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由上海市社联与上海博物馆联合举办的“江南文化讲堂”第三季第五讲在上博东馆举行,主题为“国色江南:江南色彩与江南美学”。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胡建君和苏州丝绸博物馆特聘策展顾问朱祈桦分别以《国色江南与纸上雅集》和《服饰里的江南色彩》为主题作演讲。
胡建君的演讲从“五色观”与江南色说起。她认为,中国传统五色观源自对自然的敬畏和模仿,结合古人自身的情状和思绪,逐渐整合成一个全息式的整体思维系统。江南色平淡天真、明净浪漫,正是对天地万物的顺应,循四季而流转变化。江南色或与山水相关,“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山色多是生动的青蓝色调,“春来江水绿如蓝”“春水碧于天”“青箬笠,绿蓑衣”的蓝绿色基调则为水色。在干净的、含蓄的、纯粹的青绿色调当中,有着“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千里莺啼绿映红”“乱点碎红山杏发”的花影与相思,也有着“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的浓郁。颜色也并非只是一种固有的概念,每个人心中都有独属的声情并茂的江南。
朱祈桦向广大观众阐述了江南这个独特地理区域的物质文化生活和精神文化图景。她认为,对于江南传统服饰来说,色彩不只是一个视觉的元素,而是一种很有内涵的物质文化,是穿在身上的江南的繁荣与昌盛。江南服饰色彩之美延续的是中华民族的诗意想象和江南地域的浪漫情怀,离不开文字、语言和声音的意境。古人不仅借用日常生活中见到的物品或者景象来给色彩命名,还会用这些色彩去装点自己的诗文世界,并形成了中国传统社会文化背景下的色彩谱系与秩序,与当时礼制制度、文化观念、社会形态以及审美偏好等许多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
演讲结束后,主讲嘉宾还与现场观众进行了热烈互动。
品牌介绍
“江南文化讲堂”自2020年由市社联与上海博物馆联合推出以来,吸引了专家学者和听众们的积极参与。讲堂从政治、经济、社会、科技、文学、艺术等多个角度探索江南文化的特质,既以扎实的学术研究深入挖掘江南文化的战略价值,又以精彩生动的解读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时代内涵。“江南文化讲堂”第三季聚合三省一市的江南文化研究力量和文博资源,继续发挥江南文化作为长三角地区共同基因和精神纽带的作用,服务国家战略与城市发展,为助推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提供文化和智力支持。
供稿:市社联办公室
特别声明:本文经上观新闻客户端的“上观号”入驻单位授权发布,仅代表该入驻单位观点,“上观新闻”仅为信息发布平台,如您认为发布内容侵犯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