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宇琛

这年头,二维码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付款扫、点餐扫、进门扫,连路边老大爷的水果摊都挂了个码。

大家以为,这玩意儿的普及已经到顶了。

直到2025年的春天,安徽蚌埠,给它找到了一个新场景:

律师函。

事情是这样的。

三月底,蚌埠市司法局给当地律师们送去一份春天的礼物——一份红头文件。

名字挺官方:《关于规范出具律师事务所函的通知》。

内容很有“互联网+”精神:以后,律师事务所给公检法系统出具的各种函件,比如介绍信,得先上一个省级平台——“安徽省司法行政综合信息管理平台”——走个流程。

这个流程的核心产物,就是一枚方方正正的二维码。

这码,得印在函上:

它不是水印,是法的门票。

文件明确说了,没这个码,或者码不对,法院、检察院、公安局的大门:

可不予接收(立案)。

这码,还兼具政审功能。

要是律师交了份没码的函,或者扫出来信息对不上,那就不只是函件不合格的问题了。

可能会被定性为:

私自收案问题处理。

好家伙。一个小小的二维码,直接关联到了律师的执业操守。技术含量,陡然升高。

搞这么个码,图啥?

文件说了,是为了压实责任、减少私自收案收费。

听起来,是为了净化市场,保护当事人,顺便也保护律师自己不犯错误:

出发点高尚得让人无法反驳。

只是,这个操作路径有点意思。

司法局的文件,要求律所这么做,可以理解。但它同时还抄送了市里的法院、检察院、公安局。

意思是,兄弟单位们,以后我这儿发的码,你们得认,得配合查验。

一个部门的技术规范,就这样丝滑地嵌入了其他几个部门的工作流程:

这协调能力,值得学习。

很快,这份来自皖北的文件,就在全国律师圈里传开了。

平日里埋头卷宗、奔波法庭的律师们,难得地找到了一个共同话题。

有人迅速给这个新生事物起了个外号,既视感很强:

律师健康码。

一码在手,畅行无忧。无码,可能寸步难行。

这熟悉的配方,让经历过前几年的大家,会心一笑,笑里可能还带点别的。

可法律人毕竟是法律人, 有人开始较真了。

他们翻出了两本大部头:《律师法》,《刑事诉讼法》。

从头到尾,仔仔细细地找。关于律师会见要带什么,立案要交什么,法律写得明明白白:

就是没找到“二维码”这三个字。

一个地方司法局的通知,要求的东西,国家最高立法机关通过的法律里没有。

那么问题来了:

如果碰上个较真的律师,拿着法条跟门口保安理论;再碰上个更较真的保安,指着红头文件说按规定办事……

这画面,想想都挺考验双方的法律素养和情绪管理能力。

批评的风声传到了蚌埠。

官方的回应很及时,也很标准:

有关部门正在处理此事。

信息量很大,又好像什么都没说。

其实,用技术管人,也不是新鲜事。

打卡、定位、人脸识别,总有一款适合你。

只是现在,轮到律师函了。

一张纸,盖着律所红章,签着律师大名,过去,这就是身份和授权的证明。

现在,它还需要一个从省级平台生成的、动态的、可验证的数字身份。

从物理认证,到数字认证,是技术的进步。

只是,这进步的代价,可能是律师们得多跑一个系统,多一道手续,多一份担心。

毕竟,被认定为“私自收案”,可不是闹着玩的。

在蚌埠,或者未来可能推广到更多地方的律师们,可能需要适应一种新的工作节奏。

在法律的框架内奔走,同时,也要在码的世界里,找到自己的位置:

法大,还是码大?

这个问题,可能没那么容易回答。但答案,或许就藏在那一枚枚即将出现在律师函右上角的小方块里。

它沉默不语,却自带威严。

写于2025年4月3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