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开放之后,许多国民党老兵回到大陆后,都会选择去他们曾经奋战过的古战场。其中,位于大别山脉北麓,豫皖交界处的富金山,便成为很多老兵的目的地,每年甚至还有许多日本老兵来到这里。
这些老兵的到来,也使得富金山在国内的名气越来越大,他们之所以选择来到这里,是为了纪念当年的那场惨烈的战役。
——也正是那场血战,让原本藉藉无名的富金山,成为无数人永远忘不了的地方。
1937年末,日军攻占南京并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然而国民政府早就完成了撤离,日军到手的实际上是一座空城。
因此,日军决定继续西进,而此时国民政府虽然迁到了重庆,但大部分政府机关与人员都还留在武汉,这让日军看到了机会。
若是能尽快拿下武汉,不但能打开西进的通道,还能趁武汉的政府人员撤离之前,将他们一网打尽。于是到了1938年初,武汉会战被提上了日程,经过几个月时间的筹备,日军对武汉发起了全面进攻。
后来日军集结精锐部队兵分三路对武汉地区发起了进攻,在这之前,国民政府已经预感到日军将会进攻武汉,为了守住这处战略要地,给整体西迁争取时间,国民党在武汉地区布置了重兵。
其中,北线的防御对武汉来说非常重要,敌人若从北部进攻,基本是沿着大别山脉一路西进,经固始、信阳一带打通大别山北麓,掌握这些战略要地之后便可直接南下。
那时武汉核心地带将会完整暴露在敌人的面前,失去了大别山保护的武汉将无险可守。
考虑到北面防御的重要性,这一带便由李宗仁的第五战区负责,李宗仁等人经过分析,在北线作出了部署安排。
即:宋希濂的第71军、田镇南的第30军、于学忠的第51军分别守六安、霍丘、金寨、固始、商城,张自忠的第27军团的59军守潢川,胡宗南的第17军团守信阳,滞敌西进。
为了守住北线,国军在这里集结了大量的精锐,其中还有前面多次苦战中幸存下来的德械师,可北线的守军面对的敌人也同样强大。
日军非常清楚大别山防线的重要性,于是调集精锐组建了北路兵团,他们由第2集团军3、10、13、16师团及特种部队共12万人。
无论是武器装备,还是参战的人数,日军都有着一定的优势,随着武汉会战正式开始,日军北线兵团也迅速开始了行动,他们成功拿下了六安,随后兵分两路,对固始、商城一带发起了进攻。
眼见日军行动如此快,北线的中国守军也开始了调整,根据日军的进攻路线,国军也发现了防御的重点。
孙连仲随即命宋希濂将71军的36师、88师、61师集结于商城峡口以东,叶集以西地区,以富金山为依托,阻敌前进。
富金山是南北交通要冲,敌人突破了这里,大别山北麓的防线便非常危险。宋希濂接到命令后立即行动,将部队布置在富金山周围的院墙岗,孙滩、石门口、汪岭、大营,以及祖师、武庙、黎集等史河以西等战略要地。
虽然富金山并不是什么大山,但山势呈扇形状。尤其是在临近公路的一侧,山体居高临下,正好便于部队设立阻击阵地。为了便于指挥部队,观察敌人的情况,宋希濂直接将自己的指挥部设立在山上的妙高寺。
当时日军先头部队对富金山外围的阵地发起了进攻,敌军先是在东部试探性进攻,还出动了大量的骑兵,守军经过艰苦奋战,成功打退了这些日军。
可随后日军出动了飞机对富金山阵地进行大规模轰炸,并迅速集中兵力进攻,守卫开顺街等地的部队损失惨重,战士们虽然顽强抵抗,但还是没能守住阵地。
日军突破这一侧后长驱直入,在火炮的掩护下扫清了周围的障碍,随后便成功西渡史河。
在宋希濂的布置中,71军主力两个师正面扼守富金山高地,六十一师负责左翼防线,右翼则由正面防御的两个师抽调部分兵力负责。
日军大部队渡过史河后,针对宋希濂的防御,兵分两路发起了钳形攻势。左路由王营渡过史河经大竹园,向孙滩、长岗一带发起了进攻。右路从石家渡口两渡史河,侵入垣墙岗的白龙岗一带。
双方很快就展开了惨烈的阵地争夺战,为了不让敌军威胁到主要阵地,71军的官兵在各阵地顽强阻击敌军,使得敌军在多地陷入了苦战。
其中,36师的一个营在白龙岗、大营一带与进攻的日军苦战了5天,战况空前惨烈,双方甚至多次展开了白刃战。该营损失十分惨重,甚至下属的连级部队已经打到没有人可以顶上的地步。
其他方面的战况也同样惨烈,扼守陈家淋南端丁大营和北端熨斗山高地的36师两个连以及一个机枪排遭遇了敌军的重兵围攻,他们拼死阻击敌军,奈何敌人的火力实在太过强大,最终守卫这两处阵地的守军全部殉国。
日军在第一阶段的进攻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但他们还是靠着火力优势,成功拿下了71军手里的大、小干鱼岭,陈家淋子、白龙岗等多处重要阵地。
眼见诸多要地已经丢失,宋希濂及时调整,让部队退至石门口、富金山一线重组防线。日军见状决定继续加大进攻力度,争取尽早拿下这一片阵地。
后来日军对石门口一线阵地发起进攻,敌人还利用空军轰炸,以及集中火炮轰击阵地的方式,想要快速击溃守军。71军的官兵没有办法对抗日军的火力,只能躲在战壕内,等到炮火过去了,再出来打击日军。
虽然日军靠着这种方式取得了一定的优势,但在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下,日军多次进攻都被打退。双方激战多时,日军依旧无法威胁到主要阵地,不得不停止进攻。
后来日军又向61师负责的区域发起了猛攻,该师在之前的战斗中损失已经不小,但还是顶住了敌人的攻势,师长钟彬更是亲自带着部队到前线阻击敌人。
日军先头部队被打得退了下来,可日军又重新集结兵力,发起了更猛烈的进攻,这一度突破了61师的阵地。
关键时刻,36师的援军及时赶来,帮助61师稳住了阵线。日军见状,又对武庙一带的守军发起了进攻,宋希濂急忙组织兵力发起反击,利用地形对日军形成了两面夹击的态势,最终成功打退了敌军。
眼见苦战多日,仍然没能突破富金山阵地,日军恼羞成怒,于是又开始准备更大规模的攻势。这一次,日军还投入了大量毒气。国军将士此前也有过类似的经历,但这次他们有了足够的准备。
战士们一面防备着毒气,一面继续打击日军。大量的日军成群结队对各处阵地发起了猛攻,从富金山到马鞍山一线,几乎每一处阵地都陷入了激战。
临近傍晚,日军更是集结了5000兵力,发起了一次集中突击,靠着这种打法日军一度攻陷了大量阵地,他们还投入了燃烧弹等武器。部分日军部队借着火力掩护,更是威胁到了富金山主峰的核心区域。
36师等部队将剩余的战士们组织起来,对日军发起了反攻,师长陈瑞河等人更是亲自到前线督战。战士们打得十分英勇,双方数次陷入苦战,经过惨烈的战斗,36师夺回了大量阵地,解除了日军对主峰区域的威胁。
可不久之后,日军成功拿下了固始县城,更是派出部队进攻武庙等地,打算包围宋希濂的部队。好在宋希濂一直没有使用预备队,他及时投入这支生力军,打退了这一带的敌军,这使得富金山阵地依旧坚挺。
在富金山的攻势非常不顺利,使得日军指挥部非常愤怒,他们不断调来援军,为了打败富金山的守军,敌人更是开始了不间断进攻。
他们不分昼夜持续猛攻,各处阵地的守军陷入了新一轮的苦战,战士们没有怨言,继续与日军僵持着。然而日军方面可以源源不断得到补充,而宋希濂这边已经是孤军奋战了。
日军相继拿下固始、石门口等地之后,71军与其他防线友军的联系几乎被切断,日军同样损失惨重,但他们还是得到了后方源源不断的支援。在不断地消耗中,守备富金山的力量已经严重不足,宋希濂和麾下的将士们只能咬牙坚挺着。
随着时间的推移,日军也意识到富金山守军的力量被严重削弱,这让他们有了足够的信心。于是日军集中火力开始轰击富金山一线的阵地,还调集30余架飞机向守军阵地低空轰炸扫射。
此前,71军的官兵还试图像前几天那样,发起反击夺回已经丢失的重要阵地,但他们的兵力与火力都已经严重损耗,已经无力反攻夺回阵地了。
无奈之下,战士们只能依靠阵地固守,与敌人继续周旋下去。见到守军依旧能打,日军便继续投入了毒气弹等武器,在这些掩护下继续投入大部队对各处阵地发起冲击。
经过长时间的血战,负责富金山主要阵地的36师不得不一边打一边撤,他们固守的阵地大部分都已经丢失,只剩下了富金山主峰一带的阵地还在手里。
可作为此战的主力,36师也是损失惨重,部队已经很难再支撑下去,宋希濂见到各部损失过大,也意识到继续固守已经很难了。
于是他将剩余的兵力集中起来,成功抢占了妙高寺一带的高地,利用地形开始组织部队撤离。在他的组织下,剩余的富金山守军相继撤出了阵地,日军虽然想吃掉所有的守军,但在阻击部队的攻击下,不得不放弃了追击。
最终,宋希濂带领着剩余的部队成功西撤,日军则是占领了富金山一带,成功打通了信叶公路,可以继续突进。
从日军对富金山一带发起进攻开始,宋希濂的71军在这里与日军苦战了10多天。这场惨烈的阻击战虽然没能彻底打退日军,但还是顺利完成了战略目标,日军花费了极大的代价才拿下富金山。而且被阻击了10多天,快速打通大别山北麓,迂回进攻武汉的北线作战就这样破产。
日本国内更是对此战感到非常震惊,因为日军的损失实在太大了,伤亡达到了万人,光是大队长以上的军官就损失了200多人。
其中损失最惨的第26旅,旅团长沼田德重少将被打成了重伤,该部日军4个联队长两伤两亡。花费了如此代价才拿下了富金山,日本国内对于此战日军的表现也是非常不满意。
当然,此战损失最惨的还是奋战多日的71军,其主力36师在战斗中打得十分顽强,到最后撤退的时候,全师只有800多人幸存。
36师的一名营长朱英,他率部在叶集镇守备的时候,指挥部队在桥头堡与日军血战三天三夜。眼见情势紧急,朱英更是拿起大刀带着剩余的将士们向日军冲去。
最终朱英以及所部一个营全部阵亡,在整场战斗中,类似朱英少校这样的战斗英雄数不胜数。36师下属的大量营连级单位成建制报销,大量的校级军官在战斗中英勇牺牲。
71军的其他两个师在战斗中同样损失惨重,全军总计伤亡达到了一万五千人以上。值得一提的是,在抗战前期国民党中的德械师一直是抗日的主力,可从淞沪会战以来,大量德械师损失在战场上。
富金山阻击战的主力36师就是仅存的“底牌”德械师,可这支部队在战斗中基本被打光,至此德械师算是彻底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但他们的努力并不会被人们遗忘,这场惨烈的阻击战彻底震撼了日军,在之后的战斗中也让日军不敢再轻视中国军队,此战也无疑成为宋希濂人生的高光时刻,直到晚年,他也依旧无法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