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35年,遵义大捷应该让很多人都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毕竟击退国民党重兵,势必让我军战士士气大振。

只是其中的惨烈程度,还是他们自己最清楚。

这不在战评会上,张爱萍将军不悦,甚至说自己部队在向红10团求援时,他们却见死不救。



而后部队打到弹尽粮绝,损失惨重。一时间矛头指向红10团团长和政委,当时团长张宗逊英勇负伤,具体情况他并不太清楚,直到政委黄克诚站了出来,承认了是他下的命令。

面对如此情况,彭老总也十分不悦,最后给两人都做出了处罚。可是当时究竟发生了什么?竟发展成这样。后来张爱萍和黄克诚的关系又如何了呢?



见死不救?

1935年,红军出击,在遵义城打得敌军四处溃散。虽说老蒋占据着优势,但一些时候还是不给力,常常落得个下风。

见状,老蒋肯定不能坐视不管,随之命令下达,必要吴奇伟率部支援。

只是国民党内部复杂,复杂的人物更不在少数。而吴奇伟就是其一,甚至说是一位让人想不到的国民党将领。



首先吴奇伟是军校出身,打仗上的本领不小,随着实践,能力也就逐步提高。只是他与老蒋的关系没有多好,甚至很多时候,还有些不对付。

这样一来,老蒋的命令他果真能全然听?事实证明,当然是不能了。



这不,老蒋让他支援,他就一直拖着,直到没有支援的必要,他的目的也就达成了。

不过吴奇伟这样,老蒋也是有责任的,虽然他是老蒋麾下一员,但得不到重视,吴奇伟自然不会为其卖力,相反嫌隙还会逐渐加深。



后来令吴奇伟没想到的是,随着他与其他友军部队的距离拉开,反倒是给我了我军机会,于是毛主席命令下达,红三军团的部署便迅速开始。

红三军团担任重要的正面阻击任务,势必要将吴奇伟所率部队歼灭,以减小敌军对我军的威胁。



这时根据组织安排,红10团安排在老鸦山,而红11团则在左翼的红花岗,双方作战任务都是重中之重,甚至还关系着此战的成败。

而吴奇伟也不是好对付的,自知自己处境,自然要奋力拼一把。

为了突出重围,他也分析了局势。而若想要实现突破,他们自然要在老鸦山防线撕开一处,才能达成最后的目的。



于是吴奇伟果断指挥,将主攻方向确定在了红花岗,然而紧接着迎接红11团的便是一场场的激战。

要知道此前吴奇伟喜欢保存部队实力,而我军经过重重险阻,在很多方面肯定是比不过他们的,如此面对敌军的火力威胁,红11团只能说撑不了多久。



随着部队人数锐减,张爱萍只能从其他方面解决当前棘手的问题,于是他将目标对准老鸦山,甚至亲自前往,只为得到红10团的支援。

张爱萍很多事情都想好了,可是黄克诚不为所动,甚至明确表示,他们的队伍不能动。见状,张爱萍更心急的不行,可是黄克诚坚定如此,谁又能改变呢。



最后,张爱萍选择返回阵地,哪怕是牺牲,他们也要坚持到最后一刻。

可是还是那句话,战场上的形势千变万化,谁又能说得准下一刻会发生什么呢。这不由于红11团这边久攻不下,吴奇伟便也急了,随后转移火力方向,朝着红10团驻守的老鸦山发起了猛击。



要知道黄克诚不支援也是有原因的,首先我们说了红11团战况激烈,红10团何尝不是呢。团长张宗逊身负重伤,战士们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而当时红10团所保留的不过只有两个班的队伍。

如此一来,他们若支援了,老鸦山主峰应该怎么办?还有黄克诚得到消息,说敌人快撑不住了,这样一来,他的决定难免受到影响。



而后随着敌军炮火袭来,红10团终是没有守住,而且老鸦山失守,红花岗自然也岌岌可危。

最后没办法,我军派出了干部团,最终拿下了最后的胜利。

可以见得,战场上的局势变化很快,即使吴奇伟曾占据优势,但还是落得个败仗。瞬间没了底气,也就没有优势可言,最后敌军两个师终是被歼灭。



继续搭档作战

因为这一战,张爱萍和黄克诚确实闹了不小的矛盾,但站在黄克诚的位置而言,他不过也是为大局考虑罢了。

当时彭老总甚至撤了他们两人的职,不过当彭老总将当时情况了解清楚后,不久就恢复了他们的职位。



不管怎样,他们都是在为革命斗争贡献,出于局势考虑,也便会有自己的主意。

而他们两人早在井冈山时期便相识了,同在红军队伍中,黄克诚展开政治相关工作,张爱萍则展开发展、建设等工作,总之都在为革命而战,在自己熟悉的领域,尽可能的做出贡献。



后来经过此事,两人之间的关系自然有所变化,不过对彼此的能力大家都是认可的。而后随着抗日战争爆发,两人按照组织的命令,终是再次搭档作战。



当时是在新四军重建后,黄克诚担任了第三师师长,而张爱萍还是第三师9旅旅长。黄克诚可以说非常看重张爱萍,后来他便上任副师长,这样一来,两人的工作关系推进,对对方的态度又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可以说他们两人的性格有差别,但又能形成很好的互补,工作上一些时候能达成共识,但一些时候还是会生气,不过就事论事,事情过去了,他们的关系也便恢复如初。

甚至说他们之间相处的方式,只有他们最清楚,无论如何,这份革命战友情都应该逐步加深的。



新中国成立后,他们奔赴不同工作岗位,见面的次数也少了许多,但这份经历过战火的革命友情不会变。

直至黄克诚晚年病重,张爱萍是那十分不舍的一员,他时常去看望,更关心着老师长的身体情况。



革命的一生

黄克诚将军和张爱萍将军都是革命的一生。

解放战争时期,黄克诚继续相关政治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在湖南展开建设工作,他关注着农村工作,为社会的安定贡献力量,同时生产、文教等事业在他这里也是重中之重。



1955年,他是我国开国大将。

而张爱萍将军在1948年时,被委以重任,开始着手海军组建工作,要知道张爱萍可是连游泳都不会,但毛主席等人对他十分信任,上任海军司令员兼政委后,他自然没有辜负期望。



很快着手全新建设领域,并紧锣密鼓的筹备起来,随着发展、壮大,只为尽快投入实践,在战场上发挥重要作用。



还有我军当时海军落后,可用的力量十分有限,张爱萍全局考虑,将困难一一解决,只是很短的时间,海军人才等便汇集了不少,随着装备等的配备和加持,我党海军终是有了可观的发展。

1955年,张爱萍是我国开国上将。



结语

革命的胜利,正是有他们力量的加持,无论发生过什么,他们之间的革命情谊都是从战火中走来的,这份战友情,便怎么都不会改变。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