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杨庆鸣

鲫鱼,再普通不过的鱼儿,但在我记忆的长河中,却承载着浓厚的生活气息。


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妻子生孩,朋友送来2瓶麦乳精和一铅桶鲫鱼,鲫鱼活蹦乱跳,说吃鲫鱼汤,可催乳,这是无锡人的习俗。确实,浓汤鲫鱼,香气扑鼻,传递的不仅是食物,更是一份浓浓的情谊。

儿时,我曾跟着伙伴们去稻田捕捉鲫鱼,在稻田的水沟里,用筛箩赶水,直往河边的豁口赶,在出口处,用细网扎口,赶进来的全是鲫鱼,大小不一,那仅是玩耍,是一种欢乐的回荡。

常去河塘钓鱼,钓到鱼的品种有10多种,但鲫鱼居多,回家一顿美餐,葱拷鲫鱼,鲫鱼烧雪菜,鲫鱼烧毛豆子,鲫鱼红烧箩卜条,冬天冷了,吃鲫鱼冻,很鲜美,过饭过泡饭都适宜。


20世纪80年代末,单位工会组织职工去黄山旅游,我登上了黄山第二险峰天都峰,海拔1770米,有1564级台阶,到达顶峰就是鲫鱼背,所谓“鲫鱼背”,即山顶形状似鲫鱼的脊背,细窄狭隘,人要爬过去可有多险。记得当时“鲫鱼背”仅一条铁索链,非小心谨慎不可,丝毫不能有闪失,因为两边是万丈深渊。有人说:“能爬过鲫鱼背的人,非英雄即好汉。”,爬过“鲫鱼背”,出了一身冷汗。

从鲫鱼的肉质来讲,水库里的鲫鱼肉质最硬朗,吃口好,水冷而清,而养殖的鲫鱼大多肉质疏松,能吃到水库里捞上来的鲫鱼,是一种鲜美,是一种口福。

鲫鱼大小通常在2两至1斤左右,但我在高淳吃到一条6斤2两的大鲫鱼,并非鲤鲫杂交鱼,是正儿八经的野生鲫鱼,上桌需放入脸盆里,一桌人吃了都称好。

鲫鱼不仅是自然的精灵,更是餐桌上的常客。

俗话说:“药食同源”,“药补不如食补”,一款“薏仁瓜皮鲫鱼汤”,有其特效功能,可利尿通淋,清热解毒,治急性肾炎,小便涩痛和尿血等症。吃鲫鱼,那是家的味道,是幸福的味儿。


鲫鱼,在饮食文化中早有记载,《吕氏春秋》所记“鱼之美者,洞庭之鲋”,指的就是鲫鱼。另有“过江之鲫”这一成语,形象地描绘了东晋时期北方士族纷纷南下的场景,后被引申为形容某种时兴事物或潮流。

在古代,“鲫”同“吉”谐音,就有“喜头鱼”之称。结婚喜宴食鲫鱼,寓意夫妇婚姻美满。

作家夏坚勇在《庆历四年秋》中写道:“欧阳修嗜鲫鱼,根据就在《梅圣俞集》,一共记了好几十处。”

在文人墨客的笔下,鲫鱼的形象跃然纸上。

鲫鱼,让我串联起人与自然,人与家,人与历史的情感脉络。

作者简介

杨庆鸣,现为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无锡市作家协会理事、无锡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江南文化》《无锡酒文化》编委。已出版文学作品《一得集》《耕读草堂漫笔》《湖边散记》《闲云望溪月》《乡野清音》《凌霄花开》等6本,与人合著多本。发表各类文学作品近300篇,100万字,获首届、第三、第四届“中华当代文学学会、中国散文家协会、中国散文家网、华夏散文杂志社”最佳散文创作奖、首届、第二届“羡林杯生态散文奖”。获2024’星耀华夏•盛世好文学“墨海腾龙杯”全国原创文学征稿初赛金奖、决赛特等奖等多种文学奖。2025年1月与人合著《秦观词绘本鉴赏》(广陵书社出版)64开连环画。

关于江南文化播报

江南文化播报是一个关注江南,讲述江南,播报江南的公众号,文章部分来自江南文化研究会主办的《江南文化杂志》,欢迎广大作者惠赐大作,以文会友,欢迎关注传播。投稿信箱:jiangnanwenhua001@163.com

点击公众号名片关注我们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