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01
1988年冬天,哈尔滨的寒风刺骨。五十岁的徐桂芳裹紧身上单薄的棉袄,匆匆走在回家的路上。
她丈夫去世得早,留下她一人拉扯十岁的儿子王大海,生活过得紧巴巴的。
那天,她取道菜市场后的小巷,想买些便宜的菜叶回家。
拐过一个墙角,她看到一个小男孩蜷缩在垃圾堆旁,冻得直发抖。
"小朋友,你怎么一个人在这里?"徐桂芳蹲下身问道。
小男孩抬起头,露出一张脏兮兮但清秀的小脸,大约六七岁的样子。
他的眼神空洞,像是已经放弃了希望。
"我爸爸说他去买东西,让我在这等他…已经三天了。"小男孩声音很轻,似乎用尽了全身力气。
徐桂芳心头一震。三天?这孩子已经在寒冬的街头待了三天?她伸手摸了摸小男孩的脸,冰凉刺骨。
经过询问,徐桂芳得知小男孩叫王大成,父亲是个赌徒,欠下了一屁股债。
三天前,父亲带着他到这个陌生的城市,说是投奔亲戚,却在菜市场把他丢下就再也没回来。
徐桂芳叹了口气,她知道这孩子被遗弃了。
看着王大成瘦小的身影,她心中涌起一股难以名状的怜惜。
虽然自己的生活已经很拮据,但她无法眼睁睁看着这孩子在寒冬中挨饿受冻。
"王大成,你愿意跟阿姨回家吗?"她鬼使神差地开口道。
王大成眨了眨眼睛,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真的可以吗?"小男孩怯生生地问。
"真的。"徐桂芳微笑着点点头,伸出手,"走吧,回家。"
徐桂芳牵着王大成的小手,走在雪花纷飞的街道上。
他的手冰凉瘦小,让她忍不住紧了紧。
她知道,这个决定会给本就不富裕的家庭带来更大的负担,但看着身边这个孤苦无依的孩子,她的母性本能不允许她丢下不管。
回到家里,王大海正坐在煤油灯下写作业。看到母亲带回一个陌生男孩,他愣住了。
"妈,这是谁啊?"王大海放下笔,疑惑地问道。
徐桂芳简单解释了情况,告诉王大海以后王大成就是他的弟弟了。
王大海的脸色立刻沉了下来,眉头紧锁。
"我不需要什么弟弟!"王大海推开椅子,大声喊道,"我们家已经够穷了,还要养一个外人?"
"振儿,不许这么说。"徐桂芳严厉地制止了儿子,"王大成以后就是我们家的一份子,你要学会关心弟弟。"
王大海撇了撇嘴,不再说话,但眼神中的抵触清晰可见。
王大成站在一旁,低着头,不敢出声,小手紧紧抓着徐桂芳的衣角,像是抓住了生命中唯一的依靠。
当晚,徐桂芳收拾出一个小角落,用几块旧布拼凑成一张简易的床铺。
王大成乖巧地躺下,不敢有丝毫的抱怨。
徐桂芳给他盖上自己仅有的一条厚棉被,心疼地摸了摸他的头。
"睡吧,明天会好起来的。"徐桂芳柔声说道。
王大成点点头,闭上了眼睛。在这陌生的家里,他感受到了久违的温暖,泪水无声地滑过脸颊。
02
收养王大成后,徐桂芳的生活变得更加忙碌。
白天在纺织厂上班,晚上还要做些小零工,只为了多赚些钱养活两个孩子。
她的手粗糙了,脸上的皱纹也深了,但每当看到王大成一天天长高,她心里就充满了欣慰。
王大成很乖巧,知道徐桂芳不容易,总是主动帮忙做家务,从不让养母操心。
他会早早起床打扫屋子,放学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把水缸灌满,冬天还会提前生好炉子,等徐桂芳下班回家时能有个温暖的环境。
"妈,您歇着,我来做饭。"王大成每次都会抢过徐桂芳手中的锅铲。
徐桂芳心疼地看着这个懂事的孩子,常常忍不住红了眼眶。
王大成虽然年纪小,但做什么事都特别认真,煮的饭菜虽然简单,却格外香甜。
相比之下,王大海对弟弟的到来始终无法接受。
他觉得母亲把注意力分给了王大成,自己被忽略了。
每次看到母亲夸奖王大成,他心里就像打翻了五味瓶,酸甜苦辣咸,不是滋味。
王大海开始处处针对王大成。吃饭时故意把饭菜往王大成碗里夹,却说:"你吃这么多,我们家要被你吃垮了。"
王大成从不顶嘴,只是默默地把多出来的饭菜夹回去,小声说:"我不多吃。"
上学时,王大海走得飞快,不愿意和王大成一起。
王大成只能小跑着跟在后面,亦步亦趋。
有时候下雨天,王大海撑着伞快步前行,故意不等王大成,让他淋成落汤鸡。
徐桂芳看在眼里,疼在心里。
她尝试过和王大海谈心,但王大海始终固执地认为王大成抢走了他的母爱。
"振儿,妈妈爱你们两个是不一样的。你是我的亲生儿子,洋儿是妈妈收养的,但妈妈的心装得下你们两个啊。"徐桂芳抚摸着王大海的头,柔声说道。
王大海不说话,只是倔强地扭过头去。
徐桂芳无奈地叹了口气,她知道这道隔阂不是一朝一夕能消除的。
王大成在学习上表现出色,从小学到初中,每次考试都名列前茅。
老师们都夸他聪明勤奋,是个可塑之才。
徐桂芳虽然没什么文化,但看到王大成的成绩单,脸上总是洋溢着自豪的笑容。
"妈,您看,我又考了第一名。"王大成兴奋地拿着成绩单跑回家。
徐桂芳接过成绩单,笑容满面:"真是我的好儿子!"说完,她从柜子里拿出一个小红包,里面包着五块钱,"这是给你的奖励,去买点喜欢吃的吧。"
王大成接过钱,眼里含着泪:"妈,您留着用吧,我不需要这个。"
徐桂芳坚持塞到他手里:"拿着,妈妈高兴。"
王大海看到这一幕,气得摔门而出。
他的成绩一直平平,老师从没夸过他,母亲也没给过他奖励。
他心里的不平衡越来越深,对王大成的敌意也越来越强。
03
有一次,王大海看到王大成的作业本上写满了老师的表扬语,眼中闪过一丝嫉妒。
趁王大成不注意,他偷偷把王大成的作业本泡进了水里,弄得字迹模糊不清。
王大成发现后,没有责怪王大海,而是默默熬夜重做了一遍。
当他顶着黑眼圈把作业交给老师时,徐桂芳正好来学校送王大海落下的课本,看到这一幕,她的心像被针扎了一样疼。
那天晚上,徐桂芳严厉地批评了王大海:"为什么要这样对待你弟弟?他哪里做得不对了?"
王大海倔强地回道:"他不是我弟弟!他只是个捡来的野孩子!"
"啪"的一声,徐桂芳忍无可忍,扇了王大海一个耳光,这是她第一次打儿子。
"妈..."王大海捂着脸,眼中闪烁着泪光,不可置信地看着徐桂芳。
"你给我记住,从今天起,我不允许你再说这种话。王大成是我的儿子,也是你弟弟,这是事实,永远改变不了。"徐桂芳气得浑身发抖。
王大海一言不发地跑出家门,直到深夜才回来,脸上还挂着泪痕。
徐桂芳想去安慰他,却被他冷漠地推开。
王大成听到动静,偷偷来到王大海门前:"哥,对不起,都是我的错。"
王大海冷笑一声:"我不是你哥,你只是个外人。"
王大成站在门口,默默流泪。
他明白,无论自己如何努力,王大海可能都不会接受他这个弟弟。
但他不怪王大海,只怪自己的出现打破了这个家原有的平衡。
04
时光飞逝,王大成和王大海都长大成人。
高中毕业那年,王大成凭借优异的成绩考入了重点高中,之后又考入了清华大学计算机系。这个消息传遍了小区,邻居们纷纷来家里道贺,徐桂芳的脸上写满了骄傲。
"桂芳啊,你有福气,养了这么个好儿子!"邻居王大娘拉着徐桂芳的手,羡慕地说道。
徐桂芳笑得合不拢嘴:"是啊,洋儿争气,我这当妈的脸上有光。"
王大海站在一旁,脸色阴沉。
他高中毕业后仅考入了一所普通专科学校,学的是市场营销。
看到母亲因王大成而骄傲的样子,他心中的落差感越发强烈。
"妈,我去外面走走。"王大海扔下这句话,摔门而出。
徐桂芳叹了口气,她知道儿子心里不痛快,但又不知如何安慰。王大成察觉到氛围的尴尬,默默地收拾起客人留下的杯子和瓜果皮。
"妈,您别难过,哥他只是一时接受不了。"王大成轻声安慰道。
徐桂芳拍拍王大成的手:"洋儿,你别多想,专心读你的书。妈相信振儿会想通的。"
王大成点点头,心里却清楚,这道坎恐怕一时半会过不去。
王大海在外面闲逛,不知不觉走到了一家小超市前。
他驻足观望,看着店主忙碌的身影,突然有了灵感。
"做生意...也许这才是我的出路。"王大海喃喃自语。
回家后,王大海向母亲提出想开一家小超市的想法。
徐桂芳有些惊讶:"振儿,开店不容易啊,需要本钱。"
"妈,我不需要太多,就给我三千块钱作启动资金,其他的我自己想办法。"王大海坚定地说。
徐桂芳思考再三,答应了王大海的请求。
她从自己的积蓄中拿出三千元,递给王大海:"儿子,这是妈这些年省吃俭用攒下的,你一定要好好经营啊。"
王大海接过钱,心里五味杂陈。
他知道母亲不容易,但又忍不住想,如果是王大成提出这个要求,母亲会不会给得更多?
就这样,王大海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而王大成则到北京求学。
兄弟俩的命运轨迹,从此走向了完全不同的方向。
王大成上大学后,很少回家。一方面是学业繁忙,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避免和王大海的冲突。
他每个月都会给徐桂芳打电话,汇一些生活费回家。
虽然他有奖学金,但还是省吃俭用,就为了减轻养母的负担。
"妈,我这个月又拿了奖学金,给您汇了五百块钱。"王大成在电话里高兴地说。
徐桂芳心疼地说:"洋儿,你自己留着用吧,妈不缺钱。"
"不,妈,这是我应该做的。"王大成坚持道。
每次通话结束,王大成都会默默抹去眼角的泪水。
他知道,无论自己如何努力,在王大海眼里,他永远是那个抢走母爱的外人。
王大海的小超市开业了,虽然规模不大,但位置在居民区附近,生意还算不错。
他很有经商头脑,懂得进什么货,怎么摆放商品能吸引顾客。
渐渐地,他的小超市有了固定客源,收入稳定增长。
"妈,这是这个月的利润,给您买些补品。"王大海把一叠钱和几盒人参递给母亲。
徐桂芳欣慰地看着儿子:"振儿长大了,知道心疼妈了。"
王大海得意地笑了笑:"那是,我可是您亲生的。"言外之意不言而喻。
徐桂芳脸上的笑容僵住了,她无奈地摇摇头:"振儿,妈不想再说这个话题了。"
王大海不再多言,但内心的芥蒂始终未消。
05
大学毕业后,王大成凭借优异的成绩被一家知名互联网公司录用,薪资丰厚,前途无量。
他第一个月的工资几乎全部寄给了徐桂芳,附信说:"妈,这是我工作后的第一笔工资,全给您,感谢您多年的养育之恩。"
徐桂芳看着信和钱,泪水模糊了双眼。
她把钱存进了银行,心想着给王大成留着,将来成家立业用。
王大海的超市也逐渐扩大,从一家发展成了三家连锁店,经营状况良好。
他娶了媳妇,生了孩子,组建了自己的小家庭。看似风生水起,但每次看到母亲收到王大成的来信或钱款时,他心里还是会泛起酸楚。
"妈,您都这么大岁数了,王大成那边条件好,怎么不让他接您去享福?"王大海故意问道。
徐桂芳平静地回答:"我在这里住惯了,不想折腾。再说了,你不是常来看我吗?"
王大海听出了母亲话中的深意,不再追问。
但他心里始终认为,母亲偏爱王大成,甚至为了王大成不愿意去自己家住。
这样的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直到那个噩耗传来,彻底改变了这个家庭的命运轨迹。
九年前的春天,徐桂芳突然感到身体不适,医院检查后发现是肺癌晚期,已经扩散。医生摇着头,说最多只能再活一两年。
得知这个消息,王大成立刻辞去了工作,回到家乡照顾母亲。
此时的他已经是公司的技术总监,年薪百万,前途无量。
但面对养母的病情,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放弃。
"林总,您考虑清楚了吗?这个职位很多人都梦寐以求啊。"人事部的主管劝说道。
王大成坚定地点头:"我妈病了,需要我照顾,这比什么都重要。"
回到家乡,王大成租了一套公寓,把徐桂芳接过去照顾。他买了最好的床,最舒适的被褥,每天变着花样给母亲做可口的饭菜,陪她聊天,陪她散步,寸步不离。
"洋儿,你不用这么辛苦,回去工作吧,妈没事。"徐桂芳心疼地说。
王大成摇摇头:"妈,这些年您把我拉扯大,现在该我照顾您了。"
王大海得知母亲病情后,也常来探望,但因为要照看生意和家庭,每次停留时间都不长。
他看到王大成为母亲无微不至的照顾,心里产生了复杂的情绪。
一方面,他感激王大成能这样照顾母亲;另一方面,他又嫉妒王大成能得到母亲更多的陪伴时间。这种矛盾的心情,让他对王大成的态度越发微妙。
随着病情加重,徐桂芳需要更专业的护理。
王大成聘请了专业护工,又添置了各种医疗设备,家里俨然成了一个小型病房。
为了支付这些费用,王大成花光了积蓄,还向朋友借了钱。
王大海来看望母亲时,看到这些昂贵的设备,忍不住问道:"这些东西花了不少钱吧?"
王大成笑了笑:"妈的健康最重要,钱不是问题。"
王大海沉默了。他知道自己虽然生意做得不错,但根本拿不出这么多钱来。
这让他既自卑又愤怒,仿佛再次被王大成比了下去。
九年的时间,王大成几乎放弃了自己的一切,全心全意照顾徐桂芳。
他的青春、事业、爱情,都在这段时间里悄然流逝。但每当看到母亲安详的笑容,他觉得一切都值得。
王大海的超市连锁发展得越来越好,逐渐成为了当地小有名气的品牌。
他买了大房子,换了豪车,生活越发光鲜亮丽。每次来看母亲,他都会带上各种补品和水果,但很少有时间留下来陪伴。
"妈,这是我新开的店,地段好,生意兴隆。"王大海拿出手机,给徐桂芳看照片。
徐桂芳笑着点头:"我儿子有出息,妈高兴。"
王大海故意提高声音:"等您好了,我接您去我家住,让您享清福。"
徐桂芳看了一眼在厨房忙碌的王大成,轻声道:"我在这里很好,不用操心。"
王大海脸色一沉,不再说话。他心里明白,母亲更愿意留在王大成身边,而不是去自己的大房子里住。这个认知,让他内心的怨恨更深了一层。
06
今年初,徐桂芳的病情突然恶化。医生宣布她可能时日无多,建议家属做好心理准备。王大成悲痛万分,但仍然坚持照顾母亲,希望能让她度过最后的日子。
王大海得知消息后,开始频繁出现在徐桂芳的病床前。
不仅如此,他还带着妻子王丽和十岁的儿子小虎一起来看望。
这一家三口表现得极为孝顺,嘘寒问暖,让徐桂芳感到欣慰。
"妈,您放心,等您好了,就搬到我家住。我新买的房子宽敞明亮,有电梯,您住着方便。"王大海握着母亲的手说。
徐桂芳虚弱地笑笑,却没有直接回应。
她看了看一旁疲惫的王大成,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神色。
一天,当王大成出去买药时,王大海独自来到母亲病床前,神色凝重地说:"妈,您的病情我都了解了,可能...时间不多了。您有什么安排没有?"
徐桂芳艰难地点点头:"有,我都想好了。"
"那房子呢?"王大海小心翼翼地问,"您名下不是有两套学区房吗?"
徐桂芳沉默了一会儿,然后说:"房子留给你,大成他...他只需要一点生活费就够了。"
王大海明显松了一口气,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妈,您放心,我会照顾好自己,也会照顾好您的后事。"
当王大成回来时,王大海已经离开了。
他注意到养母的神情有些异样,但没有多问。
他只是默默地继续照顾着徐桂芳,日复一日。
徐桂芳的病情持续恶化,医生建议将她转入重症监护室。在此之前,徐桂芳要求见所有亲人,似乎有重要的事情宣布。
那天,王大海一家和王大成齐聚病房。
徐桂芳虚弱地撑起身子,环顾四周,然后开口说道:"我知道自己时日无多,有些事情必须现在说清楚。"
她艰难地从枕头底下拿出一个信封,递给王大海:"大海,这里面是两套学区房的房产证,都是你的了。你要好好对待丽丽和小虎,一家人和和美美的。"
王大海接过信封,眼中闪过一丝得意,但很快又换上悲伤的表情:"妈,您放心,我一定会好好照顾这个家的。"
接着,徐桂芳又从枕头底下拿出一张银行卡,递给王大成:"大成,这卡里有两万块钱,是我这些年的一点积蓄。密码是你的生日,你拿着,省着点花。"
"王大成,房子是你亲哥的,老妈只给你留了两万块。"王丽在一旁补充道,语气中带着一丝轻蔑。
王大成攥紧银行卡,眼泪不受控制地涌出眼眶,九年的守护,换来的却是这样的结局。
他抬头看向病床上枯瘦如柴的养母,她虚弱地点点头,将银行卡塞进他手中,沙哑地说:"大成,这些年你辛苦了……"
王大成看了看手中的银行卡,又看了看徐桂芳,眼中流露出难以置信的神色。
他张了张嘴,却没有说出任何话来。
最后,他只是默默点头,将银行卡放进口袋,转身离开了病房。
07
三天后,徐桂芳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葬礼很简单,来的人不多,主要是些老邻居和徐桂芳的几个老朋友。
王大海操办了一切,看上去很是悲痛,但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的心思早已不在母亲身上。
葬礼结束后,王大海迫不及待地开始处理徐桂芳的遗物。
他将母亲的旧房子里值钱的东西都搬走了,只留下一些破旧的家具和杂物。
"大成,你什么时候搬出去?"一天,王大海突然问道。
"什么意思?"王大成一时没反应过来。
"妈已经不在了,这房子是我的。我打算卖掉它,所以你得尽快搬走。"王大海直截了当地说。
王大成愣住了:"这...这可是妈妈的家,你就这么急着卖掉?"
"有什么不对?"王大海冷笑道,"房产证上写的是我的名字,我想怎么处置是我的自由。再说了,妈只给了你两万块,你应该知足了。"
王大成沉默了许久,最后只说了一句:"给我三天时间收拾东西。"
这三天里,王大成像行尸走肉一样,机械地收拾着自己的物品。
九年来,他为这个家付出了太多,如今却被像陌生人一样赶出门。
但他没有抱怨,没有争执,只是默默承受着这一切。
临走的那天,王大海连面都没露,只派了妻子王丽来"监督"王大成搬家,确保他没有拿走任何贵重物品。
"你知道吗,大海早就看不惯你在妈面前装孝顺了。"王丽讥讽地说,"别以为你照顾了妈几年,就能分走家产。你毕竟不是亲生的。"
王大成置若罔闻,只是继续收拾自己的行李。
最后,他只带走了几件换洗衣物、一些工作必需的电子设备和徐桂芳的几张照片。
"就这些了?"王丽有些惊讶,"不拿点值钱的东西?"
王大成摇摇头:"这些就够了。"
离开前,他最后看了一眼这个生活了二十余年的家,眼中满是不舍和悲伤。
但他没有流泪,只是深深鞠了一躬,然后转身离去。
王大成租了一个小单间,开始了新的生活。
他手中只有那张徐桂芳留给他的银行卡,里面有两万块钱——这是他唯一的财产。
08
接下来的日子并不好过。王大成的工作并不稳定,收入有限,而租金和生活费却是固定支出。很快,他的积蓄就开始见底。
1天, 王大成在街上偶遇了母亲的老友张婶。
张婶看到他,眼中满是怜悯:"大成啊,听说你搬出来住了?"
王大成点点头,勉强笑笑:"嗯,想独立生活。"
"你妈走了,大海就把你赶出来了是吧?"张婶直言不讳,"我早就看出来了,那小子心眼小得很。你妈生前没少为这事担心。"
王大成没有否认,只是轻声说:"各人有各人的选择,我不怪他。"
"你妈临终前有没有给你留下什么?"张婶突然问道。
王大成想了想,说:"给了我一张银行卡,里面有两万块钱。"
"就这些?"张婶眉头一皱,"那老太太不像这么糊涂的人啊..."
告别张婶后,王大成心里有些疑惑。
他确实从未查看过那张银行卡的余额,只是凭着养母的话,认为里面有两万块钱。如今生活所迫,是时候去银行查看一下了。
第二天一早,王大成来到银行,准备取出一些钱应急。
他拿出那张已经被他珍藏了一个多月的银行卡,递给柜员,报出了密码——他的生日。
"请问您要取多少钱?"柜员问道。
"两千块。"王大成说。
柜员操作了一下电脑,然后抬头看着王大成,神情有些奇怪:"先生,您确定只取两千吗?"
"是的,怎么了?"
"没什么,请稍等。"柜员打印出一张单据,递给王大成,"这是您的余额明细,请核对一下。"
王大成接过单据,看到上面的数字时,手不自觉地颤抖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