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当年毛主席决定出兵朝鲜,可不是“拍脑袋”那么简单。不过,随着一批苏联档案的公布,才知道18天里,斯大林发来电报,金日成连夜递信,国内高层争得面红耳赤。
毛主席一边盯着鸭绿江,一边念叨:“打得赢不一定要打,但打不赢,也不能不打!”
你要是不打,美军可要打进家门口了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整整三天之后,杜鲁门便宣布:美军出兵,直接干预朝鲜局势,并下令第七舰队驶入台湾海峡,赤裸裸介入中国内政。
对新中国来说,内战刚结束不到一年百废待兴,百姓刚刚喘口气,全国上下忙着恢复生产,压根不想再惹一场外战。
可偏偏这场战争,不是你想不惹,就不惹得了的。7月7日,中央军委副就决定在中朝边境布防,设立“东北边防军”。表面上说是防守,实际上就是为出兵做准备。
这距离朝鲜战争爆发不过12天,毛泽东已经开始谋划后路。但,真正让中央高层陷入纠结的,是9月15日这一天。
这一天,美军在朝鲜仁川港发动突袭,成功实施了历史上最经典的“登陆作战”之一——仁川登陆。
这一下,整个朝鲜战局彻底逆转:朝鲜人民军节节败退,9月25日,汉城失守,美军开始大举北进,准备越过“三八线”。
金日成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9月28日召开紧急政治局会议,当天晚上就让秘书连夜草拟电报,向莫斯科、北京两地飞速求援。
时间来到10月1日凌晨,毛泽东收到斯大林电报,信的意思也很明确:“我们苏联帮不了忙,但你们中国,要不要考虑一下?”
原本毛泽东以为,苏联作为朝鲜的老大哥,这事起码得苏联带头。结果,斯大林直接撂挑子。
说白了,斯大林害怕和美国正面对撞。
他在高加索的阿德列尔疗养所看完信之后,也没急着回莫斯科,而是开始打起太极——希望中国能顶在前面。苏联好处全占,风险一个不担。
就这还不算完,同一天,朝鲜特使也风尘仆仆赶到北京,亲手递上金日成的亲笔信。
于是,毛泽东第一时间召集一众核心领导开会。会上大家的争论十分激烈,认为不宜出兵的占多数。
一方面是对美军装备火力的忌惮,另一方面也是担忧国内刚刚稳定,一旦打起仗来,整个国家经济建设将被拖垮。
部队中不少人还是“解放帽一戴,水壶也没换新”的状态。对手却是二战中打赢纳粹、刚从太平洋战场上洗牌归来的美军,装备精良、火力凶猛。双方对比,完全是“钢铁对竹竿”。
这边刚过国庆,那边就得扛枪。毛泽东一边看电报,一边皱眉。
他心里明白:这仗要是不打,美军真的就打到鸭绿江边上来了。可是要打,那可是跟世界头号军事强国交手,新中国真的准备好了?
被紧急召回的彭老总一听要出兵,直接应下:“这仗,我去打!”毛泽东拍板:你当志愿军司令兼政委,立刻回去准备出发。
毛泽东深知,这一决定意味着什么:面对的不仅是美国,还有16国组成的“联合国军”,而中国将是唯一敢硬刚的国家。
此举等于一脚踏进世界博弈的战局,中国不再是边缘,而是棋盘中央。背后的博弈,是中苏美三强的较量,而出手的人,是中国。
这个时候的中国,没有卫星,没有核武,没有飞机航母,唯一能调动的,是战士的意志和一双能走万里山河的脚。
正是在这样的巨大压力下,毛泽东顶着国内外巨大争议,果断作出出兵朝鲜的决定!
反复纠结的十八天
决定出兵之后,各方面立刻开始动起来做准备,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定能出兵。
从10月1日收到电报起,到10月18日,整整18天时间里,中央高层反复召开会议,反复权衡利弊,权力核心层分歧极大。
毛泽东之所以迟迟不下定决心,关键不止是怕美军,更是怕牵一发而动全身——
中国能否承受美军空袭?能否防住台湾方向的进攻?能否保护工业心脏地区?军队能否适应朝鲜的恶劣地形?这些问题,每一个都不容忽视。
在那18天里,毛泽东反复思量一个问题:如果美军全面北进,中国不应战,下一步就是边界不保,北京岌岌可危。
也正因为此,才有了后来那句掷地有声的决断:“打得赢也要打,打不赢也要打。”
可是,等到中国真的决定出兵了,苏联事先承诺的军援又缩水了不少、空军更是无法到位;同时,到东北视察的人报告部队粮草尚未准备齐全,冬衣未备,连地图都没配齐。
“打还不打?”毛泽东又开始纠结了。但最终,他一锤定音:不能再等了!
彭老总一句“我去”,这仗就真打起来了
1950年10月19日,夜幕还未完全降下,鸭绿江畔已是寒风瑟瑟。在丹东对岸的安东桥头,志愿军首批部队悄然跨过鸭绿江,正式进入朝鲜战场。
没有誓师大会,没有电视直播,只有沉默的脚步,和一双双坚毅的眼神。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次主动出击参与的对外战争。
前方等待他们的,是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还有一条条炸毁的道路、被炮火覆盖的山地、和初冬已经刺骨的寒意。
志愿军出发时,穿的是单衣,带的是炒面,装备中没有坦克,也没有空军支援,全靠两条腿翻山越岭,凭步兵火力硬撼美军机械化部队。
10月25日,志愿军在温井地区首次与美军交火,一夜之间击溃南朝鲜第六师团,掀起“第一次战役”的序幕。
接下来一个月里,志愿军连续发动五次战役,收复清川江、肃清咸兴,成功将战线稳定在“三八线”附近。
而在这背后,是无数细节的惊心动魄——每位战士日常口粮不到400克,弹药必须反复使用,一双布鞋穿到“脱胶”也舍不得换。
通信靠人力传令,伤员靠担架手一点点从前线拖回来。有时刚打完仗,还没来得及清理战场,就得接着转战下一阵地。
这场战争没有口号,没有炫耀,只有沉默中迈出的每一步,和战士们鲜血铸就的每一寸阵地。
将近三年的战争,最终换来了接下来几十年的和平底气,也换来一个注定不平凡的新中国。
参考资料:
中国抗美援朝决策始末.决策与信息.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