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毛主席听说奇袭白虎团的杨育才,现在只是一个副连长,眉头一皱,问道:“11年前他就是排长,怎么才升了一级?”
1964年8月,北戴河的夜晚凉爽宜人。毛主席正在此地观看一部名为《奇袭白虎团》的京剧。
当剧终幕落,毛主席对这部戏赞不绝口,称其"声情并茂"。随后,他来到后台与主创人员交流,并与饰演团长的方荣翔亲切握手。就在这时,有人提到剧中的人物原型,毛主席眼前一亮,向身旁的肖华询问:"这个严伟才不是有真人吗?他现在还在吗?是什么职务啊?"
这三连问让肖华一时语塞,只能如实回答不太清楚,只知道那位英雄似乎还在部队服役。毛主席思索片刻,回想起那场战争的艰难局势,感慨道:"这样的战功,不能让他默默无闻啊。"
严伟才的原型正是杨育才,一个1926年出生于陕西贫困家庭的普通农家子弟。从小经历战乱的杨育才,对战争有着刻骨铭心的痛恨。然而,命运的捉弄使他在国民党发动内战时被抓壮丁,被迫加入阎锡山的部队当了一名传令兵。
对于这段经历,杨育才并不愿多提。与其他被迫入伍的士兵一样,他内心渴望自由,却又因害怕被抓回后的惩罚而不敢轻易逃跑。直到1949年,当他所在的部队被解放军击败时,杨育才才迎来了转机。
面对解放军给予的回家路费,杨育才却选择了一条不同的道路。他主动留下,加入了解放军的队伍。凭借着这股韧劲和进取心,杨育才在1950年顺利入党,随后跟随大部队奔赴朝鲜战场。
在朝鲜这片陌生的土地上,杨育才很快便展现出了自己的军事才能。由于对环境的不熟悉,607团决定成立一支先遣队侦察地形和敌情。尽管当时的杨育才只是一名普通战士,但他的能力和素质却引起了选拔官吴文庆的注意。
1953年,朝鲜战争进入尾声,和平谈判陷入僵局。美军企图通过拖延时间继续作战,迫使志愿军在金城地区发动反攻。驻守金城的"白虎团"是南韩伪军中的"精锐",配备了美式装备。
为了给主力部队创造条件,指挥部决定派出一支小分队进行化装奇袭。这个艰巨任务落在了杨育才的肩上。他率领12名战士,伪装成敌军深入敌后。途中,他们克服了铁丝网、地雷等重重障碍,甚至还遇到了一名误入其中的南韩伪军。杨育才机智地从这名士兵口中套出了情报。
最终,杨育才带领队员们仅用13分钟就摧毁了"白虎团"的团部,击毙了团长,缴获了大量物资和象征性的"虎头旗"。更令人惊叹的是,这次行动竟然没有出现任何伤亡。这一战役为志愿军突破敌军防线创造了条件,14天后,美军和李承晚政府被迫在停战协议上签字。
战争结束后,杨育才虽然荣获了中朝两国的奖章,甚至有幸受到了毛主席的接见,但他始终保持着朴实低调的作风。回国不久,他便将自己获得的奖章和缴获的"白虎团"虎头旗全部捐给了国家,对于自己的功绩从不主动提及。
在济南军区,杨育才只是一名普通的侦察连副连长,带着比自己年轻二十多岁的战士们日复一日地训练。在工作上,杨育才更是力求严谨。每次去师部开会,往返距离长达55公里,只要时间允许,他都会选择跑步前往。
回到1964年北戴河的那个夜晚,毛主席在观看完《奇袭白虎团》后,对这位真实英雄的关心之情溢于言表。当得知杨育才确有其人并仍在部队服役时,毛主席向肖华问起了他的现状和职务。
当肖华回答不清楚时,毛主席示意他去查询。那晚,肖华立即联系相关部门,很快得知杨育才仍在济南军区。于是,他马上给济南军区司令员杨得志打了电话,询问杨育才的详细情况。
当报告传回,肖华告诉毛主席,杨育才现在是侦察连的副连长,毛主席顿时眉头一皱,不解地问道:"11年前他就是排长,怎么才升了一级?"随即,他表示这样的英雄不应被默默无闻,要求相关部门尽快调查情况并予以解决。
经过调查,真相终于浮出水面——原来杨育才因曾是阎锡山部队的战士,在政审中总是遇到障碍,每次有升职机会都因此被搁置。
为了核实情况,杨得志派出了调查组前往杨育才所在连队。他们看到的是一个坚守岗位、始终如一的军人。调查组的报告中写道:"这是一块被埋藏在灰尘中的金子",充分肯定了杨育才的品格和能力。
毛主席得知这一情况后,表示英雄不该因过去的经历而被拘泥,要看重其为新中国做出的贡献。在这样的关怀下,杨育才的政审问题终于得到解决。从此,他的仕途不再受阻,一路提拔至副师长的职位。
1999年,已是74岁高龄的杨育才被邀请前往北京观光。尽管身体已不如从前,但他坚持要去毛主席纪念堂参拜。4月29日,即使高烧不退,他依然拒绝休息,坚持完成这次拜访。在毛主席的遗像前,杨育才深深鞠躬三次,泪水悄然滑落。不久后,这位一生为国奉献的英雄离世。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