是因为多尔衮入关之后、选定王府之际,权势滔天。他说要住在皇城之内,其他宗室和大臣,甚至连顺治这个皇帝,也不敢说不。
他的同母哥哥阿济格,则是沾了他的光。
不过多尔衮去世之后被顺治皇帝清算,阿济格也被开除宗籍、囚禁而死。
这两座王府自然也被废除,改作他用。
一百多年后,乾隆皇帝为多尔衮平反,恢复他的睿亲王爵位,并把他同母弟多铎的一个儿子多尔博过继给他,让多尔博的后代继承了睿亲王的爵位,世袭罔替。
但新的睿亲王自然不可能再住在皇城内,而只能在皇城外另找地方建新的睿亲王府。
皇城内的王府,也成为清朝的绝响。
05、追封皇帝
在多尔衮当摄政王的后期,已经是手握三旗、大权在握。
清朝那些能征善战的宗室们也因为多年的天花和内斗而逐渐凋零,尚在人世的只有多尔衮的同母哥哥阿济格,以及非清太祖努尔哈赤后代的,多尔衮的堂兄济尔哈朗了。
其余的宗室,都是年轻一代,无论是战功还是威望都不能和他们这一代的比。
清朝已经没有人能够制衡和约束多尔衮。如果他想要夺位的话,顺治皇帝恐怕就危险了。
就在顺治皇帝的皇位岌岌可危的时刻,多尔衮却因在病中仍执意去狩猎,坠马而死。
顺治皇帝松了口气。
但是多尔衮朝廷里的党羽还在。
顺治皇帝为了安抚多尔衮的党羽,下令把多尔衮追封为“成宗义皇帝”。
除了清太宗皇太极称帝并改国号为清的时候,按照惯例追封了几个比较近的先祖为皇帝之外,多尔衮是清朝唯一一个追封的皇帝。
这是他最超凡、最独一无二的待遇,源自于他率领清朝入关并平定大半个天下的赫赫军功。
当然,他这个皇帝的名号并没有维持多久。仅仅过了两个月,顺治皇帝就开始翻脸清算他,这又是另一回事了。
06、写在最后
多尔衮一生显赫,作为皇父摄政王多项待遇都凌驾在清朝所有王爷之上。可以说他的这些待遇都已经不是王爷的待遇,而是接近皇帝的待遇了。
这也给清朝后续的皇帝留下了深刻的阴影。
后来的议政王奕䜣,以及清朝最后一个摄政王载沣,虽然也都大权在握。甚至载沣还是皇帝的亲生父亲,是真正意义上的“皇父”。
但是他们没有一个敢向多尔衮看齐,不敢享受多尔衮的特殊待遇,也不敢用多尔衮用过的名号。
载沣这个历史上最有资格用皇父摄政王名号的人,甚至只敢称“监国摄政王”。
不过,这些对于多尔衮而言,都是过眼云烟。
多尔衮去世仅仅两个月,就被顺治皇帝清算,不仅被削去追封的帝号以及所有的宗室封号,还被开除宗籍。
直到乾隆一百多年后为他平反,他才恢复了睿亲王的称号,但也仅仅是睿亲王了,只是一个普通的铁帽子王,他宗法上的后代相比其他铁帽子王再也没有特殊待遇。
也不知多尔衮生前有没有预料到这一切。
你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