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本文所用素材源于互联网,部分图片非真实图像,仅用于叙事呈现,请知悉。
“我这一辈子都规规矩矩的,怎么可能会得这种病呢?”李秀兰颤抖着双手,泪水在眼眶中打转。
胡医生轻轻叹了口气,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说:“李阿姨,关于疾病,我们不该有偏见。现在最重要的是找出感染源,才能更好地帮助您。”
李秀兰抬起头,眼中透露着绝望,她无论如何也想不出感染的原因竟来自这个细节......
01
李秀兰今年65岁,是西安市某中学退休的语文老师。丈夫五年前因心脏病突发离世后,她的生活重心转移到了自我充实上。
每天清晨五点半,她准时起床,到小区附近的公园晨练,跟着太极拳老师学习养生之道;上午常去社区图书馆看书或在家练习插画和书法;下午则约上三五好友打麻将,笑声不断;晚饭后,她会加入小区的广场舞队伍,舞动身姿,尽情释放活力。
“秀兰姐,你看,新来了一位大哥,跳得可带劲了!”广场舞队长赵阿姨挤眉弄眼地向李秀兰示意。
李秀兰顺着赵阿姨的目光望去,看到一位精神矍铄的老先生正随着音乐节奏摆动,虽然动作有些生硬,但那份认真劲儿却让人忍不住多看几眼。
“哎呀,你别瞎说。”李秀兰微微红了脸,轻轻推了赵阿姨一下。
舞蹈结束后,赵阿姨主动将那位老先生介绍给了大家:“这是王勇强,刚从南京回来,以前是咱们市重点中学的体育老师。”
“王老师好!”大家纷纷打招呼。
“叫我老王就行,退休这么多年了,早就不是老师了。”王勇强爽朗地笑着,目光不经意间与李秀兰相遇。
就这样,两位同为退休教师、同样经历过丧偶之痛的老人相识了。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们开始有了更多交集。早晨一起晨练,偶尔在图书馆偶遇时小坐交谈,晚上的广场舞更是成了他们期待的活动。
“秀兰,你知道吗?我看到你的第一眼,就觉得特别亲切。”一天晚上,跳完舞后,王勇强主动提出送李秀兰回家。
李秀兰微笑着说:“可能是因为我们都是教书的吧,骨子里有相似的地方。”
“不仅如此,我们都经历过失去伴侣的痛苦,都明白那种孤独感。”王勇强的声音低沉了下来。
李秀兰点点头:“是啊,有些路只有自己走过,才知道那种感受。”
两个月后,王勇强告诉李秀兰,他儿子在南京的公司要调他去上海工作,希望王勇强一起过去住。
“其实我儿子一直想让我搬过去和他们住,只是我觉得自己还能自理,不想打扰他们小两口的生活。这次他要去上海,那边人生地不熟的,我也想着过去帮帮忙。”王勇强解释道。
李秀兰理解地说:“孩子们的心意是好的,你就去吧。我女儿李萍也在上海工作,以后你们去了上海,我去看女儿的时候,也可以见见面。”
临行前,王勇强邀请李秀兰以及广场舞队的几位朋友一起吃了顿饭。饭桌上,大家推杯换盏,气氛热烈。王勇强特意坐在李秀兰旁边,两人不时低声交谈,时而相视一笑。
“来,咱们拍张合影留念!”赵阿姨拿出手机,招呼大家靠拢。
王勇强自然地揽住李秀兰的肩膀,在镜头前露出灿烂的笑容。李秀兰有些不好意思,但还是靠近了王勇强,大家的笑脸定格在了这一刻。
饭后,王勇强单独送李秀兰回家,在小区门口,他郑重地说:“秀兰,遇见你是我晚年的幸运。以后我去了上海,咱们可以经常通电话。”
李秀兰点点头:“好,你到了上海安顿好了给我打电话。”
临别前,两人互相留下了联系方式。王勇强紧紧握住李秀兰的手,久久不愿松开。
王勇强离开后的第三周,李秀兰开始感到身体不适。起初只是喉咙痛、头晕,她以为是普通感冒,便在家吃了些感冒药。但症状不仅没有好转,反而出现了发热、肌肉酸痛的情况。
“妈,你怎么咳嗽这么厉害?”周末视频通话时,李萍注意到母亲的异常。
“没事,可能是天气变化,感冒了。”李秀兰不想让女儿担心。
李萍皱眉道:“感冒不是小事,您这个年纪抵抗力弱,别拖着,去医院看看吧。”
“吃点药就好了,不用小题大做。”李秀兰倔强地说。
一周后,李秀兰的症状不仅没有缓解,还新增了腹泻、腹部绞痛、身上出现红疹、口腔溃疡等问题。这次连她自己也感到害怕了,便拨通了女儿的电话。
“妈!我周五请假回西安,带您去医院做个全面检查。”听到母亲的症状后,李萍立刻决定回家。
02
周五下午,李萍陪着母亲来到西安市中心医院。挂了内科的号后,医生听完李秀兰的症状描述,建议她先去做个血常规检查,同时看到她皮肤上的红疹,又建议转皮肤科就诊。
“您好,我是皮肤科的吴琳医生。”身着白大褂的女医生微笑着迎接她们,“请问有什么不舒服的地方?”
李秀兰把自己近期的症状一一道来,吴医生一边记录一边点头。检查过李秀兰的皮疹和口腔溃疡后,吴医生的表情变得严肃起来。
“李阿姨,您这些症状有些特殊,我想了解一下您的个人情况。”吴医生温和地问道,“最近有没有特殊的生活变化?比如新的社交活动或者亲密关系?”
李秀兰愣了一下,随即摇头:“没有,我就是个普通退休老太太,每天跳跳广场舞,打打麻将,很规律的生活。”
吴医生点点头:“那最近有没有输过血、做过牙科手术或者其他医疗操作?”
“也没有。”李秀兰回答。
“好的,为了排除可能性,我建议您做一个血常规和传染病四项筛查。”吴医生写下检查单,犹豫了一下,又补充道,“传染病四项包括乙肝、丙肝、梅毒和艾滋病筛查,这是常规检查,请不要有心理负担。”
听到“艾滋病”三个字,李秀兰惊讶地睁大了眼睛:“医生,我这年纪了,怎么可能得那种病呢?”
吴医生安抚道:“李阿姨,这只是常规排查,不用担心。”
李萍握住母亲的手:“妈,听医生的,做个全面检查总没错。”
带着忐忑的心情,李秀兰完成了抽血检查。两天后,当母女俩再次来到医院领取检查结果时,吴医生的表情异常凝重。
“李阿姨,您的血常规显示有轻度贫血和白细胞减少,这说明您的免疫系统可能受到了一定损害。”吴医生顿了顿,艰难地继续说,“同时,传染病四项检查中,HIV抗体检测呈阳性。”
这一结果如同晴天霹雳,李秀兰顿时瘫坐在椅子上,不可置信地看着医生:“这...这怎么可能?”
李萍也震惊得说不出话来,半晌才问道:“医生,会不会是检查出错了?”
吴医生理解她们的心情:“这个结果确实需要再次确认。我建议你们去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做进一步的确诊检测。如果结果依然是阳性,那里的专业人员会给你们更详细的指导。”
两天后,市疾控中心的检测结果再次确认,李秀兰确实感染了HIV,目前免疫功能已有一定程度的损害,但尚未发展到艾滋病阶段。
“妈,您别担心,现在医疗技术这么发达,HIV感染者只要坚持治疗,可以和正常人一样生活很多年。”李萍强忍着泪水安慰母亲。
李秀兰面无表情地坐在疾控中心的椅子上,仿佛一夜之间苍老了十岁。她无法理解自己怎么会感染这种疾病,一时间心如死灰:“我这一辈子都洁身自好,怎么会......”
疾控中心的张医生是一位专门负责艾滋病防治的资深医生,他用专业而温和的语气对李秀兰说:“李阿姨,艾滋病病毒感染并不只通过性行为传播,还有血液传播、母婴传播等途径。我们需要一起梳理一下可能的感染原因,您不要有太大的心理负担。”
张医生详细询问了李秀兰近一年来的生活细节:有没有接受过输血、做过手术、使用过非一次性医疗器械、共用过可能接触血液的物品如牙刷、剃须刀等。李秀兰一一否认。
“那您最近有没有新的亲密关系?”张医生试探性地问道。
“没有!我老伴去世五年了,我这把年纪哪还会想那些事。”李秀兰激动地说。
李萍插话道:“我妈退休后就在家附近活动,每天跳广场舞、打麻将,生活很简单,不可能有什么风险行为。”
03
张医生点点头:“您的社交圈子里有没有新认识的朋友?特别是有较为亲密接触的?”
李秀兰想了想,提到了王勇强:“有个同样退休的王老师,几个月前在广场舞队认识的,我们经常一起聊天,他前不久搬去上海和儿子住了。”
“你们之间有没有超出普通朋友关系的接触?”张医生谨慎地问道。
“怎么可能!”李秀兰涨红了脸,“我们就是普通朋友,最多就是他送我回家,偶尔拉拉手。”
张医生记录下这些信息,随后建议李秀兰转到感染科进行更详细的诊疗和随访。
在感染科,胡医生是一位四十多岁的男医生,有着二十年的艾滋病治疗经验。他详细查看了李秀兰的检查结果后,又重复了一遍张医生的询问,希望找出可能的感染源。
“李阿姨,您跟这位王老师相处期间,有没有共用过牙刷、剃须刀等可能接触血液的物品?”胡医生问道。
李秀兰摇头:“没有,我们就是一起跳广场舞,偶尔聊聊天。”
“那有没有一起就餐,共用餐具的情况?”
“吃饭是有过几次,但都是各用各的筷子。”李秀兰回忆道,“临走前,广场舞队的人一起给他送行,在饭店吃了顿饭,拍了合影。”
胡医生来了兴趣:“合影可以给我看看吗?”
李萍拿出手机,翻出母亲发给她的那张合影。照片上,十几位老年人围坐在圆桌旁,笑容满面。李秀兰和王勇强并肩而坐,王勇强的手搭在李秀兰的肩膀上。
胡医生看着照片,突然睁大了眼睛,好似发现了什么。他放大了其中一个细节,指着王勇强问道:“你们快看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